4.2 认识米 厘米和米的关系(教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认识米 厘米和米的关系(教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时  认识米 厘米和米的关系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57、58页内容
内容简析
米和厘米是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长度单位。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厘米”有了初步的认识,并积累了一些关于测量的活动经验。例2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学习的。例2通过师生测量黑板这个活动情境,由“用厘米量太麻烦了”引入“拿这把米尺试试”,在学生产生认知需要时,教学“认识米"。紧接着利用米尺在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表象的基础上,认识厘米和米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目标
1.认识米和米尺,建立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 厘米。
2.联系生活实际,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探究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概念。
3.在认识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长度单位米。
2.建立长度单位米、厘米的表象。
教法与学法
教学中可以参考教材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帮助学生掌握新知:一是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表象,如让学生伸开两臂比画1米有多长,用米尺比一比自己的身高等,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二是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如测量绳子等各种常见物体的长度,让学生认识尺子并了解不同的尺子,读取尺子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长度观念。三是培养估测意识。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教材安排了一些估测的内容:如练习中可以先估测再实测,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选择正确的说法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方法。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将为例4的顺利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请同学们量一量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互查。
学生在测量时可能发现数学书的短边不足15厘米,教师可引导学生看作“大约是 15 厘米”。
2.导入新课。
(1)教室的黑板有多长,谁愿意上来量一量
学生拿自己的学生尺在黑板上量。
(2)他量得非常认真。你们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
学生展开评价,可能认为好,也可能认为太麻烦。教师以倾听为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有没有一种更快、更方便的方法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是对上节课知识的巩固,也是本节课展开学习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环节查漏补缺。数学书是学生最常用的学习工具,学生从测量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入手,既复习巩固了用厘米为单位测量的方法,又帮助学生结合身边学具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导入新课”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是教材上例4的活动,当学生觉得用学生尺作为工具测量黑板困难时,可激发求知欲与好奇心,形成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
二、实践体验,认识1米
1.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也就是长度是1米的尺子。用它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就快多了。来,咱们一起量一量黑板的长度。
教师测量黑板的长度,学生观察。测量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示范,一边测量一边作标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体验1米的长度。
(1)建立1米的表象。
现在老师要剪下1米长的绸带。(教师实际测量,并剪下绸带后,贴到黑板上)仔细看一看,再闭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 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1米的长度
学生可能会想到把手臂伸平来比一比的方法,教师可作提示。
(2)在身高中体验1米。
①昨天老师请同学们回家让爸爸妈妈帮助你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 谁来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交流自己身高时,可能大多用口语,如“我的身高是一米二五”也可能会完整表述,如“我的身高是1米25厘米”。教师注意提醒区分数学语言和生活语言,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
②老师的身高是1米62厘米。你们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高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刚才对米的认识进行估计。
③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 你的身高是超过1米,还是不到1米 同桌互相判断一下。
(3)在生活中体验1米。
你觉得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
学生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如教室里画框的高度、讲桌的长度等。
【设计意图:对自己身高的认识,是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教师从检查作业入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刚刚认识1米长度的基础上,设计“估计1米长度”的检验环节,在绸带上找1米、伸开手臂比画1米、找老师身高的1米处、找自己身高的1米处,这些体验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
三、观察比较,知道1米=100 厘米
(1)请同学们比一比老师手中的米尺和你的学生尺,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教师可随着学生的发言适时点拨。
小结:
相同点:尺子上都有刻度线,都有数字1、2、3……教师提示:用你们的学生尺量一量米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0有多长 (10厘米)说明米尺的1厘米和学生尺上的1厘米一样长。
不同点:米尺上有很多数字,一直到100。有的米尺在刻度上没有学生尺上的短线。
小结:从刻度0到刻度100就是100厘米,也就是米。(板书:1米=100厘米。)米可以用“m”表示,所以1米=100厘米,也可以写成1m=100cm。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自己观察为主,教师引导讲解为辅。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互相交流,教师再进行适度的引导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四、动手操作,用米尺量
(1)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现在老师手里有一根绳子,请两名同学互相配合,把这根绳子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要认真观察拉开的绳子,如果你觉得拉开绳子的长度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听清楚要求了吗 请注意,开始!
学生活动。
(2)拉开的绳子是1米吗 请一名同学用米尺检验一下。(学生检验)师:游戏继续。请两位同学再拉出1米。开始!
学生活动:拉出大约两米的绳子。
现在拉出的绳子有多长呢 谁会用尺子来测量一下 其他同学观察他测量的方法怎么样 继续拉长。你觉得3米的地方请喊停止。
测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是否从起点开始,在中间衔接处是否注意作了标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请小组的同学帮助。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用卷尺来测量,教师应适时地对尺子的种类进行简单介绍。
小结:测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先让学生估计,再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学生在活动中边玩边学,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估计意识,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巩固运用,课外延伸
1.操作性练习。
(1)分小组合作,测量教室里同学们感兴趣的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与宽、讲台的长与宽、门的高度、教室的长与宽等。
学生由于年龄小,在测量时会由于目的不明确、合作分工不好、工具选择不当等因素引起混乱,这是正常情况,不应回避。教师要注意发现一些小组活动时的优点,在活动结束时给予评价指导,教给学生合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活动后交流:
如果我们要测量粉笔的长度,用什么工具 测量门的高度呢 为什么同样是测量却用不同的尺子呢
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小结:测量不同的物体,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尺量比较方便。
2.延伸性练习。
(1)58页做一做第1题
(2)58页做一做第2题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回顾反思。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你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教师小结:我们在这节课,不仅认识了“米",还学会了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方法,知道1米=100厘米。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动手做、动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设计意图:回顾反思不仅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罗列,更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的引导。两个层次的练习设计目的性很明确:一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有意识的思考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的选择;二是把活动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与生活相联系,为今后学生在户外测量作必要的铺垫和准备。】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是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厘米”的表象后,又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厘米的认识对米的表象的形成构成了一种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厘米和米在测量物体时的区别。但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是完全没有感觉的。以此为教学的切入口,同时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存在不足:1.学生准备的1米绳子较多,因为比较软的关系,在操作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妨碍了学生对1米的精确感受。2.由于年龄的关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仍不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不自觉地偷偷玩,不能做到认真听讲,教师要适当引导。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认识米和用米量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1m=100cm
学习:认识长度单位米和用米量,厘米和米的关系。
复习:厘米的认识、测量长度的经验。
延学: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解决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