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认识线段 画线段(教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 认识线段 画线段(教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时  认识线段 画线段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61、62页内容
内容简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不足,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让学生从“直的”“可测量”的角度来感知、认识线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为了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教材在说明线段的可度量性之前,增加了对线段“直”的特点的感受。通过让学生观察拉紧的一段线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并借助一些实物的边如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来体会线段。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的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学线段时,要把握好教学要求,只要求学生直观了解什么是线段,并通过与曲线的对比知道线段“直”的特征,通过量线段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就可以了至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等,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介绍,这里先不涉及。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能用刻度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2.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线段的特征,体会画线段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
2.掌握量、画线段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1.观察体验,直观感知。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直观感知的材料:给不同的生活实物抽向出线段的特征,生活中找线段,动手量线段。学生在这些具体活动中,不仅获得了对线段的深刻认识,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了“线段”的表象。
2.自主探究,学画线段。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探究。从任意画一条线段,到尝试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活动的安排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为学生探究新知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想,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做。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的合作伙伴,充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思。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观察体验,直观感知
1.创设情境。(出示一根弯曲的绳子)
(1)同学们,谁来量一量这根绳子的长度 指名学生上台测量。
(2)同学们认真观察,看他是怎么测量的。
学生会将弯曲的绳子拉直,放在讲台上,再用尺子测量。
(3)同学们发现没有,他在用尺子量之前,做了一件事。(课件出示教科书 P61 例 3)课件出示…
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4)要想测量出这根弯曲的绳子的长度,我们必须将它拉直,像这样拉直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奠定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基础。】
实践操作,认识线段
感知线段的直。
(1)请拿出学具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判断一下哪些物体是直的。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吸管、弯曲的吸管、铅笔、绳、弯曲的铁丝等,从中迅速拿出自己认为是直的物体。
(2)请大家互相检查谁拿对了,谁拿错了,相互之间说一说,并互相纠正。
(3)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呢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会说出很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并能说出因为这些边都是直直的。(板书:直的)
2.感知线段有两个端点。
(1)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物体,除了直这个特点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假如从直的吸管的一端开始,到吸管的另一端,可以把其中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它就有两个端点;拉直的绳子也有两个端点。(板书:有两个端点)
3.感知线段有长短。
(1)出示数学书。(指着数学书封面的长)数学书封面的这条边可以看作是线段吗 (可以)师:(指着数学书封面的宽)数学书封面的这条边还可以看作是线段吗 (可以)
(2)数学书封面的这两条边都可以看作是线段,这两条线段长度相同吗
学生很容易知道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是不相同的。
师小结:线段有长短。(板书:有长短)
(3)摸一摸自己手上的学具,看看哪条边表示的线段比较长,哪条边表示的线段比较短。
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说一说。
4.找身边的线段。
(1)大家都说得很好,请同学们再想一想黑板边、课桌边、书边都可以看作是线段吗 (课件出示教科书 P61 的黑板、课桌、书)
(2)同学们,在我们身边的哪些地方还有线段
学生会说出各种各样的物体上的线段,只要说得正确,都要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线段的特点”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提供给学生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探索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二、动手操作,量、画线段
1.估线段和量线段。
(1)课件出示教科书 61页主题图。
它们都是线段,那么它们有长度吗 能否根据经验估计一下它们大约有多长 你觉得最长的线段是第几条 (第一条)最短的呢 (第二条)回忆一下我们前面学习的长度单位,根据你的经验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
学生发现图中给出了“厘米”,所以很快想到用“厘米”作单位;有的学生由于经验不足,出现“乱估”的行为,教师可以请估计正确的学生介绍经验。
尝试测量。请打开教科书 ,分小组量出61页三条线段的长度。学生自主测量各图形中的线段长,小组间互相汇报测得的结果,并交流测量的方法。
学生测量时,可能会出现误差,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误差,尽可能减少误差。
师小结:在测量线段的长度时,先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要量线段的左端,再看线段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可以量长度)
【设计意图: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教学中让学生先估测线段的长,培养初步的估测能力。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会测量线段长度的方法,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学画线段。
(1)任意画一条线段。
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们会画线段吗 请在随堂作业本上画一条线段。
学生自由画线段,教师巡视。
(2)你们是怎样画的 谁来说一说
很多学生习惯沿着直尺画一条线,不知道线段要画上两个端点。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线段是有长短的,为了表示线段只有这么长,在线段的两端都要点上一个点。也有学生先画了两个端点,再用直尺把两个端点连接起来。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去画,只要是对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提醒学生注意铅笔在尺子边经过时,要流畅,不要停顿,线要画得粗细均匀。
(3)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看来任意画一条线段难不住你们,那你们能按照老师的要求画一条线段吗 请同学们在随堂作业本上画一条长 3厘米的线段。(课件出示教科书 P61试一试)
学生尝试画线段,教师巡视,让几个画法不同的学生上台演示怎样画,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请使用的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边画边说。
师小结: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板书)
(4)想一想,还可以从哪里画到哪里
从刻度1画到刻度 4,从刻度2画到刻度5等,都是3厘米。
小结: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设计意图:“怎样画”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提供给学生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去自主尝试,探索画法。自始至终,学生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完成教科书 P62“做一做”第1题。
学生一般都会判断,但是要引导学生说出理由,理解线段的特征。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帮助学生巩固对线段是“直的”这一特点。
2.完成教科书 P62“做一做”第 3 题。
学生可能只画出一条线段,要引导学生画出3条线段,再观察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3.完成教科书 P62“做一做”第4题。
学生可能比着上面的线段紧挨着画出一条线段,教师指出这样画不是很准确。这题与例题不同,没有直接给出线段的长度,所以要先量出所给线段的长度再根据量出的长度画出线段,得到的线段就与所给线段同样长。
4.完成教科书 P62“做一做”第5题。
学生做的时候会在正确的位置画小花,但在画小树的时候可能会画成离小花 5厘米,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审题,弄清起点具体在哪。
【设计意图:练习分层进行,尽量以趣味的形式呈现,通过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使学生一方面能加深体会线段是“直的”这一特点,另一方面也为后面教学“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奠定基础。让学生量、画线段,既巩固了画指定长度线段的方法,又加深了学生对线段特点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
师生共同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有长短,是可以测量长度的,还通过一起找线段、量线段、画线段,学会了量、画线段的方法。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明确线段的特征和画法。】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时先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是“直的”这一特点、线段有长短和可以测量,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再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试着根据自己感知到的线段特征画一条线段,再画一条具体长度的线段,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画线段
线段:直的 有两个端点 有长短(可以量长度)
画线段: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复习:米和厘米两种长度单位、尺子的认识。
延学:线段、直线、射线的具体定义和区别。
学习:线段的认识、画线段的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