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4课时 千米的认识(2)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26页例3。内容简析教材以“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这一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估计距离的方法。通过展示不同学生根据自身步长、步行速度、乘坐公交车路过的车站数等方式来估计距离,让学生明白可以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距离估计,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学生能掌握至少两种估计距离的方法,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估计距离,并能正确计算出估计的距离数值。2.经历观察、思考、交流、实践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掌握估计距离的方法,如根据步长、速度、站点距离等估计距离;能运用所学方法准确估计实际距离。2.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境,合理选择估计距离的方法;提高学生估计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法与学法1.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估计距离的方法;组织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加深对方法的理解;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应用能力。2.学生自主探究估计距离的方法,在小组合作中交流分享,共同提高。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预设A:教师播放动画短片。小明上学时,爸爸问他:“从家到学校有多远?”小明回答:“大概500米。”爸爸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小明挠头:“我也不知道对不对……”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从你家到学校有多远吗?怎样才能科学地估算呢?”预设B:教师出示校园平面图,标出校门和教学楼的位置。师提问:“如果我们要估算校园的长和宽,可以用哪些方法?”生回答。师:“同学们都有各自估计的方法,今天我们来当一次‘小小测量师’!”【设计意图: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直接切入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估计距离的可能性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能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一)引导思考估计方法教师引导:“要估计一段距离,首先需要找到一个标准。就像我们测量物体长度需要尺子这个标准一样,那估计距离可以用什么作为标准呢?大家想一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二)初步感知——步测法1.问题引导“如果不知道具体长度,但知道自己一步的长度,如何估算总距离?”2.教师示范老师在教室走一步,让学生观察,然后告诉学生老师的一步大约是50厘米。接着走两步,说明两步大约是1米。3.学生体验活动1:学生测量自己一步的长度(如50厘米),并记录。活动2:记录“从教室前门走到后门”的步数,并计算距离。迁移应用假设从家到学校要走1000步左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距离。教师提问:“我们知道两步大约是1米,那1000步里有多少个两步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计算方法:1000步里有500个两步,所以距离就是500米。5.小结步测法的关键:确定每步的标准长度,再用总步数×步长。【设计意图:教师示范和学生体验相结合,让学生亲身感受步长的概念,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通过实际计算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运用步长来估计距离,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三) 深入探究——速度估计法1.情境过渡:除了数步数,还能通过什么方法估算距离?2. 数据分析:步骤1:学生分组测量1分钟行走的距离(如1分钟大约走70米)。步骤2:从家到学校大约走10分钟,计算路程(如10个70米是700米)。3.矛盾冲突:为什么步测法得到500米,速度估计法得到700米呢?哪种更准确?如何验证?4.策略优化:引导学生讨论误差原因(如走路速度变化等),并提出“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实例讲解速度估计法,使学生掌握这种估计距离的方法。对比两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不同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估计方法。】(四)拓展延伸——站点距离估计法1.案例展示教师展示一张公交车路线图,假设某同学坐公交车上学,一共要坐3站,每站大约500米。2.计算距离请学生尝试计算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如:学生列出算式500 + 500 + 500 = 1500(米))3.批判思考站与站之间的距离一定相等吗?如何提高估算的准确性?【设计意图:以公交车路线图为例讲解站点距离估计法,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拓展延伸部分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五)分析对比,总结归纳1.分析对比三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优点 缺点步测法 简单易行 受步长影响大速度估计法 适合长距离 速度波动影响结果站点距离估计法 快速估算 站点距离可能不均2.总结归纳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三种估计距离的方法,强调选择标准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在实际生活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估计距离。三、巩固练习,学有所得1.任务1:让学生估计从教室到操场的距离,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估计,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估计过程和结果。2.任务2:给出一些生活场景,如从家到超市、从教学楼到图书馆等,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估计距离,并写在练习本上。3.任务3:结合手机导航截图,对比实际距离与估算结果,分析误差原因。【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估计距离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巩固方法应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估计距离的方法?在估计距离时需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师生共同总结。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今天学到的方法估计从家到附近某个地方的距离,并和家长分享自己的估计过程。教海拾遗,反思提升1.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中。在讲解估计方法时,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分组进行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合作能力。2.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在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需要进一步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在练习环节,个别学生对选择合适的方法还有些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我的反思:板书设计:千米的认识(2)方法 优点 缺点步测法 简单易行 受步长影响大速度估计法 适合长距离 速度波动影响结果站点距离估计法 快速估算 站点距离可能不均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估计距离的三种方法延学:后续学习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更精确的测量距离的方法,以及在不同情境中距离的计算和应用。学习:本节课学习估计距离的方法,包括根据步长、速度、站点距离等进行估计,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计。复习:已掌握长度单位(号米、分米、千米)的认识、换算及简单的测量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