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20页内容及第21页做一做。内容简析本课通过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毫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意义,借助直尺观察1毫米的长度,并通过测量较薄物体(如硬币、纸张等)的厚度,体会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对比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掌握1厘米=10毫米的换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细致观察的习惯。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2.能正确使用毫米为单位进行测量,并能用毫米描述物体的长度。3.体会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理解 1 厘米与 10 毫米之间的关系,学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2.建立 1 毫米的长度概念,能准确估计物体的长度是否接近 1 毫米,在实际测量中正确使用毫米作单位。教法与学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利用身份证、直尺等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毫米的长度;运用提问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逐步深入理解毫米的概念和应用。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方法学习。观察直尺刻度、身份证厚度,建立毫米的概念;动手测量物体,掌握测量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操作探究导入法:师: (神秘地问)你们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长、多宽、多厚吗?考考你们的眼力,看谁估得最准确。生1: 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0厘米。生2: 数学书的宽大约是15厘米。生3: 数学书的厚大约是1厘米。……师: 同学们估测得到底准不准呢?小组合作,先估测,再用直尺量一量,看谁量得最准确。记录数据完成下面的表格。(课件出示如下表格)物体 长 宽 厚数学书 估测 测量 估测 测量 估测 测量汇报估测和测量结果。生1: 数学书的长估测是20厘米,实际测量是25厘米多一些。生2: 数学书的宽估测是15厘米,实际测量是18厘米多,但不到19厘米。……师: 多一些是多少 不到19厘米是多少 要想精确地知道它们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 【设计意图:由估测到准确测量,再到实际测量刻度的表示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估测和实际测量有一定的差距,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使用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这就为下面的探究新知设置了一个有利的悬念。】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一)认识毫米教师拿出直尺,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指着1 厘米的长度说:“我们知道这是 1 厘米,那在 1 厘米中间还有很多小格,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 让学生仔细观察直尺上 1 厘米内的小格。教师用手指在直尺上比划 1 毫米的长度,让学生跟着比划,感受 1 毫米的长度。教师举例说明生活中厚度大约是 1 毫米的物体,如指甲的厚度,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的指甲,进一步感受 1 毫米的长度。(二)探究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教师提问:“在直尺上,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呢?” 让学生自己数一数1厘米的长度里包含多少个小格。学生数完后回答,教师总结:“通过数小格我们发现,1厘米里有10个小格,也就是1厘米=10毫米。”(三)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1.教师示范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铅笔长度不是整厘米数),边测量边讲解:“把铅笔的一端对准直尺的 0 刻度线,看铅笔的另一端对着直尺上的哪个刻度,这个刻度表示的长度就是铅笔的长度。如果铅笔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我们就看它超出上一整厘米刻度几个小格,就是超了几毫米,铅笔的总长度就是几厘米几毫米。”2.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张纸条,让学生用直尺测量纸条的长度,要求用毫米作单位记录测量结果。测量结束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四)生活中毫米的应用教师提问:“除了身份证、1 分硬币的厚度,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测量一般用毫米作单位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如螺丝的粗细、纸张的厚度、手表零件的尺寸等都常用毫米作单位。【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直尺、比划长度、举例、测量等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地认识毫米,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掌握用毫米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毫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三、巩固练习,学有所得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1.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谁能说一说?”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包括毫米的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用毫米测量物体以及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了 1 厘米 = 10 毫米,还学会了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在生活中,毫米的用处可大了,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多观察生活,发现更多数学知识。”3.布置课后思考问题:“想一想,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度,用毫米作单位合适吗?为什么?那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呢?”【设计意图:通过课末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记忆。课后思考问题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后续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做好铺垫。】教海拾遗,反思提升1.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本节课通过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让学生较好地认识了毫米这一长度单位,大部分学生能理解厘米与毫米的关系,并掌握用毫米测量物体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在学生动手测量环节,部分学生对直尺的使用不够熟练,测量速度较慢,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测量方法的指导和练习。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毫米的应用时,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实例进行启发。我的反思: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或需要精确测量时用毫米(mm)作单位。复习:学生已认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对长度测量有一定的直观认识,可回顾用厘米测量物体的方法和厘米的概念,为学习毫米做铺垫。学习:认识毫米,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学会用毫米测量物体长度,用毫米描述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延学:后续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如分米、千米等,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和在实际问题中的综合运用。1厘米=10毫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