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7课时 解决问题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43~45页内容内容简析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是建立在“平均分”概念认识的基础上的。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购物的实例,对用平均分(除法)解决问题的两种类型进行鲜明的对比,帮助学生建立“平均分”应用的概念。在具体的购物的实际情境中,初步感受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问题中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3.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1.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正确理解两种除法含义的区别与联系。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并能正确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教法与学法1.经历问题解决过程,获得问题解决体验。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从感知问题情境、理解问题情境开始的,通过对问题情境中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感悟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及策略,寻找答案,将问题情境中的未知状态转化成已知状态,使学生在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经验。2.突出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分析问题是问题解决的重点,根据学生已有的除法认知以及用乘法口诀求商等基础知识,在分析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环节,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先独立分析数量关系,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在小组及全班交流,交流时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促进学生对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感悟与理解,积累解决问题的思考经验。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列式计算。(1)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2)12里面有几个6 教师小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除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不但使学生回忆了以前的知识,进一步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突出认知的起点,而且为用除法解决问题提供认知准备。】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小华喜欢和妈妈一起购物,今天她带来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一)探究“等分”问题课件出示例3“等分”问题。1.读题,找出数学信息。已知条件:用15元买了3个同样的水杯。所求问题:每个水杯多少钱 2.画图理解题意。(1)学生尝试画图表示题意。(2)教师巡视课堂,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3)分享学生的作品。(根据学生情况展示反馈)这幅图不但完整地表示出了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而且很简洁。3.怎样解答 (1)指名学生板书,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2)让板书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写的。并通过生生交流的形式解决以下问题:列式计算:15÷3=5(元)①为什么这样列式 (因为这道题是平均分,求每个杯子几元,就是“把15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元,用除法计算。”)②)15÷3=5表示什么 (表示把15元平均分成3份,每份3元。)③为什么单位是“元” (因为最后求的是每个水杯几元,所以单位是“元”。)4.解答正确吗 把求出来的每个水杯5元当作已知信息,3个5是15。得数和题目中的总钱数一样,说明算正确。对这道题进行口答。【设计意图:通过独立思考、全班反馈、教师追问等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像这样的问题该用除法计算解决。给学生提供机会,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能力的同时,通过自主反思,逐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二)探究“包含”问题(让学生尝试用上面的方法独立解决,遇到困难可以在小组内寻求帮助。)课件出示例3“包含”问题1.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1)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已知条件:一个水杯5元,有15元。所求问题:能买几个水杯 (2)你能通过画图表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吗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2.怎样解答 列式计算:15÷5=3(个)(1)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因为每个水杯5元,求15元钱能买几个水杯,就是把15元按照每5元一份来分,求可以分成几份。也就是求15元里面有几个5元,所以用除法计算。(2)15÷5=3表示什么意思 这个算式表示把15元按照每5元分一份,可以分成3份,15里面有3个5.3.解答正确吗 把求出来的3个水杯当成已知信息,每个5元,一共是15元。得数和题目中的总钱数相同,所以算对了。4.对这道题进行口答。(三)对比分析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之处:都是有15元钱,总钱数一样,都是用除法计算。不同之处:第1题是把15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几元:第2题是把15元按每5元一份来分,求可以分成几份。【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进一步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其中的一份”和“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都要用除法,形成数学模型。同时用乘法来检验题目是否正确,进一步体现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四)巩固方法1.解决问题。(教材第45页第5题)①学生独立读题,完成练习②学生分享解答方法。列式解答:第1题:15÷3=5(个),把15个拖把按照每3个一份来分,看看能分成几份,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来计算。第2题:15÷5=3(个),把15个拖把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来计算。(五)对比建模观察我们刚才解决的4个问题,说一说你的发现。这些题虽然说的是不同的事情,但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有的是知道了总数和每份是多少,求可以分成几份;有的是知道了总数和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三、拓展提升,巩固训练1.完成教材第44页做一做。(在小组内交流分析过程和解题方法)完成教材第45页第7题。(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2)做完的同学选择其中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3.根据20÷4=5结合生活讲数学故事。小结:20表示要分的总数,4既可以表示平均分成4份,也可以表示按照每4个一份来分。除法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希望同学们能够多观察,多思考,用除法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设计意图: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堂练习与达标检测结合,让学生进一步获得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巩固分析解决除法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能力。】四、全课总结,融会贯通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反思检验问题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悟情境中总数、每份数、份数之间的关系结合问题情境根据除法的意义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本课时的新授过程采用多种有效的合作交流形式,让学生同桌之间在充分交流的同时,培养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学生多讲、教师精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进行渗透,如何选择有用信息等重难点问题就在学生交流、教师点拨中解决了。我的反思:板书设计解决问题你知道了什么?学习:用除法解决具体问题,初步感受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复习:乘法的意义、运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延学:深入学习各种类型的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