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乘法的初步认识(1)(教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乘法的初步认识(1)(教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10~12页内容
内容简析
本节课内容是从学生的活动情境得出相同加数相加的式子引出乘法运算,通过学生观察、探究、交流、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也是以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学时,可以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相同加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经历乘法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的探究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
3.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1.由“扶”到“放”,关键处点拨。
例题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独立摆小棒,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自己最喜欢的图形摆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学生改写自己的加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
2.由一点到多点,创新处“点燃”。
设计让学生自主探索加法的简便写法环节,可以展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大部分学生是用合并加数的方法,使原来的算式变得简便了。如果有学生想到用符号、语言或者乘法等方法表示,教师要保护他们的创造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只要能够创造出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小朋友,你们愿意跟老师到游乐园的一角去看看吗 (教师课件出示情境图或让学生看课本第10 页)。嚯,真热闹,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很多人在玩旋转木马、过山车……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从游乐园一角开始延伸,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产生一种乐于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多种方式感知每份数量相同。
请你提出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①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1.数一数。
一组有3人,所以三个三个地数简单方便。
2.圈一圈。
师:请同学们将每架小飞机上的3人圈起来。
学生圈完后,教师在课件中将每架小飞机上的3人圈起来。
3.说-说。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每架小飞机上的人数有什么特点
生:人数相同。
4.列算式。
师:请你列出加法算式。
生:3+3+3+3+3=15。
(教师板书)
师:你是怎么列的?能用一句话概括让同学们都明白吗?
生:5个3相加。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发现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数、圈、说的过程发现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做准备。】
(二)概括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②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师:请你自己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每一节车厢里的人数有什么特点?
生:每节车厢里都坐了6个人。
师:要求小火车里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加法算式?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吗?
生:4个6相加。
(教师板书:6+6+6+6=24)
③要坐过山车了,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7个2相加。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教师板书)
2.认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加法算式的特征。
师:我们写出了这么多算式,现在一起观察一下这些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汇报:这些算式都是加法算式,都是相同的数加在一起……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加数相同的特征,教师可加以引导,这几道算式的加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一个一个算式地说,如第一个算式加数都是3,第2个加数都是6……
教师小结: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师:观察6+6+6+6=24这个算式,你能说出一共有几个6相加吗
生:4个6相加。
师:观察一下其他算式,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几个几相加吗
学生一一回答。
3.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师:想象一下如果过山车再长一些,有20个2相加,该怎么列式,请写一写?你能说说写这个算式的感受吗?(找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写)
生:这个算式写起来很麻烦。
师:如果摆100个这样的车厢,共有多少人 谁愿意写
如果有孩子愿意写,让他写:2+2+2+2+2+2+2+2+2+2+……教师中途叫停,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叫停。如果没人愿意写,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想写。学生会说:写这么一长串算式,写都写累了。还有人会说数太多了……
师:想一想,有办法让它们变得简短些吗
学生尝试写。(对各种合理方法给予鼓励肯定。)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这里,引导学生感受到相同加数连加算式中重复的数太多,算式太长,让算式简便这个想法呼之欲出,成为大家追求的目标。算式的改写,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使学生对乘法的意义的体验充分深刻。】
(三)明确乘法的意义,学习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1.明确乘法的意义。
师:刚才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出办法使算式变简短了。你们知道数学家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的吗
课件出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用乘法来表示。
(教师板书课题:乘法)
2.揭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法。
师:将5个3连加改成3×5。这个“×”,你们看像什么
师:对,像我们学过的加号。因为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的简便运算,所以数学家把加号斜过来写,创造了一个新的符号—乘号,读作“乘”。这个算式读作:3乘 5。
教师小结:3表示原来的相同加数3,5表示原来算式中3的个数,3 和5在这个乘法算式中都叫“乘数”,最后算出的结果叫“积”。
(四)应用新知,尝试体验。
师:还有其他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谁来读一读你写的算式
提示:先说几个几相加,再读乘法算式。
预设:我有问题了,加法算式里只有6,可你写出的乘法算式里有4,你能告诉我这个4是从哪里来的吗
三、自主练习,解决问题
1.回到课堂开始的那幅情境图,引导学生将刚才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提示:先写加法,再写乘法。如:2+2+2+2+2+2+2=14(人),2×7=14(人)。
完成教科书P12“做一做”第1题。
引导学生将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能说清乘法算式的意义。
完成教科书P12“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写乘法算式,明白乘法算式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多层次、开放性练习中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全课小结,总结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在加法算式中,每个加数都相同,就可以把这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也就是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以学生为主体,开始先激起学生对乘法的强烈好奇:乘法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学乘法 乘号为什么这么写 ……无论是见过乘法还是初见乘法的学生,心里都会有自己的疑问。如果让学生把心中的疑问提出来,学习的良好气氛不就有了吗 进一步细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还有不少的疑问,如果让学生提出来,似乎更有功效。例如,见到有人把加数相同的加法列成乘法算式时,学生就会想:为什么列乘法 算式各部分分别是什么意思?在看到有些情境能用乘法列式,有些情境只能用加法列式时,学生心里也会有疑惑:为什么有些题目能用乘法,有些题目不能用乘法 这些问题直击乘法的意义,是不是既能点燃学习的热情,又能引发思考与探究呢?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
加数完全相同的算式: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2×100=?
3×5读作:3乘5 5×3读作:5乘3
乘号 乘号
┊ ┊
3 × 5 = 15 或 5 × 3 = 15
┊ ┊ ┊ ┊ ┊ ┊
乘数 乘数 积 乘数 乘数 积
复习: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100以内加、减计算方法。
延学:乘法口诀、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
学习: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