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平均分(1)(教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平均分(1)(教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时 平均分(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30~32页内容
内容简析
本节课从编排来看,它是表内除法的第一课。平均分的意义,位于“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层次,也是小学六个年级除法的第一课。这一课是今后学习除法的重要基础,会直接影响到各个学段除法知识。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引入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动手操作利用“圈一圈”的形式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初步渗透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况:等分和包含,从而理解平均分的本质即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的编排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又促进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使后面对除法的认识“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比较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学生借助分物的操作经验,通过动手操作、比较辨析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平均分,正确辨别平均分。
3.体会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分物的活动经验,体会到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1.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2.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教法与学法
小学第一学段,对除法概念本质的理解就是“平均分”。在“平均分”的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关注平均分的过程与分的方法,也要关注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同样多。在教学中,无论是“等分”还是“包含”的情境,首先让学生体会到它们都是平均分。
以动手操作为基础让学生经历动手分的过程,体会到平均分的情境虽然不同,但只要每份分得一样多就属于平均分,从而理解“等分”和“包含”这两种平均分的不同情况。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铺垫平均分
课件出示主题图,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
1.秋天是金色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在这样的好天气里,二(1)班的同学准备明天去秋游。同学们一起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呢
预设1:饼干、纯净水、橘子、糖果、酸奶、香蕉、牛肉干。
预设2:12袋饼干、1箱纯净水、18个橘子、24块糖果、1箱酸奶、1箱香蕉和一些牛肉干。
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带着数据表达。
2.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仅发现了所有的食品,而且还学会了带着数据去表达。请大家再来观察桌面上的东西,它们摆放的方式有什么特点呢
每份的数量都是一样的。
3.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你们愿意来帮帮他们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培养学生寻找数学信息的能力。同时在仔细观察中,学生会发现许多食品堆放在一起,但桌面上有些食品的堆放却是有规律的。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分东西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每份分得一样多是经常使用的,从而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
二、动手实践,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经历过程,感受按份数分物
①把6块糖果分成3份,可以怎么分呢?请你分一分。(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
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组成员上台演示本组分的方法)
②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的分法一样吗?(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观察三种分法,如果让你选择合适的方法把这些糖果分给三个小朋友,你会选哪种 为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平均分”特点的关注。
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认识积累经验。通过此环节,学生不但可以直观认识到“平均分”,而且学习用语言表达“平均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感受按每份数分物
①8袋饼干,每2袋一份,能分成( )份。
请你用圈一圈的方法来表示出你的分法,然后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小组交流——互动评价
②刚才同学们在分饼干的时候,一共要分多少袋 (一共要分8袋)
怎么分的?(两袋两袋地分)
结果怎样?(分成了4份)
你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一说吗?
也就是把8袋饼干,每两袋一份,分成这样的4份正好分完。
思考:这是平均分吗?为什么?(每份都是两袋,是平均分)
小结:这样两袋两袋地分,每份分得同样多也是平均分。
3.对比两种分法,感受平均分的本质
③比较:分饼干与刚才分糖果的分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呢?
教师小结:虽然分的方法不同,但结果都是每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④圈一圈:12袋饼干,每3袋一份,能分成( )份。
12袋饼干,每3袋一份,能分成4份。
【设计意图:再次通过对比不同的分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通过圈一圈,进一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填一填,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比两种分法,帮助学生区分按份数分物和按每份数分物两种情况。让学生体会到虽然两种分法的方法不同,但本质是一致的,都是平均分。】
三、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1.完成教科书P32做一做第1题。
辨析每份分得同样多才是平均分
2.完成教科书P32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通过填一填组织语言,说明平均分的过程。
完成教科书P32做一做第3题
学生借助圈一圈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利用教材编排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参与“画一画”“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巩固知识、开发智力的目的。】
四、全课小结,融会贯通
“今天我们学均分,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
师生共同总结,回顾学过的内容。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学生对于同样多有非常充分的认知基础,所以判断是否是平均分的题基本不会出错。但是平均分除了需要关注每份是否同样多,更重要的还需要关注“份数”和“每份的数量”。在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抽象出“份”的概念,像分给几人、分成几盘、需要几个包装盒等都是平均分成了这样的“几份”,像每人2个,每盘4个,每组3人等都是指的每份的数量。当然,这些抽象概念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大量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对于理解力稍微弱点的同学,可以借助实物来摆一摆、分一分。同时也需要教师建立平均分的过程模型,为后续符号化这一过程,也就是学习除法做准备。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平均分(1)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把6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2颗。
8袋饼干每2袋1份,能分成4份。
12袋饼干每3袋1份,能分成4份。
学习: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了解平均分的两种情况(“等分”和“包含”),认识平均分的本质、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复习:表内乘法的知识概念以及分物的相关生活经验
延学:除法的认识、混合运算、有余数除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