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平均分(2)(教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平均分(2)(教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时 平均分(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33~34页内容
内容简析
本节课属于平均分的第2课时,将要研究按照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即已知总数和要平均分成的份数,求每份数量。这种“等分”也是平均分的第一种情形(另一种情形为“包含”,即已知总数和每份数量,要求平均分成的份数),这种情形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但分的过程需要学生借助动手操作表征出来,从教学材料的编排可以看出,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平均分的过程以及分的方法,最后说明了分的结果。教材上提供研究的素材是:“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按照要求,应引导学生在明确被分物品总数、所分份数的含义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教学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实践中理解并掌握按指定份数平均分的方法。
2.体验平均分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法与学法
“平均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中他们或许有过分东西的体验,但由于学生上节课已经经历过平均分的过程,明确了平均分的概念,具有一定的操作经验,加之本例题数据较小,学生对乘法口诀大多比较熟悉,因此上课我们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后没有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先研究,而是用不知道总数的礼物来引导学生重视分的过程。
2.在实际操作中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平均分橘子的操作活动,借助直观模型体会“几份”的含义,引导学生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通过合作交流对学生的操作方法进行优化;重视对平均分过程和结果的整体认识,操作结合
语言表达,强化平均分的含义为学习求商打下基础。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回顾平均分的特点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帮二(1)班的小朋友选择了分糖果和饼干的方法。
请大家回顾下,我们选择的是什么方法呢 (平均分)
平均分有什么特点呢 (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用这种方法帮他们分分橘子吧。(板书课题:平均分(2))
二、根据生活经验,辅助平均分物
1.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随处可见,下面请同学们帮我分一分。(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一盒礼物。)
老师带来了一盒小礼物,不知道里面有多少个,想要把它们平均分给我们班的3个小朋友,想一想要怎么分。
2.先同桌交流,再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没法分,不知道每人几个,或者说需要先知道一共有多少个。也有学生会说先一个一个地分,或先分几个再分几个。
3.小结:就算我们不知道一共有多少个,也能想出办法进行平均分。
【设计意图:用总数未知的情况引导学生走出只在乎分的结里、不在乎分的过程的惯性思维。学生已学过乘法口诀,有些学生在“分”之前能用乘法口诀直接想到“分”的结果,忽略对过程的理解。不知道“分”的物品总数,就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冲突,激发学生去思考“分”的过程。根据具体要求去进行平均分活动,体会平均分的持点,体会一个一个分的必要,为接下来的教学埋好伏笔。】
三、动手操作,体会“等分”过程
1.课件出示教科书P33例2。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
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说说看:“平均分成6份"是什么意思
学生还不能准确地表达“平均分成6份”是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6份这个抽象的概念在这里可以理解成6盘、6堆等,再来思考“平均分”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成6份”即把这些橘子分别放到6个盘子里,而且每个盘子里的个数要是一样的。
3.用小圆片代替橘子,动手操作,想一想,还可以怎么平均分
拿出18个小圆片,先动手分一分,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方法。
(1)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教师巡视,参与活动)
(2)小组内交流平均分的方法。
(3)小组选代表到讲台上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三种分法:
1个1个地分,每个盘子里放3个橘子,分了3次,每份都是3个;
也可能先在每个盘子里放2个橘子,再放1个橘子,分了2次,每份都是3个;
3个3个地分,正好分完,每份都是3个。
教师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相同的。
【设计意图:有前面分总数不明物体的经验,学生能想到多种平均分的方法。有了具体的数量,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物,但是结果却是一样,也能更好地理解分的过程虽然不一样,但是分的结果是一样的,从而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本质含义。】
4.3个3个地分,为什么会正好分完 你是怎样想的
【学情预设】会想到6个3正好是18,所以每个盘子放3个,或者想到乘法口诀。
板书: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 3 )个。
小结:一个一个地分,仔细准确,几个几个地分,省时方便,但无论怎么分,最后每份都要同样多,这才是平均分。。
四、师生合作,抽象平均分的概念
1.回顾分法,并圈出份数。重点理解份数与每份数的意思。
2.用圆圈代表橘子画一画,体会不同的平均分法。
师:刚才我们把摆出的18个小圆片平均分成了6份,每份3个。如果不摆小圆片,你能想象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又是几个吗 可以画一画、写一写。
请大家动笔完成,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分法。(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展示各自的分法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五、巩固练习,强化平均分的过程
1.完成教科书P34“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定几名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说一说。
由于已经学习了乘法口诀,又是数目较小的表内乘法,会想到用乘法口诀的学生比较多。针对不会的同学可以引导用连线的方法。可以提示学生,没有了实物,不能摆一摆,那我们还可以怎么准确地把这些酸奶平均分呢 引出连线法。
【设计意图:这里介绍连线法,是为了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脱离实物,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平均分。练习后,设有语言表述的环节,体现了对语言表述能力培养的重视。】
2.完成教科书P34做一做第2题。
(1)独立完成练习,然后同桌交流分法。
(2)指名学生叙述分的过程。
让学生用连线或画一画的方式进行平均分,然后用语言表述分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注意引导学生区分什么时候用连线法进行平均分比较合适。
3.完成教科书P34做一做第3题。
在练习本上画一画,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各自的分法。
可以用小棒代替香蕉,用大方框代替猴子,把小棒连进方框里。用这样的连线来解决平均分的问题。
【设计意图:对平均分的方法进行巩固。用连线法展现平均分的过程,与后面采用圈一圈的方法学习“包含”的情况进行区分。】
六、课堂小结,总结平均分的收获
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七、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复均分,同时从平均分分法的多样化入手,让学生体会无论哪种分法,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过程,明白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会用语言表达。从实物到图像、从数据到语言表述,一系列的表征变化,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平均分(2)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 3 )个。
复均分的特点和生活经验
延学:将平均分的过程符号化即除法的初步认识。
学习:按照份数平均分物过程和结果,深化对平均分的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