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除法的认识(1)(教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 除法的认识(1)(教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37页内容
内容简析
本节课是学生认识除法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对除法含义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也是在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例题引导学生联系“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的分法并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除法的含义。例3呈现分竹笋的情境图:“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平均分的经验,通过学具操作或结合问题情境进行直观的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由此引出除法算式,并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对应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求分成了多少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平均分问题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根据除法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画图表征、语言表述等多种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建模意识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过程可以用除法表示。
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重视操作,积累感性认识。
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运算,除法含义的认知要在平均分操作的基础上形成。教学中,多次让学生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从把12个竹笋,每4个一份地分到把12个圆片每2个一份、每3个一份、每6个一份地分,从分小棒到在图中圈一圈,每一次操作都在强化“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为学生认识除法的含义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联系平均分,逐步建构除法认知。
例3教学用除法计算“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的问题。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两种方法,才会联想到除法。教学中应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具操作,体会例题的问题是平均分的问题,为接受除法知识搭建平台。接着指出“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表示”,使学生明白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运算,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大家去过四川吗 它是咱们中国的一个省,被誉为“天府之国”。四川有一种世界稀有的动物,也是我们国家的国宝,大家知道是什么动物吗 (大熊猫)
播放大熊猫玩耍的视频。
那大熊猫最喜爱的食物是什么 (竹笋)大熊猫最爱的就是鲜嫩的竹笋了。饲养员叔叔为大熊猫准备了一些新鲜的竹笋,到了午餐时间,让我们一起去喂大熊猫吧。
【设计意图:从孩子喜欢的大熊猫入手,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心中升起一种自豪感。】
二、探索新知
1.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主题图及题目。
师:仔细读题,说说题目要把多少个竹笋平均分 怎么平均分
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2.引导思考,解决问题。
12个竹笋,每4个一份,你会分吗 用小棒代替竹笋,摆一摆,分一分。
把你的做法和同桌说一说。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能放几盘
(交流时请一名学生到实物展示台上边摆边说。)
谁能把刚才分竹笋的过程完整地说一说
(有了前面平均分的教学,学生能熟练地把12根小棒每4个一份平均成3份,并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
3.引入除法
你能用算式表示出刚才我们平均分的过程吗?
学生根据原有经验可能列出算式:12-4-4-4=0、4+4+4=12或12÷4=3
你怎么想的?每次拿走4个,拿了3次,也就是12连续减去3个4,等于0,0表示分完了。
减法算式中,你能看出分了几盘吗?3个4就是3盘,也就是说12里面有3个4.
像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来表示----除法。
有谁知道“除法”吗 请你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 。
(除号,两个圆点上下照,中间横线平又直,用来表示平均分。“÷”这个符号,中间一横,上下各有一个小圆点叫做“除号”,我们可以把两个小圆点看作物品,中间的一横正好把它们分开,并且上下同样多,所以它表示的是“平均分"的意思。)
4.理解除法
列除法算式的时候,我们把要分的总数量写在除号的左边,每份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右边,也就是说12÷4就表示把12个按照每份4个平均分,得到的结果能分成3盘就是算式的得数。所以刚才的问题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算式来表示:12÷4=3,我们把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板书算式:12÷4=3。
指名读一读,全班齐读(注意强化除号的读法)。
12÷4=3这道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12个竹笋按每4个一份平均分,可以分成3份)
大家一起读读这个算式,并说说它表示的意思,
这里的12表示什么 12表示12个竹笋(平均分的总数)。
4表示什么意思呢 4表示每4个一盘(平均分的每份数)。
3呢 3表示能分成3盘(平均分的份数)。
3在减法算式的哪儿?(3是得数,减法算式中有3个4)
对比减法和除法算式
减法和除法算式都能表示分竹笋的过程,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更喜欢除法,除法更简洁。
小结:除法和减法是有联系的,要求能分几盘就是12里面有几个4,我们可以减一减,数一数,也可以用除法来简便运算,更清楚简洁地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经历用算式表示的再创造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统一“表示方法”的需求。介绍如何用除法表示渗透相关的数学文化。让学生说清楚除法算式的含义理解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简洁性,清楚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中各数的对应关系。】
三、分层练习
1.完成课本P37做一做第1题。
要求学生拿出12根小棒,先分一分,再写出除法算式。
(1)每份2个,可以分成几份
(2)每份3个,可以分成几份
(3)每份6个,可以分成几份
2.完成课本P37做一做第2题。
3.完成课本P39练一练第2题。
学生在圈一圈的基础上将包含这一平均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练习的题型与例3相仿,因此完成方式基本上是“先练后说”,说的时候关注平均分的过程,加强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你认为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你还有哪些收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1.重视数学语言的发展,呈现多元表征融合的统一化。
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不仅仅是对题目中条件的重复,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图形、动作、语言等多元表征的统一化,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本节课的教学将具体的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让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算法,并用完整的数学语言描述自己选择算法的道理,在加深对“平均分"概念理解的基础之上,更有效地升华对除法算式含义的理解。
2.建构除法意义的理解,让复杂的数学问题模型化。
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教学的本质是建模,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多个建模的过程。“包含”模型的建立基于情境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依托概念教学拉长从算式到意义的建构过程。借助图示、算式、语言等多种表征活动实现“图形直观-语言表征-算式抽象”之间的转换。对一组除法算式的对比观察、反复思辨,有助于学生发展概括与综合、抽象与建模的能力。将每个建模的过程都用具体的除法算式表达,突出除法模型的本质是用来解决“平均分”的问题,使学生在建模的过程中深化对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像这样在操作中建模、在建模中理解,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为学生今后用算式或方程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1)
把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3 )盘。
12里面有( 3 )个4。
12-4-4-4=0
12÷4=3(盘)
读作:12除以4等于3。
复均分的含义以及连减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理解按照每份多少个地分是可以用除法表示的。
延学:等分的符号化表征以及除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