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4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2)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38~40页内容内容简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除法例3的的基础上教学的,不仅需要理解平均分的另一种形式即等分可以用除法表示,而且要学习除法算式的各部位名称。学生依然需要以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为基础,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实践、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可让学生用学具动手分一分并用语言表述,重点说出分什么,怎么分的,分的结果是多少,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结合情境和操作,使学生明确:应将结果写在等号右边,即15÷3=5。再让学生结合手势动作,完整地说一说算式的含义,最后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练习巩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含义,加深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认识。教学目标1.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一份,求能分多少份或求一个数里面有多少个几,也用除法计算。2.理解除法的意义并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3.在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形成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1.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2.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会根据意义列出除法算式。教法与学法1.重视操作,获取知识。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次让学生进行分小棒的操作,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鲜活的感性经验。教学一开始,就是学生的操作:把15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该怎样分 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平很快得出了结果,再根据分的结果写出算式,并学习算式表示的含义。整节课,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学生很快掌握了除法第二种分法即等分的含义,突破了“除法的含义”这一教学难点。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的学习活动,通过操作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的意义。2.加强理解,发展思维。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大熊猫分竹笋、小猫分鱼等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含义,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问:“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认识除法。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发展抽象思维,提升数学思维水平。搭建平台。接着指出“这个问题是不是也可以用除法表示”,可以和例题3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明白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运算,两种平均分都能用除法解决在此基础上再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铺垫酝酿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这样的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怎样表示呢 绝大多数学生能说出除法算式:12÷4=3。除法与什么有关?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写算式、读算式,理解意义)【设计意图:回忆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3盘”这样的平均分问题,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的认识,并为今天的学习作铺垫,为后面沟通两种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表示做准备。】2.今天大熊猫又挖了一些竹笋,我们一起来看看。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1.理解题意。课件出示主题图及题目。师:仔细读题,说说题目要把多少个竹笋平均分 怎么平均分 2.引导思考,解决问题。把15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用小棒代替竹笋,摆一摆,分一分。把你的做法和同桌说一说。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能放几盘 交流时请一名学生到实物展示台上边摆边说。谁能把刚才分竹笋的过程完整地说一说 (有了前面例题平均分的教学,学生能熟练地把15根小棒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5个,并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3.写算式理解除法的意义这个分竹笋的过程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吗?15-3-3-3-3-3=015÷3=5 15÷5=3①哪道算式表示上面分竹笋的过程与结果?还是都可以?提示:同桌之间互相说说3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②交流:15-3-3-3-3-3=0表示什么意思?每盘放1个,一次放3个,每盘放5个。15÷3=5表示15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能放5个。其中总数15和份数3是已知的,结果是每份数5个。符合题意。15÷5=3表示把15个竹笋每5个一盘,能放3盘。这道算式已知的是总数15和每份数5,结果3表示份数,不符合题意。小结:用15-3-3-3-3-3=0和15÷3=5(板书)能完整地表示出平均分竹笋的过程。哪种方法更好?除法更好,更简洁。像这样把15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5个的问题,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写成“15除以3等于5”。板书算式:15÷3=5,让学生读一读。同学们是根据什么写出“15÷3=5”这道除法算式的 这里的15、3、5分别表示什么 15÷3=5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能够结合题目说出算式中各数的含义以及整个算式表示的含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列除法算式的认识过程。学生边分小棒边说平均分的过程,加深了平均分活动在学生脑海中的表象,帮助学生从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使平均分和除法算式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能使学生明白这样的平均分也可以用除法表示,进一步理解除法表示的含义。】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介绍:除号前面的数是“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是“除数”,除法算式的得数叫做“商”。这道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多少 在算式相应的数下面板书:被除数、除数、商出示课本P38做一做第2题。师: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由学生自主消化对“被除数、除数、商”的认识,及时巩固新知。】5.回顾对比,加深认识。回顾:今天我们是把15个竹笋怎样分的 这样的分法可以写成怎样的算式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数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比较:上一节课我们是把12个竹笋怎么分的 写成的除法算式是什么 观察例3和例4,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两种平均分的情况都可以用除法表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例3和例4进行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虽然例4和例3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不同,但都可以用除法计算,进一步沟通了平均分和除法的内在联系,突出了除法概念的本质内涵,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除法的含义。】三、分层练习,巩固提升1.完成课本P38做一做第1题。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解决。2.完成课本P40练一练第4题。学生读题。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请你先在图中圈一圈,再填空,最后完成除法算式。3.完成课本P39练一练第1题。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然后指名口答。【设计意图:练习的题型与例4相仿,因此完成方式基本上是“先练后说”,说的时候关注平均分的过程,加强对除法含义的理解。】四、全课小结,融会贯通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你认为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你还有哪些收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明白哪些情境可以列除法算式,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我的反思:板书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2)15-3-3-3-3-3=015 ÷ 3= 5延学:用乘法口诀求商,有余数的除法等。学习:理解等分也用除法表示,除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深入理解除法。复均分的含义以及连减解决问题的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