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1传染病及其预防 教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7.1传染病及其预防 教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七章 健康地生活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本节的传染病知识学生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但学生头脑中的概念未必是正确的,有可能是前科学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及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逐步建构传染病的科学概念。
学生对传染病并不陌生,大部分学生都体会过流感带给自己的困扰。虽然他们不能准确说出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从哪几个方面着手,但是他们能够说出一些预防传染病的常见做法,教师正好利用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纠正错误的生物学概念,学习新的内容。
生命观念 认同生活方式与传染病密切相关。
科学思维 1.举例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说出传染病与病原体的区别、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区别。 2.举例说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判断某种措施属于哪种预防措施。
探究实践 1.用粉笔、面粉、墨水等演示传染病的传染性。 2.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态度责任 1.关注传染病的流行和预防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认同卫生、安全的生活方式,认同发生自然灾害后应及时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教学重点: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等。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学生出去郊游的图片: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到处都有病菌、病毒,可为什么我们都能够健康地生活呢?怎样才能保持健康呢?今天我们先从身体健康这方面入手,学习有关传染病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什么是传染病?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33“想一想,议一议”。
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并对上述疾病作出病因分析。
多媒体展示细菌、病毒、寄生虫图片:
教师解释传染病的定义: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作传染病。
教师讲述:能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和寄生虫等,我们称为病原体。
教师进一步提问:病原体有哪些类型呢?
多媒体展示多种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HIV、蛔虫、肺炎链球菌、炭疽杆菌、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疟原虫等)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类。
学生认真观察,并尝试进行归类: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
教师讲述:根据致病病原体的不同,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如肺结核、细菌性痢疾等)、病毒性传染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等)、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血吸虫病等)。
教师强调: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区别: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特点;而非传染病是由患者自身的组织、器官等结构发生异常变化引起的,不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这是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依据。
探究二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传染病有传染性,那传染病是如何流行开的呢?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5“分析·讨论”,分小组完成讨论问题:
(1)分析流感的传播途径,为什么咳嗽或打喷嚏时要捂住口鼻?为什么老人和儿童更容易患流感?
(2)第2则资料中的做法有什么科学道理?谈谈你的认识。
(3)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要经过哪些环节?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和有关知识作出概括。
小组讨论结束后,派代表进行回答。
教师进行纠正和补充。
提示:(1)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空气传播。当流感病人在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大量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散布于空气中,如果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后,就有可能患流感。因此,在咳嗽或打喷嚏时要捂住口鼻,以免传染他人。老人和儿童体质差、抵抗传染病的能力弱,所以更容易患流感。
(2)将甲肝患者用的碗筷同家人用的分开,目的是将甲肝患者遗留在碗筷等餐具上的甲肝病毒与健康人隔离开,这样可以避免健康人感染甲肝。饭店的餐具要严格消毒,这样做可以将餐具上的细菌和病毒杀死,避免顾客感染传染病。
(3)要经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教师讲述:科学研究发现,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经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6图4-2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教师进行讲述:
流行环节 概念 举例
传染源 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携带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鸡是人禽流感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 主要有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如西尼罗热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由蚊虫叮咬传播,蚊虫属于该传染病的媒介生物
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一般来说,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并且没有进行过预防接种的人都属于易感人群,如婴幼儿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
  教师提醒:易感人群感染病原体后,会变成传染源,故患传染病的人肯定是传染源。但传染源不一定都会患病,如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虽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但也能传播艾滋病。
教师强调: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探究三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教师过渡:我们来思考一下,应该如何预防传染病?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上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
多媒体展示流感期间学校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教材P37图4-22传染病预防措施举例,引导学生从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入手,进行分类。
教师讲述: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教师进一步提问:是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要采取这三个基本环节进行预防呢?
学生思考后进行回答。
教师讲述:在预防传染病时,既要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又要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在三个环节中抓住主要环节,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例如,防治麻疹和脊髓灰质炎,要以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为重点;防治血吸虫病、棘球蚴病等寄生虫病,要以搞好个人和环境卫生、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防治性传播疾病,如由淋病奈瑟球菌引起的淋病,要以杜绝不洁性接触、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同时要及时治疗患者。
课外实践:
(1)用粉笔、面粉、墨水等演示传染病的传染性。
(2)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三、课堂小结
带领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①传染病的概念、特点。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③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传染病
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     ↑     ↑
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采用直观教学和分析讨论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