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 生态系统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本课从生物圈的高度阐述了生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构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整个生物学不可缺少的部分,也为学习生态系统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关于生物因素,学生没有把生物放到环境中去定位;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几点有限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学习。关于非生物因素,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实验设计上,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只对单一因素(变量)进行研究。生命观念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科学思维 1.举例说明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及其区分。 2.归纳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和影响环境。 3.描述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学会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探究实践 1.设计“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2.在实验过程中,做到认真观察,如实记录。态度责任 通过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适应环境的相对性。多媒体课件、鼠妇适量、湿土、铁盒(或塑料盘、纸盒)、纸板、玻璃板、计时器等实验器具。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通过对身边的生物进行调查活动后,已经知道了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请问: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呢?鱼能离开这种环境吗?鱼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就能正常生长吗?它的生存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生物与环境是有联系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二、探究新知探究一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认识生态因素教师讲述:什么是生态因素呢?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作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多媒体出示教材P77图5-1小麦田示意图:思考:影响小麦生活的生态因素有哪些?小麦的生活需要怎样的环境条件?学生相互讨论后回答。教师过渡: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小麦的生活受到光、温度、水,以及土壤中的无机盐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这说明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的生活产生了影响,那么非生物因素会影响动物的生活和分布吗?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吧!2.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实验探究:光照对鼠妇分布的影响(1)提出问题: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2)作出假设教师: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作出你的假设。学生讨论后回答。提示:鼠妇可能喜欢阴暗的环境(或鼠妇可能喜欢明亮的环境)。(3)制订计划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制订实验方案,并在学生相互讨论中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学生分组讨论并制订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4)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培养皿、湿土、纸板、玻璃板、铁盘、10只鼠妇、计时器等。请每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组织学生动手组装实验装置。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这样两侧就形成阴暗和明亮的两种环境。教师提问:有了实验装置,怎样做才更容易成功?学生讨论得出:把鼠妇放在铁盘的中间,即明暗交界处,观察一定时间内鼠妇移动到哪边的较多。(5)实施计划学生分小组根据制订的计划进行探究实验,如果教室内光线不足,可移至室外。边进行实验,边记录。(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解决问题)(6)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学生:小组成员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小组之间交流,得出结论。综合全班各小组的数据取平均值进行分析,得出最终结论: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教师提醒:实验完毕后,你们认为应该如何处理鼠妇?学生: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教师讲述:我们可以参照上述思路制订计划,探究非生物因素对其他动物的影响。如光照会影响黄粉虫的分布,温度会影响金鱼的呼吸频率等。在影响动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中,光、水、温度、空气、土壤是没有生命的物体,因此称为非生物因素,除了这些非生物因素外,是否还存在一些生物因素呢?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回答。提示:土壤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会影响动物的生活,人类的捕捉也会影响它们。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师多媒体展示:牛吃草、异色瓢虫捕食蚜虫、狮子与大象争夺水源、水稻与杂草争夺阳光等图片,思考这些生物之间分别存在哪些关系?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草是牛生长的生物因素,反过来影响草生长的生物因素是牛。影响动植物生长的生物因素间的关系,如牛和草、异色瓢虫与蚜虫之间是捕食关系,狮子与大象、杂草与水稻之间是竞争关系。教师进一步提问:生物与生物之间除了捕食、竞争关系外,还有什么其他关系吗?多媒体展示蚂蚁合作搬运食物的图片。思考: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学生看图思考得出答案:蚂蚁之间分工合作是合作关系。教师讲述:蚂蚁、蜜蜂等昆虫往往成百上千只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这些“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教师提问:利用刚学过的生物与生物间关系的知识,说出: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几种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又存在着几种关系?学生回忆、分析讨论,归纳得出: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合作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竞争关系。探究二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生物适应环境教师提问:生物的生活既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那么,生物要生存,会不会不断适应环境呢?多媒体展示教材P80“分析·讨论”的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1)海豹是怎样适应寒冷环境的?骆驼和骆驼刺是怎样适应缺水环境的?(2)许多植物的茎或果实表面长有尖刺,这有什么适应意义?(3)你还能说出哪些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学生阅读资料后回答。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生物为什么能适应环境?学生思考后回答:是因为具有适应环境的特点。教师总结:生物适应环境是因为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或特征。可见,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2.生物影响环境教师提问:环境会影响生物生存,生物会不会反过来影响环境呢?观察教材中蚯蚓图片,思考:蚯蚓生活在适应的环境中,又是如何影响和改变环境的?学生看图思考、讨论,并试着回答。教师讲述:蚯蚓以植物的枯枝落叶为食,经常在地下钻洞,使土壤疏松,排出的粪便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元素,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利于植物生长。可见,蚯蚓对土壤有松土、肥土作用。教师提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多媒体可展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生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并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三、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是相对的。②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环境。③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我们应关爱生物,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一、生态因素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环境在探究实验课上应多与学生共同探究实验方案,然后分小组进行实验。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角色是:少发言,多参与,少讲解,多指导,多观看,多与学生合作。这样的课堂气氛融洽,轻松愉快,学生也喜欢上这样的探究实验课。其次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资料和图片,正确区分生物影响环境与生物适应环境的不同。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做适当的补充,帮助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