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单元概述】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同时生物又能适应和影响环境。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维护生态安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内容要求】大概念 重要概念 次位概念概念3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3.1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1.1 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3.1.2 生态因素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3.1.3 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 3.1.4 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 3.1.5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传递 3.1.6 生物圈是包含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最大生态系统3.2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生态安全 3.2.1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2.2 人类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可以通过防止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措施保障生态安全【学业要求】(1)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阐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2)运用图示或模型表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3)分析某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具体实例,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4)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形成保护生物圈的社会责任意识。【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建议(1)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分析或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2)通过资料分析、调查、实验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3)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并用恰当的形式呈现,发展学生的建模思维。2.情境素材建议当地环境问题和生态保护成就,我国三北防护林建设成就,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与生态环境改善的资料,长江禁渔、中国沿海定期禁渔与资源保护政策,全球变暖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举措,我国各类垃圾年产生量的数据与垃圾分类回收现状,环境空气颗粒物检测数据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3.学习活动建议实验探究活动:探究影响鼠妇(或蚯蚓等)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植被类型与环境湿度或温度之间的关系。调查与交流活动:在学校生物园或附近的小池塘、农田等环境中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收集和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收集和交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调查人类活动破坏或改善生态环境的实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生物圈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生物圈国际保护”研讨会,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校园绿化方案,拟订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本单元共分为两章内容。第一章《生态系统》从分析影响小麦田因素入手,帮助学生构建生态因素的概念;再以实例为例,归纳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接着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构建出“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的次位概念,再以捕食关系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得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两大基本功能;最后以河流生态系统为例,构建“生物圈是包含各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最大生态系统”的次位概念,并构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概念。第二章《生态安全》从分析人类具体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入手,得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次位概念,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就会退化。接着讲述了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我国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对策,逐渐构建“人类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可以通过防止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措施保障生态安全”的次位概念。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系统与整体的思维方式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形成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确立生态文明观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