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人体通过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第1课时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构成通过描述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肺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重点: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难点: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长跑时,体育老师总是建议我们用鼻子吸气,用嘴呼气,必要时用嘴辅助吸气,但不要张大嘴巴吸气和呼气,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思考问题,尝试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二、问题引导 探究新知 (一)呼吸道 1.引入:如果婴儿刚出生时不哭,医生会把他打哭,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婴儿出生前生活在羊水中,出生后为了不缺氧,通过哭来打开呼吸系统。 2.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尝试说出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3.师生交流,总结: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肺不属于呼吸道。 4.教师出示韦恩图,请学生思考,Ⅰ代表什么器官 5.教师出示呼吸系统示意图,请学生注意观察呼吸道的结构,提问:呼吸道有什么结构保证气体进出畅通 师生交流总结:呼吸道以骨或软骨为支架,可以保证呼吸时气流畅通。 6.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做一组对比实验:甲同学用手捏鼻子,张嘴呼吸;乙同学不捏鼻子,用鼻子呼吸。请学生思考:用嘴呼吸和用鼻呼吸有什么区别 7.教师出示示意图,请学生分析:①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 ②鼻子有哪些作用呢 师生交流总结:北欧人的鼻子较大,鼻腔较长,毛细血管丰富,有利于预热寒冷的空气。这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学生尝试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外界气体进入体内的活动,回答: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 学生思考,分析回答:咽。 学生观看示意图,尝试分析:呼吸道以骨或软骨为支架,可以保证呼吸时气流畅通。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①北欧人的鼻子较大,鼻腔较长,有利于预热寒冷的空气。 ②鼻腔的功能: 鼻毛:清洁; 黏液:湿润和清洁; 毛细血管:温暖。 尝试利用生活现象联系本节内容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图例展示,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8.出示气管和支气管示意图,教师讲解:痰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 9.教师提出问题:呼吸道有何功能 师生交流总结呼吸道的功能。 (二)肺 1.教师出示肺在胸腔内的结构图,请学生观察说出肺的位置。 师生交流总结,教师指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 2.教师出示肺泡结构图或模型,请学生分析:肺有哪些特点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肺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①多:肺泡数目多;②绕: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③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学生分组总结: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还有清洁、温暖和湿润作用。 学生观察后,指出: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 学生观察结构图,分析讨论,交流达成共识: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肺泡数目多,肺泡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通过总结,使学生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通过观察分析,有利于突破重难点,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三、课堂总结 盘点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肺的功能及结构特点。 学生小组内总结、归纳,全班交流补充。 归纳记忆课堂知识点。四、巩固运用 拓展提升 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你们跑步时,体育教师往往要求你们用鼻呼吸,为什么 学生认真思考、交流并回答:鼻腔内有鼻毛、黏膜、毛细血管,具有清洁、湿润、温暖空气的作用。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通过问题设置,拓宽学生思路,并能指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第二章 人体需要空气第一节 人体通过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第1课时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构成一、呼吸道:鼻、咽、喉、气管和各级支气管作用二、肺1.功能2.结构特点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另外,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讨论,结合模型或者视频等教学环节,训练了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能力。第2课时 人体的呼吸1.通过模拟呼吸运动的演示实验,能够概述呼吸运动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2.通过比较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重点:概述呼吸运动的过程。难点:概述呼吸运动的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出示潜水员潜水图片,同时讲述:穿上潜水衣,摆动脚蹼,徐徐潜入海水……你发现美妙的海洋世界的同时,在潜水过程中,护目镜前掠过一串串气泡,这是呼出的气体。如果你憋气,你能坚持几分钟呢 为什么 学生观看图片,思考问题,尝试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二、问题引导 探究新知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实现 1.课件展示:肺和胸廓的图片,学生观察胸廓的组成。 教师指出:肋骨、胸骨、脊柱和它们之间的连结共同构成了胸廓,胸廓与膈肌围成的空腔,称为胸腔。 2.组织学生进行体验与思考:将双手分别轻放于两肋处与胸骨处,感受深吸气和深呼气时,胸廓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总结: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3.指导学生观看动画,然后教师演示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 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就缩小 4.演示动画,教师提出: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变化呢 主要有哪些骨骼肌参与引起胸廓的变化 5.在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肋间肌收缩和舒张,胸廓如何变化 膈肌收缩和舒张,胸廓如何变化 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分享,教师评价,总结: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运动,胸廓扩大。肋间肌收缩的同时,膈肌也收缩,膈肌向下运动,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大,胸腔扩大。 6.进一步提出:胸廓扩大和缩小,气体为什么能进出肺呢 教师出示注射器,让学生用手指堵住出气孔,然后推动和拉伸手柄,感受注射器内的气压变化。让学生体会容积变化和气压的关系。 7.教师演示膈肌运动的实验,思考肺容积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肺容积扩大 学生认识肺和胸廓的组成。 学生进行体验活动,深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气体入肺;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气体出肺。学生观察动画,思考:肋间肌和膈肌的舒缩使胸廓发生变化。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思考总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使胸廓变大,肋间肌和膈肌舒张使胸廓缩小。 学生进行实验,然后讨论、交流得出:胸廓扩大,胸廓内的气压降低,胸廓缩小,胸廓内的气压升高。 通过图片展示,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活动与思考,更深刻地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清晰感受自身变化,利用物理小实验、模型演示等感受气压与容积的关系,认识气压的特点,知道呼吸时身体各结构的变化。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能力。8.分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原理,列表总结吸气、呼气时各结构的状态。 项目肋间肌和膈肌胸腔容积肺状态肺内气压结果吸气收缩增大扩张下降外界气 体入肺呼气舒张缩小回缩升高肺内气 体排出(二)人体内的气体交换通过扩散作用实现 1.教师出示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成分的含量柱状图,请学生分析: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有何变化 师生交流后总结。 2.请学生根据以前学习过的内容,大胆设计实验验证,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 展示交流学生设计的实验,教师指正。 3.在修正实验后,指导学生操作实验。 4.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氧气减少了。吸入气体中的部分氧气到哪里去了,呼出气体中增加的二氧化碳从何而来 出示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教师说明:进入肺泡中的一部分氧气进入血液,然后由血液运送到组织细胞,二氧化碳是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由血液运输到肺泡,然后排出体外。 请学生分析讨论: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人体呼吸)全程包括几个环节 教师重点指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称为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并提出问题进行过渡: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什么部位 在什么结构之间进行 又是如何交换的呢 5.教师提出: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妈妈在厨房炒菜,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香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教师明确:这种现象是气体扩散作用。 那么,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是什么呢 教师进一步提出:还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气体扩散现象的例子吗 点拨: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也正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 6.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读图并讨论: 学生交流得出:肺容积扩大时,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才能进入肺。 学生填写表格。 学生观察后,得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氧气减少了。 学生分组探讨设计实验,然后展示交流。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学生观看图示,总结:人体的气体交换过程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学生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这种现象说明气体是运动的。气体是扩散的。 学生回答:一种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至达到平衡状态。 学生回答:如洒香水、香烟燃烧散发的味道等。 给学生展示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实验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日常现象,使学生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①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指肺泡和什么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 ②图中肺泡周围的箭头表示什么 为什么这么扩散 为什么存在浓度差 氧气去了哪里 二氧化碳又来自哪里 ③在交换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向什么方向扩散 ④经过气体交换后,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点拨:当空气进入肺泡后,由于肺泡内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中的氧气含量,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于肺泡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所以肺泡中的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因此,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使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这种含氧气丰富的血液经血液循环运输到身体各处。 总结:肺泡血液 过渡:氧气从肺泡进入人体后,随着血液循环运到全身各处,当进入人体组织后又进行了一次气体交换。 7.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读图并讨论: ①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指组织细胞和什么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 ②根据气体扩散的原理,说出在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向什么方向扩散 ③经过气体交换后,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④氧气到底去了哪里 二氧化碳是如何产生的 为什么人体内总是存在气体的浓度差,为什么气体的扩散不停地进行 教师点拨:由于组织细胞不停地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因而组织细胞中的氧气含量低于血液中的氧气含量,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这样,组织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就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及时运走。 总结:血液组织细胞 教师总结:大家掌握得很好。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人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知道通过气体交换,人体内的细胞就可以获得氧气并排出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 学生读图后交流总结:①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②肺泡周围的箭头表示气体扩散方向。由于存在浓度差,肺泡内的氧气浓度高于血液中的氧气浓度,所以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中,最终到达组织细胞。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随血液循环经过肺泡外的毛细血管,再由肺泡排出。③氧气扩散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④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学生读图后交流总结:①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②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里;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③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氧气含量减少。④氧气最终到达组织细胞,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通过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加深理解,达到提升认识的目的。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认真思考,层层推进,最终完善知识体系,优化学习方法,降低知识点的难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师的总结和板书,强化知识、突破重难点。学生明白呼吸的真正意义和重要性。三、课堂总结 盘点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体呼吸的过程,重点学习了通过呼吸运动,如何实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如何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 学生小组内总结、归纳,全班交流补充。 归纳记忆课堂知识点。四、巩固运用 拓展提升 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假如我是空气中的氧气,请问到“组织细胞”该怎么走 (2)人溺水死亡是呼吸过程中的哪一环节发生了障碍 学生认真思考、交流并回答: (1)氧气→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血液循环→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组织细胞。 (2)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发生了障碍。 通过问题设置,拓宽学生思路,并能指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第一节 人体通过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第2课时 人体的呼吸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实现二、人体内的气体交换通地扩散作用实现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2.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本节课多次采用问题导学,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进行探究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会去熟读教材,精读材料,主动去挖掘教材,所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动画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突破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实验重过程、重体验、重理解、重合作,充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素养等诸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跨学科知识的引导,关于气压与体积之间的关系不好理解,课堂上借助教具(注射器等),教学效果比单纯的讲解要好得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