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血管和心脏是物质运输的器官1.通过分析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2.通过分析心脏的结构,理解其如何与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相适应。3.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重点:1.能够分辨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难点:1.在显微镜下分辨静脉血管和动脉血管;理解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出示输液图片,教师提出:医生在给病人输液时,用一根胶皮管扎紧手腕,一会儿手背上的血管鼓起,该血管是什么血管 为什么会有凸起现象。 学生观察、思考,尝试回答问题。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问题引导 探究新知 (一)血管是血液流通的管道 1.(过渡)不同的创伤,伤及的血管不同,出血状况也不同,这与不同血管中血流状况不同有关,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观察不同的血管及血流的状况。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5,了解实验步骤,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 3.依据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各小组讨论,设计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学习实验步骤等。 学生观看视频后分组实验。 阅读课本,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问题的归纳能力。4.播放视频: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教师提示:①在实验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移动培养皿,尽可能观察到小鱼尾鳍末端,找到毛细血管,它的管腔很细,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便于识别。然后边观察边移动培养皿,根据血流情况,分别找到小动脉和小静脉。 ②在观察过程中,应时常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以保持湿润,尽量使小鱼少受伤害。实验结束后,将小鱼放回鱼缸。 5.请学生尝试回答问题: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几种血管 血液在各种血管中的流动情况有何不同 6.师生交流后,教师重点指出:三种血管内血流的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7.做一做: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颈部或腕部动脉的搏动。感受动脉的搏动,思考动脉有什么功能 8.课件展示:动脉横切面图,根据图示分析动脉血管壁的结构特点、管内血流速度。 师生交流总结: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具有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的特点。动脉一般分布较深,但有些分布较浅。 9.(过渡)动脉从心脏出发,不断分支,由粗到细,最后变成非常细小的一种血管——毛细血管。我们来探究学习毛细血管的特点。 10.课件展示毛细血管图,让学生推测:根据毛细血管的特点,你能说出它有何功能 11.课件展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 12.师生交流,总结:毛细血管的管腔很细,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点拨:在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而被带走。 13.(过渡)血液在毛细血管内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之后,又是如何被送回心脏的呢 14.做一做:让学生观看自己手上的“青筋”,并用手触摸,比较与触摸动脉的感觉有何不同。 15.课件展示静脉横切图,思考:与动脉相比,静脉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16.师生交流总结: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运送回心脏的血管,具有管壁较薄、弹性小,血流速度较慢等特点。 17.教师补充:血液在压力较小的情况下,会出现倒流的现象,为了防止倒流,在人体的四肢内的静脉血管里有一个特殊的结构——静脉瓣。 实验结束后,学生相互讨论问题:可以观察到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这三种血管。血液在这三种血管中流动的速度不同:在小动脉中流动速度快,在小静脉中流动速度慢,在毛细血管中流动速度最慢。 学生体验,感受动脉搏动,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回答:动脉是将心脏的血液送往全身各处的血管。 学生仔细观察动脉横切面图,尝试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归纳,得出毛细血管的功能: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明确静脉血管的结构特点、分布状况、流速及其功能。 学生观察静脉瓣。 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联系前后知识,建立更完整的知识网络。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血管的认识和理解,并将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合理应用。18.课件展示静脉瓣活动示意图,学生能够理解静脉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19.教师小结:在人体内,三种血管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封闭的管网,保证体内的血液循环。 (二)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 1.组织学生和老师一起用手来感受心脏的跳动,并大致说出心脏在人体中的位置。 2.展示“人体体腔解剖图”,明确心脏的位置。 教师指出:位于胸腔中部稍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 3.展示心脏的外部形态图,引导学生说出人体心脏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指出:心脏像桃子,大小与本人的拳头差不多。 4.展示并正确摆放心脏模型,引导学生辨认心脏的上下和左右。 5.出示新鲜的哺乳动物心脏,让学生看一看,思考:心脏是由什么组织构成的 6.教师指出:心脏是由肌肉组织构成的,内部分为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引导学生指认。 教师总结:上房下室。 7.让学生捏一捏心脏四腔的厚薄。 8.引导学生观察心脏模型,观察四腔的关系。 教师总结:上房下室,左右不通,上下通。 9.指导学生结合课本P57哺乳动物心脏的形态与结构图,识记与四腔相连的血管名称。 教师总结:左心室—主动脉,右心室—肺动脉,左心房—肺静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房连静,室连动)。 10.让学生确定与心脏相连的这几根血管的血流方向,尝试在课本P57图上用箭头标注一下,箭头的方向表示血流方向。(教师提示:根据动脉和静脉的概念) 11.出示动画,提出:①血液在流动过程中会出现倒流吗 为什么 可能是什么结构在起作用 ②血液在心脏中是如何流动的 师生交流总结:①在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在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 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1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58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心率的概念和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学生体验感受,然后观察“人体体腔解剖图”,尝试说出心脏在人体的位置。 学生观察,回答:心尖一端为下端,血管一端为上端;心尖偏向一侧为左侧,心尖偏离一侧为右侧。 学生观看心脏,思考、回答:心脏是由肌肉组织构成的。 学生动手,感受: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学生观察,尝试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血流的方向都是从静脉流向心房,从心房流向心室,再从心室流向动脉 学生观看,思考得出:瓣膜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 学生观察、讨论心脏活动的规律。 学生自学后识记要点。 学生通过体验和观察,从感性认识到运用科学术语说出心脏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和形态。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模型和动画等,分析比较得出:心脏中有四个腔,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以及房室瓣和动脉瓣,血液在心脏的流动途径,从静脉到心房,从心房到心室,再从心室到动脉,启发学生的思维。 总结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方向,为血液循环的学习奠定基础。三、课堂总结 盘点收获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液在三种血管中的流动方向,血液是如何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还学习了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学生小组内总结、归纳,全班交流补充。 归纳记忆课堂知识点。四、巩固运用 拓展提升 医院的护士为病人输液时,常常先用一根胶皮管扎紧病人的手腕,待手背上的血管凸现出来才一针到位。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学生得出:这是利用了静脉瓣防止血液倒流的原理。当用胶皮管扎紧手腕后,血液不能流向手臂,同时静脉瓣又阻止血液倒流,这样血液就滞留在手背上的静脉血管中,使血管凸起,便于扎针时准确到位。 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血管的认识和理解。第二节 血管和心脏是物质运输的器官由于上节课使用显微镜观察了人血涂片,学生对显微镜的操作比较熟悉,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非常流畅,学生积极性很高,找到血管后,很兴奋,争先恐后地找教师认证,课堂气氛活跃。通过学以致用环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并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