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泌尿系统形成和排出尿液1.通过学习尿液的形成过程,能区分血浆、原尿和尿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2.说出尿液的排出过程,明确尿液排出的重要意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3.通过体验肾单位结构的精妙性,认同其形态结构特点与形成尿液是相适应的。重点:推测尿液的形成过程,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难点:对肾小球和肾小囊的滤过作用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理解。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出示尿毒症患者资料:面黄有轻度浮肿,双下肢水肿,肾区钝痛,医生让其通过血液透析来治疗。血液透析是用机器模拟肾脏功能,进行血液透析的病人很痛苦,这位病人的肾脏怎么啦 他的尿液检测单上藏着什么秘密 他为什么要做透析 学生阅读资料,根据经验尝试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二、问题引导 探究新知 (一)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教师提出:我们每天都要排出一定量的尿液,这是为什么 出示尿液和清水成分对比表: 主要成分尿液中(克/100毫升)清水(克/100毫升)水95接近100%蛋白质00葡萄糖00无机盐1.1微量尿素1.80尿酸0.050学生分析表格,发现问题:排尿可以排出尿素和尿酸等代谢废物。 通过数据分析,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教师指出:二氧化碳、尿素、尿酸等是组织细胞分解有机物时产生的代谢废物,这些代谢废物必须及时排出体外。代谢废物主要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 3.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找一找肾脏,并描述肾脏在人体内的位置、数量。 4.引导学生分组观察哺乳动物的肾脏,提醒学生观察实物的方法,即注意观察顺序:肾皮质→肾髓质→肾盂。按一定顺序观察才不会出现遗漏和重复观察的现象。每观察一部分,都要注意颜色与宏观结构的特点,同时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①描述肾脏的形态特征 ②肾脏的结构分为哪几部分 ③为什么肾皮质比肾髓质颜色深 5.教师用课件展示肾脏的外形图、剖面图。教师讲述每个肾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明确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6.课件展示肾单位的放大图。 教师提醒:学生将微观的肾单位和宏观的肾脏充分联系,以便理解记忆肾单位各部分在肾脏中的分布。 7.深入探究:师生共同探究肾单位的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和血液循环特点。 (1)肾小球:课件展示肾小球的放大图,教师引导学生辨认肾小球中的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明确肾小球实际上就是一个毛细血管球,此处的毛细血管比较特殊,两端都与动脉相连。课件展示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放大图,学生仔细观察可见毛细血管壁上有许多个小孔。教师设疑:肾小球的毛细血管中流动着血液,在血液流动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肾小囊:课件展示肾小囊的放大图,学生读图,观察肾小囊的结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一端是盲端,一端与肾小管相通;双层球状囊;囊壁很薄,中间有一空腔。 (3)肾小体:课件展示肾小体的放大图,学生读图,体会肾小球与肾小囊之间的关系,即肾小球与肾小囊紧贴在一起,连成的一个整体称为肾小体。课件展示动画:肾小体内的液体流动情况,明确肾小球内流动的血液从入球小动脉进入,从出球小动脉流出。肾小囊内也有液体流动着。 (4)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分布在肾皮质和肾髓质。肾小管周围缠绕着由出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网。 8.教师出示准备的材料,指导学生分组制作肾单位模型。 展示学生作品,教师作出适当评价。 学生指出自己肾脏所在的位置并回答:肾脏在腹腔背面、腰部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个。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对肾脏的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注意肾脏颜色及肉眼看到的结构差别,然后探讨问题,达成共识:①肾脏的外形似蚕豆,前后略扁,表面光滑,呈红褐色。②肾脏的结构包括肾皮质、肾髓质和肾盂三部分。③肾皮质颜色深,是因为其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学生独立对教材中的文本和图片资料进行研究,认识并记忆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和名称,初步理解其功能。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对照课件所示肾单位模式图给大家介绍肾单位的结构,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又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 小组合作完成肾单位模型的制作。 感性认识肾脏,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加分评价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讲解的过程中,利用动画、图片、动图等多种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化静为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应知识。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二)血液经过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1.展示课本P77的表格和尿液的形成示意图,提出问题: ①原尿是在什么部位形成的 通过什么生理过程形成的 ②比较血浆和原尿成分的变化,分析肾小球和肾小囊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2.动画演示肾小球和肾小囊的滤过作用,学生观看后,师生交流总结:肾小球和肾小囊起滤过作用——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除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不能滤过外,其他物质都能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3.出示原尿成分和尿液成分的图片,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回答: ①原尿经过什么过程形成了尿液 ②尿液和原尿有什么区别 你的推测是什么 4.动画演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学生观看后,师生交流总结:原尿中的大部分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进入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重新回到血液;剩余的物质形成尿液。 5.课件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图,让学生观察思考: ①说出组成泌尿系统的各个器官的名称及它们的作用。 ②说出尿液排出体外的途径和意义。 6.师生交流分享,总结: ①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②尿液排出的途径: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③排尿的意义:将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及时排出体外;有利于调解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保证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①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的滤过作用,在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②肾小球和肾小囊可以滤过水、葡萄糖、无机盐和尿素等小分子物质,不能滤过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①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②与原尿相比,尿液中没有葡萄糖,葡萄糖被重吸收进入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尿液中无机盐和尿素的含量明显增加,说明肾小管能够重吸收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问题,小组间交流。 动画直观演示肾小球和肾小囊的滤过作用,通过问题①②,明确肾小球和肾小囊滤过的物质,进一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多媒体展示图片或动画,给学生直观形象,培养学生观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图片导引下用问题环环相扣,引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三、课堂总结 盘点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尿液的形成,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人体通过排出尿液排出了体内产生的大部分尿素等物质。 学生小组内总结、归纳,全班交流补充。 归纳记忆课堂知识点。四、巩固运用 拓展提升 (1)某人的尿液旁边出现了很多蚂蚁,如果是肾脏有疾病,请分析可能是肾脏的哪个部位出现了病症 (2)医生在检验某病人的尿液时发现了较多的红细胞,如果是肾脏有疾病,请分析可能是肾脏的哪个部位出现了病症 学生思考后回答: (1)可能是肾小管病变,葡萄糖不能被重吸收回血液,而随尿液排出体外。 (2)肾小球出现病症,使红细胞通过肾小球进入了肾小囊中,随尿液排出。 学以致用,巩固提升,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第四章 人体需要排出代谢废物第一节 泌尿系统形成和排出尿液一、肾脏二、尿液的形成三、尿液的排出尿液的形成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先通过资料分析弄清楚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的主要作用,为总结尿液的形成做好铺垫,接着播放视频,通过直观的感受,让学生对尿液的形成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学生总结归纳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