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比例的意义》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种子课,是学习正比例、反比例知识和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基础,要通过丰富的情境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重视呈现真实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展示数学知识的抽象与建模过程,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抽象、表征、建模的过程,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建构。教科书还重视用直观形象的图形或图象来揭示知识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知识的内涵。二、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活动,深化对概念的理解。3.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照片激趣。师:小小的游戏中蕴藏着很多的数学知识,只要你善于发现,多思考,就会有所收获。把照片放大,出现了下面两种情况,说说你的看法。(课件逐次呈现原照与放大后的2幅生活照片。)生:第二幅没有变形,其他照片都变形了。师:这张照片之所以没有变形,是因为它是由原照片“按比例”放大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一比例。教师板书课题:比例。2.迁移猜想。师:很多新的概念都是和原有知识有联系的,你认为“比例”会和什么知识有联系?生:比。师:好,我们就在“比”的基础上研究“比例”。(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师(课件隐去“变形”照片,呈现剩下照片的数据):我给出这兩张照片的数据,你写出它们长和宽的比吗?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后,与同桌交流。师:按比例放大的两张照片有什么特点?生:我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是相等的,5:4=1.25,10:8=1.25。师:原来不变形、按比例缩放指的是可以找到两个比值相同的比。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写成这样的一个等式。板书:5:4=10:82.丰富情境。师:生活中还有很多“按比例”缩放的现象,是不是也能从中找到这样一个等式呢?(1)自主探究任务一:①计算三面国旗长宽之比,并求出比值。②观察三组数据,能否从中选出两个比组成等式。国旗长2.4m,宽1.6m。国旗长60cm,宽40cm。国旗长5m,宽10/3m学生独立思考,在本子上记录找到的相同比值的比,并写成等式。师:谁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生:2.4:1.6=60:402.4:1.6=5:60:40=5:师引导学生思考两个比组成等式的依据,并提出问题,单位不一样也可以组成等式吗?(2)自主探究任务二:探究宽与长的比能不能组成等式?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将组成的等式分类板书。1.6:2.4=40:60 1.6:2.4=:5(3)认真观察等式,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用自己的话概括什么是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三)巩固应用。1.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6:10与9:15 20:5与1:41/2:1/3与6:4 0.6:0.2与:2.三面国旗的尺寸中,还有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5:2.4=:1.65:60=:402.4:60=1.6:40教师结合板书归纳:根据同学们找的结果,我们看到这三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都可以组成等式。同样,这三面国旗宽与长的比值也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宽与长的比也都可以组成等式。另外我们还发现每两面国旗的长与长的比值、宽与宽的比值也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的比与宽的比也可以组成等式。从这三面按比例缩放的国旗的尺寸中,我们可以组成许多个等式。3.冲突设疑,深化理解比例的意义。师:既然国旗是“按比例”缩放的,那是不是国旗中任意数据组成的比都能构成等式呢?学生思考。师:老师这里有两个比,它们是否相等?板书一组比,即天安门国旗长:天安门国旗宽和学校国旗宽:学校国旗长是否组成比例呢?学生发现不相等。师:什么不相等?生:一个是长:宽,一个是宽:长,另一个也应该是长:宽才行。师:是的,你们已经观察到,在“按比例”缩放时,要注意,只有对应的量之同的比,比值才相等,才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四)拓展提高。用图中的四个数据可以组成哪些比例?(五)生活中的比例。比例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视频播放“黄金分割比”。穿高跟鞋也与比例有关,你知道女士为什么穿上高跟鞋会更美吗?(六)反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和比例有关的知识,你们有什么收获?根据评价量表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想想自己有什么改进的地方。教后反思:《比例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在照片“游戏”的驱动下,引入相关主题,提供了现实背景。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对比分析得出发现比值相等的两个比之间的关系,知道了只有相对应的量之间的比值相等,才能组成比例,深入理解了比例的意义。课堂上采用问导学的策略,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考,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用问题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上开展一题多问的形式,达到举一反三的结果。不足之处:学生首次运用比例的概念将四个数组成不同的比例,可能在熟练程度上有所欠缺,教师不要着急,要给学生充分的尝试时间,开阔学生的思路以及渗透有序思考的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