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2.2 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概念.2.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画法.3.掌握钝角三角形的两短边上高的画法.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难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的区别,画钝角三角形的高.三、教学过程:情境引入把一根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ABC的顶点A上,再把橡皮筋的另一端从点B沿着BC边移动到点C.观察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无数条线段(AD、AE、AF、AG…)中有没有特殊位置的线段?你认为有哪些特殊位置?【设计意图】通过课件中的动画演示让学生在动态的图形变化中发现特殊情况,引发学生去分析和思考,初步确定三条重要的线段---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为下一步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复习回顾1.垂线的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2.线段中点的定义: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的点.3.角平分线的定义: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知识精讲高线你还记得“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吗?如何求△ABC的面积?从△ABC的顶点A向它所对的边BC所在直线画垂线,垂足为D,所得线段AD叫做△ABC的边BC上的高.(也叫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几何语言 反之∵ AD是△ABC的高 ∵ ∠BDA=90°(∠CDA=90°)∴ ∠BDA=∠CDA=90° ∴ AD是△ABC的高用同样的方法你能画出△ABC的另两条边上的高吗?你有何发现?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画出一个锐角三角形,并且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这三条高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且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这三条高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直角边BC边上的高是____;直角边AB边上的高是____;斜边AC边上的高是____.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画出一个钝角三角形,并且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这三条高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归纳: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同一点.中线思考:已知D是BC的中点,试问△ABD的面积与△ADC的面积有何关系?连接△ABC的顶点A和它所对的边BC的中点D,所得线段AD叫做△ABC的边BC上的中线.几何语言 反之∵ AD是△ABC的中线 ∵ BD=CD (或BD=BC)∴ BD=CD=BC ∴ AD是△ABC的中线用同样的方法你能画出△ABC的另两条边上的中线吗?你有何发现?探究:分别画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条中线,认真观察! 你可得到什么结论?归纳: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 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角平分线任意画一个三角形,你能设法画出它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吗?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BAC的平分线AD,交∠BAC所对的边BC于点D,所得线段AD叫做△ABC的的角平分线.几何语言 反之∵ AD是△ABC的角平分线 ∵ ∠1=∠2∴ ∠1=∠2=∠BAC ∴ AD是△ABC的角平分线画出△ABC的另两条角平分线,观察三条角平分线,你有什么发现?探究:分别画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认真观察! 你可得到什么结论?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同一点.【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唤醒学生对三角形的高线、中线与角平分线的认识与确认,有助于新知的解决,并且发展学生的观察力与语言表述能力.通过折或画出高线、中线与角平分线,提高学生的基本作图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小组合作交流,并通过观察、猜想经历知识的发展形成过程,体验了“发现知识的快乐,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典例解析例1.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5,BC=6,AD⊥BC于点D,且AD=4,若点P在边AC上移动,求BP的最小值.解: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当BP⊥AC时,BP有最小值.由△ABC的面积公式可知,AD×BC=BP×AC.代入数值,可解得BP=.【点睛】面积法的应用:若涉及两条高求长度,一般需结合面积(但不求出面积),利用三角形面积的两种不同表示方法列等式求解.【针对练习】如图所示,AD,CE是△ABC的两条高,AB=6cm,BC=12cm,CE=9cm.(1)求△ABC的面积;(2)求AD的长.解:(1)由题意得: _(△ )=1/2AB×CE=1/2×6×9=27cm2 .(2)∵ _(△ )=1/2 BC×AD,∴ 27=1/2×12×AD解得AD=4.5cm.例2.如图,在△ABC中,E是BC上的一点,EC=2BE,点D是AC的中点,设△ABC,△ADF和△BEF的面积分别为S△ABC,S△ADF和S△BEF,且S△ABC=12,求S△ADF-S△BEF的值.解:∵点D是AC 的中点,∴AD=AC.∵S△ABC=12,∴S△ABD=S△ABC=×12=6.∵EC=2BE,S△ABC=12,∴S△ABE=S△ABC=×12=4.∵S△ABD-S△ABE=(S△ADF+S△ABF)-(S△ABF+S△BEF)=S△ADF-S△BEF,∴S△ADF-S△BEF=S△ABD-S△ABE=6-4=2.【点睛】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高相等时,面积的比等于底边的比;底相等时,面积的比等于高的比.【针对练习】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ADC的周长比△ABD的周长多3cm,AB与AC的长度和为11cm,求AC的长.解:∵AD是BC边上的中线,∴D为BC的中点,CD=BD.∵△ADC的周长比△ABD的周长多3cm.∴AC-AB=3cm.又∵AB+AC=11cm,∴AB=4cm,AC=7cm.即AC的长度是7cm.例3.如图,在△ABC中,∠BAC=100°,AD⊥BC于D点,AE平分∠BAC交BC于点E.若∠C=26°,则∠DAE的度数为______.解:∵AD⊥BC,∴∠ADC=90°,∴∠CAD=180°-∠ADC-∠C=180°-90°-26°=64°,∵AE平分∠BAC,∴∠CAE= ∠BAC= ×100°=50°,∴∠DAE=∠CAD-∠CAE=64°-50°=14°.故答案为14°.【针对练习】如图所示,△ABC的两条角平分线相交于点D,过点D作EF∥BC,交AB于点E,交AC于点F,若△AEF的周长为30cm,则AB+AC=_____cm.答案:30课堂小结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使知识形成体系,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达标检测1.下列各组图形中,表示线段AD是△ABC中BC边上的高的图形为( )2.如图,在△ABC中,AD⊥AB,有下列三个结论:①AD是△ACD的高;②AD是△ABD的高;③AD是△ABC的高.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只有②正确3.如图,在△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高线,AC=8,AB=10,BC=6,则CD的长是( )A. B. C. D.4.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E,F分别为边BC,AD,CE中点,且△ABC的面积等于4cm2,则阴影部分图形面积等于( ).A.1cm2 B.2cm2 C.0.5cm2 D.1.5cm25.如图,在△ABC中,AB=AC=2,P是BC边上的任意一点,PE⊥AB于点E,PF⊥AC于点F.若=6 ,则PE+PF______.6.已知△ABC中,AC=30cm,中线AD把△ABC分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差是12cm,则AB的长是________________.7.如图,已知AD、AE分别是△ABC的高和中线,△ABE的面积=12cm2,AD=4.8cm,∠CAB=90°,AB=6cm.求:(1)BC的长;(2)△ABC的周长.【参考答案】1.D2.D3.B4.A5.66. 42cm或18cm7.解:(1)∵△ABE的面积=12cm2,AD是△ABC的高,AD=4.8cm,∴ BE×AD=12,∴BE=5cm.∵AE是△ABC的中线,∴BC=2BE=10cm.(2)AD是△ABC的高,AD=4.8cm,BC=10cm,AB=6cm,又∵AC×AB=BC×AD∴AC===8cm∴△ABC的周长=6+8+10=24cm.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由一个动画演示引入,让学生意识到三角形中有很多条特殊的线段. 然后从画图入手,分三种情况:即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培养学生形成分类讨论思想,同时,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对这三种线段留下清晰的形象,然后结合这些具体形象叙述它们的定义以及表示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