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章 健康地生活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一、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 理解传染病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形成“预防为主”的健康生活观念。 认同病原体、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对疾病传播的影响。2.科学思维: 通过案例分析(流感、甲肝、疟疾),归纳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 运用逻辑推理,解释“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科学依据。3.探究实践: 设计模拟实验或调查方案,探究传染病传播途径与防控策略的有效性。 通过资料分析,论证蚊子传播疟疾的假设是否成立。4.态度责任: 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尊重科学、依法防控的公共安全意识。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践行个人防护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预防措施。难点 结合实例分析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针对性防控策略。三、素材资源(电子资源)1.传染病的历史视频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以新冠疫情、流感等真实案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驱动法:通过递进式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如模拟疾控中心制定防控方案)。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播放传染病科普视频,展示2024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数据。 提问: “为何新冠病例下降,但死亡人数上升?传染病对人类有何威胁?” 观察数据,结合生活经验讨论传染病的危害。 推测流感传播途径,初步提出预防方法。 通过传染病科普视频,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从真实数据切入,渗透社会责任意识。新课讲授1: 传染病及其危害 展示“脂肪性肝炎与病毒性肝炎的区别”,引出传染病的特性“传染性”。 通过动画展示引导学生区分传染病与非传染病。 结合典型传染病,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病原体的种类。 小组代表分享结论,其他组补充或质疑。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自主发现传染病的核心特征(由病原体引起、具传染性),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分析讨论——传染病的流行环节 结合教材资料,引导学生圈划关键词,并进行提问。 组织学生绘制“传染病流行环节示意图” 结合甲肝案例,解释“粪-口传播”的原理及餐具消毒的意义。 小组合作分析案例,归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定义。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科学思维; 概念图构建帮助学生系统理解传染病流行机制。新课讲授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与预防措施 结合PPT图示,讲解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定义及具体实例。 强调三者缺一不可的连锁关系。 记录关键概念,参与互动问答。 通过实例分析,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新课讲授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结合PPT图示,引导学生分辨各项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强调“综合措施与重点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分组讨论,设计防控方案并绘制思维导图。 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其他组提问或补充。 通过实例分析,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强化“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意识。思维训练——判定因果 展示教材“思维训练”资料。 提问: “为什么人们会提出蚊子传播疟疾的假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如何引发科学猜想?” 分析证据:呈现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按蚊叮咬疟疾患者后携带疟原虫,未感染者被叮咬可能患病)。 追问思考: “仅凭‘疟疾高发区蚊子多’能否确定因果关系?为什么?” “研究发现‘按蚊携带疟原虫’这一证据是否足够支持结论?还需要哪些补充证据?” 组织讨论: 提供科学方法指导:强调“控制变量法”(如对比被感染蚊子叮咬与未感染蚊子叮咬的结果)。 总结提升: 归纳科学探究步骤:观察现象→提出假设→验证证据→得出结论。 强调科学结论的严谨性:需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如水源、接触传播),并通过重复实验验证。 观察与假设: 结合生活经验,讨论疟疾传播的可能途径,初步提出假设。 证据分析: 小组合作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证据(按蚊携带疟原虫),分析其与结论的关联性。 列举可能的干扰因素(如卫生条件差是否导致其他传播途径)。 通过分析证据的充分性,区分相关性(蚊多与疟疾高发)与因果性(蚊子携带病原体),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传染病防控的公共健康意义。 通过辩论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结论需多角度验证,避免单一证据的片面性。 在质疑与论证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探索生命现象的兴趣。活动1: 调查当地的主要传染病 结合PPT展示调查背景、目标以及调查方法等。 分组任务:将学生分为“调查组”“分析组”“宣传组”,分发任务卡: 调查组:拟定调查提纲(目的、内容、方式),模拟访谈医务人员(角色扮演)。 分析组:通过文献(如《传染病防治法》节选)整理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信息。 宣传组:设计防疫海报草图,标注防控措施。 安全指导:强调“禁止擅自前往疫区”,讨论安全调查方法(如线上访谈、权威数据查询)。 汇总各组成果,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气候、卫生习惯等)。 合作探究 调查组:设计访谈问题(如“本地常见传染病有哪些?”),模拟采访校医并记录关键信息。 分析组:查阅教材及资料,绘制“传染病传播链”思维导图(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宣传组:用图文结合形式制作海报,突出“勤洗手”“接种疫苗”等防控措施。 成果展示 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提问(如“如何确保调查数据的科学性?”)。 全班投票选出“最佳防疫海报”,讨论如何在校内开展宣传活动。 通过模拟调查与文献分析,掌握传染病核心概念(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防控原理。 锻炼信息整合、科学探究及合作能力,例如访谈设计与数据分析。 通过海报宣传与案例讨论,强化“预防传染病人人有责”的意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渗透风险规避意识,理解科学调查的伦理与安全规范。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练习册21-22页,重点标注传染病三环节与措施。实践作业:调查家庭中的卫生习惯,提出一项改进建议并说明科学依据。教学反思 通过案例分析与探究任务,学生能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但需注意对学困生的引导,确保其参与小组讨论。板书思维导图需在课堂中逐步生成,增强动态生成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