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七章 第2节 第1课时 人体的三道防线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第七章 第2节 第1课时 人体的三道防线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七章 健康地生活
第二节 免疫与免疫规划
第1课时 人体的三道防线
一、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
理解人体三道防线的结构与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通过免疫机制分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
2.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培养归纳与分类能力。
结合实例(如疫苗接种)分析免疫机制,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3.态度责任:
通过讨论疫苗接种的社会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科学防疫意识。
培育关爱他人健康的情感,树立运用科学知识服务社会的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难点
第三道防线的免疫机制(抗原-抗体反应)。
三、素材资源(电子资源)
1.《天花》视频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宠物狗接种疫苗的图片 提问: “为什么家养宠物需要定期接种疫苗?疫苗如何保护它们?”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思考“免疫”的概念。 播放《天花》视频,向学生渗透免疫的概念,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结合生活经验回答,提出猜想(如“疫苗能预防疾病”)。 从生活实例切入,激发兴趣,引出免疫主题。 通过天花疫苗的发现,生动形象的向学生展示免疫的概念
分析讨论1: 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机制 展示教材“分析讨论”第一段资料、呼吸道黏膜的显微结构图。 提问: “为什么呼吸道下端的细菌比上端少?”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皮肤、黏膜的防御功能(阻挡、分泌物杀菌、纤毛清扫)。 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内容总结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 培养信息提取与归纳能力,理解“物理屏障”的作用。
分析讨论2: 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机制 展示教材“分析讨论”第二段资料。 提问: “病菌在什么情况下能侵入人体?人体的哪些组织中分布有吞噬细胞?”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播放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动态图片。讲解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 帮助学生总结“分析讨论”问题2的答案。 分析动图内容与教材,描述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回答问题。 利用直观动画突破抽象概念,强化对“防御与清除”机制的理解。
新课讲授1——非特异性免疫 引导学生总结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相同之处,引出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思考并参与互动问答。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新课讲授2——第三道防线 展示“人体主要的免疫器官示意图”。 讲解第三道防线的组成。 通过抗原-抗体模型演示,讲解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和免疫器官(如淋巴结)的作用 展示教材“分析讨论”第三段资料。 提问: “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能抵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侵袭?”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讲解第三道防线作用机理,结合“患过天花的人,获得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疫苗接种原理的理解。 引出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小组讨论疫苗接种的原理,绘制抗原与抗体结合示意图。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特异性免疫的“专一性”和“记忆性”。
对比归纳 组织学生填写表格,对比三道防线的异同(见配套课件)。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派代表分享结论。 培养分类与比较能力,构建系统性知识框架。
应用迁移 提出真实问题:“某同学被铁钉划伤后未及时处理,伤口红肿化脓。请用免疫知识解释现象。” 引导学生结合三道防线分析伤口感染的过程(如皮肤破损→病原体侵入→吞噬细胞聚集→引发炎症)。 分组讨论并设计流程图,解释免疫系统的防御过程。 联系实际情境,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深化知识应用。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练习册23-24页,重点标注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实践作业:以“我身体的守护者”为题,撰写一篇短文,描述免疫系统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感冒病毒侵袭。
教学反思 通过情境化问题和可视化工具(动画、模型),学生能更直观理解抽象免疫机制。思维导图式板书强化了知识的结构化,但需注意动态生成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