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章 健康地生活第三节 用药与急救一、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 理解合理用药的科学原理,认识药物对生命健康的影响,形成“安全第一”的用药观念。 掌握急救技能的基本原理,理解急救行为对挽救生命的意义。2.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药品说明书和案例,培养信息提取与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模拟急救场景,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究实践: 模拟心肺复苏和止血包扎操作,掌握急救技能的操作要点。4.态度责任: 树立安全用药意识,主动传播急救知识,增强对他人生命安全的责任感。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社会担当。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合理用药的原则;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外出血止血方法。难点 心肺复苏的规范操作(按压深度、频率);药品说明书的科学解读。三、素材资源(电子资源)1.《如何拨打“120”》视频2.《如何为成人心肺复苏》视频3.《基本急救技术之止血包扎》视频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展示世界卫生组织对药物安全的观点,强调用药安全的重要性。 提问: “‘是药三分毒’如何理解?生活中哪些用药行为可能危害健康?” 结合生活经验讨论不合理用药现象。 列举案例:自行增减药量、迷信偏方等。 通过真实案例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渗透“生命观念”,强调安全用药的重要性。新课讲授1: 合理用药原则 对比处方药与非处方药(OTC)的区别,强调“遵医嘱”和“看说明”的重要性。 展示药品说明书(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成分、用法、禁忌)。 提问: 1.“‘药品说明书中的哪些信息对于安全用药十分重要?” 2.“‘你能否从说明书中概括出一些药品保存的基本要求?” 3.“‘关于安全用药,你还有哪些希望与大家讨论的问题?” 通过动画展示儿童用药的原则。 角色扮演:模拟药店购药场景(处方药需医生证明,OTC可自行购买)。 分组分析药品说明书,归纳药品保存条件(避光、密封、温度)。 通过情境模拟强化责任意识。 培养“科学思维”,训练信息提取与分类能力。新课讲授2: 不合理用药 展示”不合理用药的表现”图片。强调提高安全用药意识。 动画展示超级细菌的诞生,概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及如何正确服用抗生素。 学生思考并联系日常生活举例说明。 通过真实场景图片建立"安全用药"具象认知。新课讲授3: 急救 展示“如何拨打‘120’”视频。讲解紧急呼救的步骤。 展示“煤气中毒和触电的处理”图片。 动画展示AED的使用步骤。 通过图片展示溺水时如何进行自救。 展示“预防溺水‘六不准’”,强调游泳的安全问题。 动画展示出血的类型。 展示“外出血的类型”图片,讲解相应的包扎止血方式。 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急救的初步措施,如拨打120、环境安全评估等。 小组合作归纳急救流程图,并用关键词标注核心步骤(如“安全确认”“AED使用”)。 分组模拟训练: “救护者”按步骤操作假人,重点练习按压节奏与深度; “观察员”记录错误并反馈(如手臂弯曲、按压中断等)。 分组练习止血操作: “伤员”模拟不同出血场景,“救护者”选择合适方法处理; 互评包扎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指为宜)。 通过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建立急救意识与责任感的联系。 强化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急救知识框架。 通过实践强化操作规范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团队协作能力。 提升健康生活技能,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模拟实践: 模拟练习心肺复苏和包扎止血 展示“如何进行心肺复苏”视频。 演示心肺复苏操作(利用人体模型),分解步骤:评估环境及被救者情况→胸外按压(频率100-120次/分)、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使用AED。 展示“包扎止血”视频。 讲解外出血分类及止血方法:毛细血管出血(加压包扎)、静脉出血(抬高伤肢+包扎)、动脉出血(指压止血法)。 分组模拟练习: 组1:利用模型练习心肺复苏(强调按压深度5-6cm)。 组2:使用绷带练习不同出血类型的包扎。 小组互评,记录操作失误点。 通过实践强化“探究实践”能力,掌握急救技能。 培养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板书设计 插入思维导图(用药与急救)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练习册29-30页。实践作业:设计家庭安全用药自查表,记录家中药品是否过期、分类是否合理。教学反思 成功点:模拟操作增强实践性,思维导图提升知识结构化。 改进点:可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急救场景,深化体验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