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一章 第1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第一章 第1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一章 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
通过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形成“生物与环境是统一整体”的生命观念。
2.科学思维:
运用归纳与对比的方法,总结生态因素对生物分布和生活的具体影响,并设计对照实验进行验证。
探究实践:
通过模拟实验(如探究光、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和数据分析(不同植被下温湿度差异),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4.态度责任:
结合实例(如荒漠植物、碳氧平衡),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生态因素的分类及实例分析;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的典型特征。
难点
设计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解剖盘、不透光盖板、鼠妇、湿度计、温度计)。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大熊猫生活环境的图片。 提问: “大熊猫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生活环境仅仅指它们生活的空间吗?” 分组讨论,列举生物生存所需条件(水、温度、空气等)。 结合生活经验,初步区分“生存空间”与“生态因素”的概念。 通过真实情境激发兴趣,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的多维性。
实验探究: 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结合课件,明确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举例分析:高山植被垂直分布(温度)、沙漠与雨林生物差异(水分)。 实验设计: 展示“探究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错误设计(如未设置对照、变量不唯一)。 示范正确实验步骤:设置湿润与干燥环境对照,控制单一变量。 开展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鼠妇在不同湿度环境中的分布数据。 小组合作改进实验方案,总结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规律。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强化对照实验设计的逻辑思维。
新课讲授1: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提问: “生物之间有哪些关系?”结合捕食、竞争、合作实例(狼与兔、杂草与农作物、蚂蚁群体)进行讲解。 举例说明校园中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分小组汇总。 通过实例,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新课讲授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展示海豹(皮下脂肪)、骆驼(尿液少)、仙人掌(肉质茎)的图片,提问:“这些结构如何帮助生物适应环境?” 引导学生总结“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应环境”的规律。 提问: “你还能说出哪些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 观察图片,归纳生物适应环境的特征。 通过实例分析,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调查: 不同植被条件下的气温和湿度 数据探究: 提供裸地、草地和树林的温度、湿度数据,指导学生绘制折线图,分析植被对环境的调节作用。 拓展案例: 蚯蚓改良土壤、生物维持碳氧平衡等。 角色扮演: 分组扮演“植物”“动物”“微生物”,阐述自身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绘制温度、湿度变化曲线图,总结植物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参与角色扮演,用第一人称描述生物如何影响环境。 通过数据分析和角色代入,深化“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认知,培养社会责任感。
思维导图式板书总结 结合学生回答,逐步完善思维导图(如下),用不同颜色标注核心概念。 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关系。 根据板书补充个人思维导图,标注关键词和实例。 通过结构化、视觉化和互动化的设计,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最终实现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练习册41-44页。
实践作业:观察校园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撰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报告。
教学反思 亮点:实验探究与角色扮演有效调动学生主动性,思维导图强化知识结构化。 改进点:可增加跨学科联系(如地理中的气候带分布),进一步拓展生态视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