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 生态安全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 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双面性影响。 阐述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及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2.科学思维: 通过案例分析(如DDT污染、酸雨实验),归纳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运用“动态平衡”思想,辩证分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探究实践: 设计模拟酸雨对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掌握变量控制与对照实验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出保护生态系统的可行性措施。4.态度责任: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结合我国生态修复实例(如长江禁渔、塞罕坝造林),增强生态保护责任感。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特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双面影响。难点 辩证分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设计科学探究实验。三、素材资源(电子资源)1.《DDT的滥用》《DDT的危害》《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视频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培养皿、种子、pH试纸、醋酸溶液、清水)。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展示《DDT的滥用》视频。 提问: 1.“在农田大量喷洒DDT,为什么会危及鸟、鱼、虾等动物的生存和繁殖?” 2.“鸟、蜜蜂和蝴蝶减少或消失,会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分组讨论,联系上节内容,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概念。 总结“人类的活动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通过科普视频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课讲授1: 从生态系统角度看生态环境问题 讲解“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并举例说明(如森林固碳、湿地净化水质)。 分析案例“20世纪80年代小河自净能力”。通过数据对比,引导学生总结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特点。 小组讨论:“若向河流排放大量污水会怎样?”得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调节能力有限性”的结论。 从实例出发,培养科学思维与分析归纳能力。新课讲授2: 人类活动的双面影响 展示“DDT在食物链中积累”示意图和《DDT的危害》视频。 提问: “为何喷洒DDT会威胁鸟类生存?” 对比“开垦湿地”与“退田还湿还湖”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利弊。 绘制DDT传递路径图,解释生物富集现象。 辩论:“经济发展是否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通过辩证讨论,深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探究实践: 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 布置任务: 设计“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 提供材料: 醋酸溶液(模拟酸雨)、清水、小麦种子、培养皿。 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变量控制(pH值梯度)。 记录不同pH条件下种子萌发率,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强化科学探究能力,理解实验设计原则。拓展应用: 我国正开展多种行动来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 展示“三北防护林”“长江禁渔”等案例,提问:“这些措施如何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行动:“家庭如何利用清洁能源?” 列举我国生态修复成就,讨论其意义。 制定“家庭环保计划表”(如垃圾分类、节约用电)。 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练习册52-53页。实践作业:查阅资料,撰写短文《我眼中的塞罕坝精神》。教学反思 将实验与案例结合,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辩论环节需加强时间管理,确保全员参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