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六章 第1节 第2课时 耳和听觉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第六章 第1节 第2课时 耳和听觉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1课时 耳和听觉
一、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
通过构建耳的结构模型,建立耳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理解听觉形成的生理机制
建立 "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 的系统观念
2.科学思维:
运用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听觉形成过程
通过构建模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态度责任:
形成珍爱生命、保护感官健康的责任意识
树立 "健康中国" 理念,践行科学用耳行为,养成主动保护听力的习惯
二、素材资源(电子资源)
1.无声版《森林音乐会》视频
2.《森林音乐会》《噪音》音频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耳的结构与功能、听觉形成过程
2.难点
听觉形成的神经传导机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声音世界" 体验剧场 播放无声版《森林音乐会》视频 画面呈现枝头鸟叫、溪流等场景 提问: “你看到了什么?缺少了什么感觉?会有什么影响?” 播放音频《森林音乐会》和《噪音》 提问: “刚才的声音对你有什么影响?耳朵有什么感受?” 蒙眼听声辨位游戏(2 分钟) 学生闭眼,教师在不同方位制造声响(铃铛、拍手、敲击桌面) 提问: “为什么能判断声音来源?耳朵是如何工作的?” 展示贝多芬失聪后咬住木棒抵琴箱继续创作的故事。 提问: “失去听觉的人如何感知声音?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多模态感官刺激:视觉(无声画面)、听觉(强弱对比)和动觉(蒙眼辨位)多维体验 科学思维激活: 引导学生从现象→功能→结构的逻辑推理 社会责任渗透: 通过贝多芬的故事培养珍爱感官的责任意识 衔接教学目标: 自然引出耳的结构、听觉形成、听力保护三大核心问题
新课讲授: 耳的结构 展示“耳的结构及分区示意图”,配合动画,讲解各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提问: “耳的各部分如何配合形成听觉?”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结合“耳的结构及分区示意图”,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
活动1: 听觉形成角色扮演 角色分配: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理解听觉传导路径
活动2: "护耳小卫士" 行动方案设计 提问: 遇到巨大声响时的正确做法? 鼻咽部有炎症时,为什么易患中耳炎? 在“打哈欠”时,为什么会听不清或听不到别人说话的声音? 总结学生的答案。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保护感官健康的意识
活动 3: 噪声危害调查汇报 展示广场舞噪声法律规制的多维路径探索 提问:在这段资料中,提到了哪些噪声防治措施?校园中存在哪些噪声,提出你的建议。 学生分组讨论噪声防治措施,提出校园噪声控制建议 锻练学生对信息的归纳整理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练习册5-6页,绘制听觉形成流程图(标注关键结构)
实践作业:制作家庭噪声防护指南
拓展作业:设计 "爱耳日" 宣传海报
教学反思 通过模型构建突破抽象概念,利用角色扮演提升参与度,思维导图板书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系统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