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节 神经调节第1课时 神经系统的组成一、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 建立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理解神经元网络对生命活动的调控作用2.科学思维: 通过病例分析构建神经系统功能模型,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系统分析能力3.态度责任: 关注神经系统健康,形成主动预防神经疾病的健康意识,理解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社会意义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 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2.难点 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功能与相关病例的关联;神经元网络的信息传递机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游戏道具等。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活动:“雨声游戏” 学生根据教师口令完成动作:“小雨”(手指敲击)→“中雨”(拍腿)→“大雨”(鼓掌)→“暴雨”(跺脚)→“雨过天晴”(双手比太阳)。 提问: “身体的协调性主要依赖哪个系统调节?”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肢体动作调动学生参与感,快速聚焦课堂注意力。 以身体协调性为切入点,自然引出神经系统的核心作用,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活动1: 分析讨论“神经系统的功能” 展示教材12页分析讨论环节的三个临床病例。 引导学生勾画关键词,归纳总结病因。 提问: 读了上述资料,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就上述资料提出问题并与同学交流,尝试对问题作出解释。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通过真实病例分析(失明、截瘫、坐骨神经损伤),引导学生归纳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功能,训练“归纳与概括”能力。 结合病例讨论,强调神经系统对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残障群体的需求,呼应新课标“态度责任”目标新课讲授1: 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讲解 展示“神经系统分布图”。讲解神经系统的组成。 展示“脑的结构图”“大脑皮层功能分区示意图”与相关案例,配合动画,讲解各结构的名称与功能。 展示“脊髓剖面图”,讲解脊髓的功能。 展示“人体周围神经系统分布图”,讲解脑神经和脊神经的组成、概念、分布及功能。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结合“脑的结构图”“大脑皮层功能分区示意图”和醉酒案例,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脑的分工。 引入“植物人保留脑干功能”的医学常识,链接生物学与医学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新课讲授2: 神经元——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展示“神经元结构图”。讲解神经元各结构的名称与功能。 展示“神经元电镜图片”,讲解神经胶质细胞的作用。 展示“神经冲动的传导”和“神经元网络”的动态图片,讲解神经网络的结构与功能。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神经元结构图”,从细胞层面解释信息传递机制,深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将神经元网络比作“信息高速公路”,形象说明神经冲动传导过程,降低理解难度活动2: “推理小医生” 任务:根据症状推断损伤部位(如语言障碍、呼吸骤停、步态不稳等)。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模拟医生诊断场景,引导学生根据症状推断损伤部位,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交流观点,培养科学论证与批判性思维。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练习册7-8页,绘制本课时内容思维导图(标注关键结构)。实践作业:设计一份“神经系统健康防护”宣传海报(图文结合)。教学反思 1.通过游戏与案例分析激发兴趣,但需关注学困生的参与度。 2.思维导图需在课堂中逐步构建,增强学生逻辑梳理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