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节 神经调节第2课时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 阐明反射的概念及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理解神经调节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意义。2.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反射的类型(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培养逻辑推理能力。3.探究实践: 设计并完成膝跳反射实验和反应速度测试,掌握科学观察与测量的方法,提升实验操作能力。4.态度责任: 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 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结构、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2.难点 反射弧的神经冲动传导路径、实验数据的准确分析三、素材资源(电子资源)1.神经系统与反射视频2.反射的类型视频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反射弧模型、塑料尺(反应速度测试用)。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生活中常见的反射现象(如烫手缩回、眨眼反射)。 提问: “手指被扎时,先缩手还是先感到疼?为什么?”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引出脊髓与大脑在反射中的分工。 观察视频,讨论问题,提出初步猜想 通过真实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神经调节的生物学意义。实验探究——膝跳反射 示范操作:叩击膝盖下方韧带的正确方法,强调“受试者需放松”。 提问: “膝跳反射是先天还是后天形成的?有何意义?” 两人一组完成实验,记录小腿反应,分析反射类型及生物学意义。 通过动手操作与问题分析,学生能够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构建神经调节的知识体系。概念构建——反射与反射弧 1.讲解反射的定义: 结合课件展示“反射=刺激+神经系统+规律反应”,举例说明(如膝跳反射)。 2.讲解反射弧的结构: 展示“反射弧的结构图”,讲解反射弧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及其功能。 提问: “缩手反射中,若传入神经受损,能否缩手?能否感到疼痛?” 1.分组绘制反射弧简图,标注各部分功能。 2.通过问题讨论,理解神经冲动的传导路径。 通过模型与绘图,将抽象概念可视化,强化结构与功能观。归纳提升——反射类型与生物学意义 播放《反射的类型》视频 对比非条件反射(先天)与条件反射(后天),举例说明(如婴儿吮吸 vs 望梅止渴)。 提问: “条件反射对人类生存有何优势?” 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两类反射的实例,完成分类表格。 通过实例分析,深化对反射类型的理解,培养归纳与迁移能力。实验探究——测定反应速度 分发塑料尺,讲解测量标准(统一刻度读取方法、重复测试3次)。 提问: “为何要重复测量?如何保证真实公平性?” 完成反应速度测试,记录数据并计算平均值,填写实验表格。 通过动手实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强化“统一观测标准”的重要性。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练习册9-11页拓展作业:设计实验探究“疲劳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教学反思 实验与思维导图结合,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化。可引入数字化传感器实时监测反应速度,增强实验精确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