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节 神经系统支配下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 通过分析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协作机制,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阐释运动对维持人体健康的意义,形成科学的生命健康观。2.科学思维: 通过构建模型和案例分析,归纳骨、关节和肌肉的协作关系,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结合杠杆原理,解释运动系统的力学机制,提升跨学科思维能力。3.探究实践: 通过观察鸡翅关节和模拟屈肘/伸肘动作,掌握实验操作与现象分析的基本方法。 设计保护关节的合理方案,培养问题解决能力。4.态度责任: 树立科学运动观念,理解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健康的重要性。 结合《全民健身计划》,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四、教学重难点重点 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协作机制;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控作用。难点 关节结构与灵活性的关系;多系统协同完成运动的综合分析。五、教学准备鸡翅、解剖工具、木棍、橡皮筋、铰链、胶带等。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展示运动员完成高难度动作的动态图片。 提问: “完成这些动作需要哪些系统协同作用?” 观察动图并回答问题,初步感知运动的多系统协作特点。 通过真实情境激发兴趣,引出“神经系统支配下的运动”主题。活动1: 探究运动系统的组成 模型展示:展示人体骨骼模型,引导学生辩认骨的位置及名称。 观察实验:观察鸡翅,指导学生观察关节头、关节窝和关节囊等的结构。 提问: 1.关节的哪些结构保证了运动的灵活性和牢固性? 2.肌肉如何通过收缩带动骨运动? 展示动态图,指导学生模拟屈肘和伸肘动作,感受肌肉的变化。 展示“屈肘和伸肘动作肌肉状态图”讲解肌肉的状态变化 分组观察鸡翅的肌肉、骨的运动及关节的结构,绘制关节结构简图并标注功能。 模拟屈肘和伸肘动作,触摸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变化。 通过实验直观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协作关系。活动 2: 神经系统支配下运动的产生 动画展示神经系统支配下运动的产生流程图。 展示动态图片,讲解“人体的动作,是由多组肌肉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支配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案例分析:通过脊髓损伤导致瘫痪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神经调控的重要性。 1.观看动画并尝试自己制作流程图。 2.讨论并总结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支配作用。 用流程图表示神经系统支配运动的产生。 渗透结构与功能观,强化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活动 3: 运动与健康 引入《全民健身计划》,强调青少年健康责任。 展示运动损伤的统计数据,与运动损伤以及处理方式。 提问: “如何科学避免运动受伤?” 1.分组设计“关节保护方案(如热身方法、护具选择等)”,并全班分享。 2.结合实例分析骨折、脱臼的应急处理措施。 联系实际,培养健康生活能力。活动4: 跨学科整合 结合杠杆原理,引导学生分析运动系统中的支点(关节)、动力(肌肉)、杠杆(骨)。 制作简易模型: 提供材料:木棍(代表骨)、橡皮筋(代表肌肉)、铰链/纽扣(代表关节)、胶带、标签纸。 任务要求:用材料制作“屈肘—伸肘”模型,并标注各结构的名称。 提问: “用杠杆原理解释模型中的支点、动力和杠杆?” 示范基础搭建方法(如铰链固定木棍两端,橡皮筋两端缠绕不同骨)。 辅助学生调整模型,强调肌肉成对分布。 绘制杠杆原理示意图,标注对应结构并解释运动机制。 分组搭建模型,完成以下任务: 1.固定“关节”(铰链),连接两根“骨”(木棍)。 2.将两条“肌肉”(橡皮筋)分别附着于关节两侧的骨上。 3.模拟屈肘(拉动一侧橡皮筋缩短,另一侧放松)和伸肘动作。 记录模型运动是各结构的变化,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 通过动手实践,将抽象的运动机制转化为具象模型;强化结构与功能观。 结合杠杆原理,发展跨学科思维,理解生物力学在运动中的作用。活动5: 知识迁移 展示“中国空间站机械臂”动态图片。 提问: 机械臂的关节如何模仿人体关节的结构与功能? 展示吊车图片,引导学生识别吊车上充当关节与骨的结构。 分组绘制生物关节与机械臂的对比图,总结仿生原理。 通过仿生案例迁移知识,培养跨学科思维与创新意识。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练习册12-14页,结合思维导图复习知识点。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探究与案例分析,学生能够从结构到功能全面理解运动机制,并在健康议题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后续需加强跨学科知识的迁移应用训练。 模型制作环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探究深度,但在时间分配上需进一步优化,避免挤压健康议题的讨论时间。后续可尝试将模型制作与案例分析结合,增强问题解决的综合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