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4.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课题 第1课时几何图形问题 授课类型 新授课授课人教学内容 课本P47-49教学目标 1.会根据实际问题中面积的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 2.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 3.通过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教学重难点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与面积有关的应用题. 难点:实际问题中找到等量关系,根据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符合题意.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 2.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哪些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预设答案: 1.三角形面积公式:S=ah 正方形面积公式:S=a2 长方形面积公式:S=ab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ah 2.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顾思考,并举手回答. 通过复习有关面积公式及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很自然地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创设实际问题的导入,让学生感受建模思想在与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探究】 例1 如图,某学校要在校园内墙边的空地上修建一个长方形的存车处,存车处的一面靠墙(墙长 22 m),另外三面用90 m长的铁栅栏围起来.如果这个存车处的面积为700 m2,求这个长方形存车处的长和宽. 解:设长方形靠墙的一边的长为x m,得方程 x2-90x+1 400=0. 解得:x1=70,x2=20. 由于墙长22 m, x1=70不合题意,应舍去. 当x=20时,. 答:这个长方形存车处的长和宽分别是35 m 和20 m.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针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共同探究问题并做出解答,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对学生的解答教师点评并规范解题步骤. 【归纳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中对于根的取舍,关键是要体会未知数x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及限制条件.如“平均增长率x不能为负”、“小路的宽不能超过矩形种植地的宽”等这些细节问题都是根取舍的关键所在. 师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归纳发言,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做一做】 等腰梯形的面积为160 cm2,上底比高多4 cm,下底比上底多16 cm,求这个梯形的高. 提示:本题可设高为x cm,上底和下底都可以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出来.然后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来建立方程求解. 解:设这个梯形的高为 x cm,则上底为(x+4)cm, 下底为(x+20) cm. 根据题意得: 整理,得x2+12x-160=0, 解得 x1=8 , x2=-20 (不合题意,舍去) 答:这个梯形的高为8 cm.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书写,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做的情况,然后通过课件展示做题过程. 【归纳总结】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规则图形问题时,一般要熟悉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周长公式或体积公式,然后利用公式进行建模并解决相关问题. 师生活动:学生归纳发言,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例3 已知一本数学书的长为26 cm,宽为 18. 5 cm,厚为1 cm 一张长方形包书纸如图所示,它的面积为1 260 cm2, 虚线表示的是折痕. 由长方形相邻两边与折痕围成的四角均为大小相同的正方形. 求正方形的边长. 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为:包书纸的长×宽=1260 .只要把包书 纸的长和宽用正方形的边长表示出来就可以了. 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根据题意,得 (26+2x)(18.5×2+1+2x) =1260. 整理,得x2+32x-68=0. 解这个方程,得 x1=2,x2=-34(不合题意,舍去). 答:正方形的边长是2 cm. 师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回答,独立完成解答过程,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展示答案,同时规范做题格式. 【总结归纳】 在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时,由于所得的根一般有两个,但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根符合实际问题的要求,所以解方程后一定要检验看哪个根是符合实际问题的解. 师生活动:学生归纳发言,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练一练】 (1)某校准备修建一个面积为180平方米的矩形活动场地,它的长比宽多11米,设场地的宽为x米,则可列方程为( ) A.x(x-11)=180 B.2x+2(x-11)=180 C.x(x+11)=180 D.2x+2(x+11)=180 答案:C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和是17 cm,面积是30 cm2,则斜边长为( ) A.12 cm B.13 cm C.14 cm D.15 cm 答案:B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独立完成解答过程,小组内交流答案,教师对学生的解答作出点评. 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与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在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中,根据实际问题取舍根.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新知,进一步加强学生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规则图形的问题的一般步骤. 师生共同找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更加清晰掌握在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根的取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解题思想的总结,再加以练习,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规则,巩固所学知识.3.学以致用,应用新知 考点1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与图形有关的问题 练习1 如图,要建一个矩形花圃,花圃的一边利用长为12 m 的墙,另外三边用25 m长的篱笆围成.为方便进出,在垂直于墙的一边留一个1 m宽的木板门,设花圃与墙垂直的一边长为x m,若花圃的面积为80 m2,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x(26-2x)=80 B.x(24-2x)=80 C.(x-1)(26-2x)=80 D.(x-1)(25-2x)=80 答案:A 变式训练1 如图,有5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小矩形构造成一个大矩形(各小矩形之间不重叠且不留空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16,且每个小矩形的宽为1,则每个小矩形的长为______. 答案: 巩固解决与图形有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4.随堂训练,巩固新知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和是12,斜边的长是10,求这个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长. 解:设一条直角边长为x,则另一条直角边长为12-x. 由勾股定理可得: x2+(12-x) 2=102 整理化简得:x2-12x+22=0 解得:x1=6+,x2=6-. 即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6+,6-. 2.一个三角形的一边长为x-4,这条边上的高为2x+1,面积为,求x的值. 解:由题意得:(x-4)(2x+1)=, 整理化简得: 2x2-7x-15=0, 解得:x1=5,x2=-(舍去), 故x的值是5. 师生活动:学生解答,教师展示动画,给出解释. 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本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5.课堂小结,自我完善 本节课所学知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几何图形问题. 常见类型: (1)小路/彩条宽度的问题; (2)一边靠墙围成区域的问题; (3)课本封面问题. 通过学生自我反思、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对本节重要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的小结.6.布置作业 课本P48习题A组,P49习题B组 课后练习巩固,让所学知识得以运用,提高计算能力和做题效率.板书设计 24.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第1课时 几何图形问题 提纲掣领,重点突出.教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应用在以小路/彩条问题、靠墙建区域的问题、封面问题、动点问题等相关的问题中.解决这些几何问题常见的等量关系有面积公式、体积公式、勾股定理、全等(相似)等.因为一元二次方程又是二次函数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以后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保障.本节课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级上升.通过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进而用数学模型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反思,更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