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3.进一步认识分数第6课时 “1”是群体时分数的含义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85页例1、例2及第86页“做一做”。内容简析教学由多个同一事物组成的集合作为单位“1”,集合中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通过将具体物品(如苹果、矿泉水、橡皮、笔记本等)平均分成若干份,让学生明白分数不仅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还能结合具体数量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体会同样的分数在不同数量的整体中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不同,加深对分数内涵的认识。教学目标通过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整体”由“1个”到“多个”的过程,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结合具体数量说出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掌握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后,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对应的分数及具体数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同样的分数在不同整体中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不同。教法与学法1. 本课时教学分数的简单应用时主要是运用了迁移和类推的教学方法:首先用迁移的方法,调用学习几分之一的经验,通过剪一剪的活动,实现了“1”由一个物体到一组物体的自然过渡,再利用分数的含义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2.本课时学生主要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类比推理等方法来学习分数的简单应用。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预设A:操作体验法师:同学们,你们能用手里的学具(正方形纸)表示出吗 学生操作,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并将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学生展示操作结果,并用这个分数表示出涂色部分。师:谁能说一说为什么要用来表示呢 生: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了4份,只有一份涂了颜色,所以涂色部分是它的。教师出示一张被平均分成4份的正方形纸,用剪刀剪开成为4张小正方形纸。并提问,你能用分数表示出其中一份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操作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表示出,一方面,巩固复均分一个物体,其中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另一方面,与教师操作“把一张正方形纸剪成4张小正方形纸”成为“一些”物体做对比。能够初步感受到两者的异同,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预设B:游戏体验法新课前组织学生做“公平的兔妈妈”的游戏。教师提前准备一些同样大小的苹果图片,选出几名同学做兔妈妈,老师将一些苹果给兔妈妈(每个兔妈妈得到的苹果数量是不同的),让他们根据手中的苹果数量,判断把这些苹果分给几名同学(2名或2名以上),每名同学分几个,能做到公平,比一比谁分得最快、最公平。兔妈妈分完苹果后,让同学们判断谁分得公平,并让兔妈妈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学生解释后,引出“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怎样用分数表示每一份”的知识。【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导入新课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同时在分苹果的游戏中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直观铺垫。】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85页主题图片,初步感受整体由“1个”变成“多个”。◎学习把整体平均分成2份的情况。教师展示一盒苹果(4个),提问:“如果把这盒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盒苹果的几分之几呢?每份有几个苹果?”学生预设A:可能会说出,每份是这盒苹果的,每份有盒,就是有2个苹果。学生预设B:可能对分数的概念模糊,不知道如何表述,或者对“平均分成2份”理解不到位,认为可以随便分。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平均分成2份”的含义,即每份的数量要一样多。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对于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分苹果,让其直观感受。然后教师总结:把这盒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盒苹果的的,每份有盒,也就是2个苹果。接着让学生完成“圈出下面每盒苹果的”的练习:4个苹果的是2个,6个苹果的是3个,12个苹果的是6个。之后教师提问:“为什么圈出的个数不同,却都能表示每盒苹果的?”学生预设:可能会发现每盒苹果的总数不同,所以圈出的个数不同,但都是将每盒苹果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 份,所以都能表示。师生互动: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与整体的具体数量无关,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1份就是。◎顺承例1,研学例2。学习把整体平均分成3份的情况。教师展示一箱矿泉水(24瓶),提问:“把这箱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1份是这箱矿泉水的几分之几?有几瓶?2份呢?”学生预设A:可能会回答1份是这箱矿泉水的,有8瓶;2份是这箱矿泉水的,有16瓶。学生预设B:可能在计算具体瓶数时出现错误,不知道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每份的数量。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把24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有几瓶,就是把24平均分成3份,用除法计算,24÷3=8(瓶),所以1份是这箱矿泉水的,有8瓶。2份就是2 个,也就是,有2×8=16(瓶)。对于计算错误的学生,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拓展延伸,学习把整体平均分成6份的情况。教师提问:“把这箱24瓶的矿泉水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1份、2份、3份…… 分别是这箱矿泉水的几分之几?各有几瓶?”学生预设A:1份是这箱矿泉水的,有4瓶;2份是,有8瓶;3份是,有12瓶……学生预设B:可能会在分数的表述上出现错误,或者计算瓶数时出错。师生互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指导,对于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提示,如先算出1份有几瓶,24÷6=4(瓶),再根据份数计算对应的瓶数。之后请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三、巩固练习,学有所得完成“做一做”1题。学生预设:第(1)题,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这盒橡皮的,也就是盒;第(2)题,已知笔记本有10本,学生可能会写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包笔记本的,也就是包,也可能出现填写错误的情况。师生互动: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然后教师请几位学生汇报答案,对于正确的答案给予肯定,对于错误的答案,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并改正。同时提问:“上面的这盒橡皮和这包笔记本,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分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设计意图: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由于刚刚学习“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一份或几份”,对于学生而言,从“一个”物体到“一些”物体是数学思维的迁移转化,真正地明白分数的含义,实现了学有所得。】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学生预设:可能会说知道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还知道了同样的分数在不同的整体中对应的具体数量不同;也明白了分数不仅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还能和具体数量结合起来等。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可以表示一个整体被平均分成若干份后,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与整体的关系,而且能根据整体的数量算出相应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与分数有关的知识。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本节课始终抓住分数概念的基本要素:平均分的对象是谁?平均分的份数是几?分子表示的是所取的份数还是个数?在学生动手做、动口说的基础上追问,使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来思考,提高了学生思考的准确性。在“变与不变”之中辨析,加深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同时提升了思维的灵活性。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在讲解“同样的分数在不同整体中对应的具体数量不同”这一难点时,还可以再增加一些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加深理解。我的反思:板书设计:“1”是群体时分数的含义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1份苹果是总数的;2份苹果是总数的。可以把一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也可以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学会把一些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学会求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回顾分数加、减法及“1减去几分之几”的计算算理和算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