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认识几分之一(教案)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 认识几分之一(教案)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初步认识分数
第1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74页例1、例2及第75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通过分月饼的情景,引出分数的认识。通过平均分月饼、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等操作活动,认识分数的含义,表示一个月饼的一半,即个月饼。
例2 用实物模型表示分数,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含义。通过用多种方法折正方形纸,异中求同,认识分数几分之一的本质。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认识单位“1”的具体量。
2.在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能用不同的图形表示同一分数。用分数表示单位“1”的具体量。
教法与学法
1. 本课时教学分数的认识时,主要运用实际操作、观察的教学方法:通过分物、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直观、形象的认识,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2. 本课时学生主要通过操作、观察、概括等方法来学习分数的认识及培养数感。
承前启后链
回顾除法的意义和整数
的意义,会计算形如
56÷7=8 的算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预设A:故事导入法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他们路过一个桃园,停下来休息。孙悟空、猪八戒见了桃子口水直流。师父说:“要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们。”悟空、八戒连连点头说:“行啊,行啊。”师父说:“四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到几个?请写下这个数字。”悟空和八戒一听,哈哈大笑,这还不容易!提笔写了个“2”。师父接着说:“要是把两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到几个?再写下这个数。”孙悟空手快,写了个“1”。师父不紧不慢地说:“要是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到多少?又该怎么写呢?”“半个!”“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两个徒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
那么怎样用数来表示半个呢?你能帮悟空和八戒写出这个数字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知道了。
【设计意图:生动地讲述孙悟空师徒的故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希望通过帮助悟空和八戒写出数字,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预设B:课件展示法
同学们喜欢秋游吗?看,三(1)班的同学们来到了森林公园(出示73页主题图),他们多高兴呀,有的在吃西瓜、有的在吃月饼,有的在吃面包……同学们带了这么多的食物,他们需要共同分享。然后画面集中在两名同学共同分一个月饼上并提出问题:只有一个月饼,这两名同学该怎样分呢?学生根据经验会回答:一人一半,或平均分成2份。教师顺势提问:一人一半怎样用数表示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分物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到每人不能得到完整的一个月饼,需要将这些食物平均分成几份,与本节课分数的意义有紧密的联系,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预设C:操作体验法
组织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进行操作活动。
分小组进行操作活动:
第一组将圆形纸片分成大小相等的2份;
第二组将圆形纸片分成大小相等的3份;
第三组将圆形纸片分成大小相等的4份。
让学生将分好的圆形纸片取出其中的一份,提出探究的问题,如果这一份用数来表示该怎样表示呢?
学生发表意见后感受到不能用整数来表示。
教师顺势引入本课内容。
【设计意图:这种导入方式,能够使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到有时不能用整数表示数量,产生了认知冲突,感受到以往旧知不能解决遇到的问题,希望掌握新的知识。】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观察教材第73页主题图片,提取已知信息,并找出待解决的问题。
整理从中获得的信息:
① 画面中有7人;
② 同学们准备了月饼、矿泉水等。
刚刚接触“分数”这一概念。此时,教师可以直接教给学生:一个月饼的一半可以用分数“” 来表示,当分物时,如果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接下来采用类推的方式进一步认识分数。此时,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分数的意义,可以从以下方式展开探究活动:
①平均分物品和图形理解分数的意义。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含义就是这个月饼的一半就是块月饼。把1块月饼看作单位“1”,块对应的是具体量。
②让学生拿出不同形状的圆形纸、长方形纸、正方形纸、三角形纸,一一对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
展示学生的作品,教师提问:“这些图形的涂色形状不同,为什么都能表示呢?”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都把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涂了1份。”
部分学生可能对折时没有平均分,导致涂色部分不能准确表示,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在描述时可能语言不够准确,教师要引导规范表达。
◎顺承例1,研学例2。
(1)师生互动
教师提问:“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多少呢?”引导学生思考,得出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写作。每份就是块月饼。
让学生拿出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
展示学生不同的折法和涂法,提问:“涂色形状不同,为什么都是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只要是把图形平均分成4份,涂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
(2)学生预设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折法,如对折两次成四个小正方形、四个小长方形等,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创意。可能有学生没有理解平均分,教师要及时指导。
(3)讨论总结
学生经过讨论、尝试后,可以发现折叠方法:只要将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这4份只要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其中的一份就能表示。通常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  将正方形纸沿两条对角线各对折一次,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
方法二:   将正方形纸沿中间对折一次,再对折一次,平均分成4份,
每份就是。
方法三:   将正方形纸横向、纵向各对折一次,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
方法四:    将正方形纸先对折成两个长方形,再沿两个长方形的对角线对折,每份就是。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分数的意义和本质的认识。通过折一折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地掌握分数的意义,通过观察、比较,从而明白:相同的图形,虽然折法不同,但只要平均分的份数相同,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相同的分数表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探究分数的读、写法,认识分数。
引导学生结合物品和图形分别说一说、、、表示的含义,使学生明确这样的数都是分数。以为例,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和读、写法,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究:
教师讲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中间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
让学生说一说和中分子、分母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预设:学生可能对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刻,教师要通过举例进一步说明。
三、巩固练习,学有所得
1.师生互动
(1)完成“做一做”第1题:出示各图,让学生观察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2)完成“做一做”第2题:想一想,填一填。“喝了一杯果汁的,还剩下几分之几杯果汁?”引导学生思考,得出还剩下杯果汁。
(3)完成“做一做”第3题:“是一个图形的一部分,这个图形可能是什么形状?请你在方格纸上画出来。”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画图,展示学生的作品,交流想法。
2.学生预设
在做第1题时,可能有学生对图形是否平均分判断不准确,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第2题对于剩下几分之几,学生可能会有困难,教师要通过画图等方式帮助理解。
第3题学生可能会画出不同形状的图形,只要符合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是即可,教师要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分数的意义及写法: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写分数时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然后衔接下节课的学习任务,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你知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2份、3份该怎样表示吗?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亮点之处:本节课对分数的认识主要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模型,让学生在分一分、画一画、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中认识分数的意义。
不足之处:从课后练习的情况来看,还有个别学生对于分数的含义的认识比较模糊。例如,把1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多少,学生写成,漏写单位“米”。引导学生注意单位“1”的具体量。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认识几分之几,理
解几分之几的含义,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理解分数产生的实际意义,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和分数线,会读、写分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