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分一分与除法(教案)2025-2026学年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分一分与除法(教案)2025-2026学年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时 分物游戏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56~57页内容。
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意在让学生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等方式,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会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除法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数学运算,除法的学习要在学习加减乘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画一画)或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经历把小数目的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教学时,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可以使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易于学生接受,
体会公平分配的重要性,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本节课立足丰富的操作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物活动,他们在合作中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小熊今天过生日,它还邀请了一些小动物们。都有谁?小熊为大家准备了美味的食物,想请小朋友们帮忙给小动物们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帮小熊分一分。
出示课题:分物游戏
【设计意图:借助小熊过生日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分桃子
师:我们先帮小猴分桃子。有4个桃子,把这些桃子分给2只小猴,怎么分?试一试。
(1)学生操作。
(2)交流分法。
(3)师:小猴子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小结:看来只有每只小猴子分得一样多,才公平。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各种分法进行分类,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找出来。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公平。】
2.分骨头
师:有一些骨头,分给3只小狗,要使每只小狗分得一样多?你会分吗?
(1)学生动手操作。
(2)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生1:我是1根1根分的。
生2:这么多骨头,我是2根2根分的。
生3:我先是3根3根分的,再2根2根分的……
师:这么多方法,都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生:都是平均分,因为每份分得是同样多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分的过程,初步学会平均分的分法。通过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让学生学习平均分物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具体感受平均分。】
3.分胡萝卜
师:有15根胡萝卜,平均分给3只兔子,每只兔子分到几根?你会分吗?
交流方法
师:下面的记录方法你能看懂吗?
生1:用圆圈表示兔子,用小棒表示胡萝卜,第一幅图是1根1根分的,每次每只兔子分1根。
生2:第二幅图是每只兔子先分2根,再分2根,最后第三次每只兔子分1根,正好分完。
师小结:同学们观察的很准确,只要最后分得结果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学生动手操作
师:还可以怎样分呢?把你的想法用符号记录下来。
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和同桌说一说。
(3)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生1:我是先3根3根分的,然后再2根2根地分。
生2:我是先1根1根分的,分了3次,最后一次是2根2根地分。
【设计意图:把15根胡萝卜平均分给3只小兔,求每只小兔能分到几根,让学生自己动手平均分,通过圈一圈、画一画,或者实际分一分。在操作和交流中体会平均分的本质特点。】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师:用15根小棒代替胡萝卜摆一摆,填一填。
学生借助小棒动手操作。
生1:每个袋子装3根,需要5个袋子。
生2:每个袋子装5根,需要3个袋子。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每袋装的越多,需要的袋子就越少。
师小结:确实,对于同样多的胡萝卜,每份分得越多,分的份数越少。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的操作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并初步感悟份数和每份数的关系。】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和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和总结。
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分物情境入手,小猴子分桃子、小兔子分胡萝卜、小狗分骨头,这些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分,然后再进行引导和总结,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每个情境都有不同的问题和挑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分水果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58~59页内容。
内容简析
本节课主要教学平均分的两种情况——等分和包含,即按指定份数平均分和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从“分水果”的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按份数平均分,结果是每份分到几个,也可以按每份的个数平均分,结果是可以分成几份。这两种平均分是常见的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它们分的前提与过程虽然有差别,但分的结果都是每份同样多。借助动态表征和文字表征,突出平均分的含义,为后面理解除法的含义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掌握按份数分和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具体操作或图示的方法进一步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能通过具体操作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平均分的问题。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教学时, 通过情境图对比和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等分和包含分的方法。借助动态表征和文字表征,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2.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可以分一分、画一画、连一连、圈一圈,使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品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师:淘气家里来客人啦,妈妈拿出了一些水果招待客人,要淘气分一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水果的数学问题。
引出课题:分水果
【设计意图: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等分
活动一:把12个苹果分成3堆,每堆一样多,可以怎样分?
活动要求:
(1)请同学们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分一分。
(2)小组交流并在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
生1:我用小圆片代表苹果,1个1个地分,分堆表示份。
生2:我用小圆片代表苹果,2个2个地分,画圈表示份。
……
(3)对比感悟
师:观察同学最后摆出来的样子,说说想法。
预设:放成3堆,画3个圈,或用3个盘子都可以看出3份。
师:这三位同学分苹果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吗?
预设:有的一个一个分,一共4次分完,有的是2个2个分,分了2次,有的是4个4个分,一次分完。
师小结:虽然我们的分法不同,但分得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分了3份,每份4个,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操作中体会平均分的第一种含义是可以把一堆苹果分成同样多的三份。】
2.感受包含
活动二:如果每袋装3个苹果,需要几个袋子?
(1)活动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分一分。
(2)交流展示:
生1:我把3个圆片放一堆,一共放了4堆,所以需要4个袋子。
生2:我是用做减法的方式分的,12-3-3-3-3=0,一共减了4次,所以需要4个袋子。
师小结:虽然大家的方法不同,但我们都是把12个苹果按每3个一份去分,看12里面有几个这样的一份,有4个这样的一份,就是能分成4份。
迁移应用
师:如果每袋装4个苹果,需要几个袋子?
学生自主分一分。
交流汇报:我4个放一堆,可以放3堆,所以需要3个袋子。
师:这两次分苹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小结:都是把苹果按每几个一份去平均分,看总数中包含几个这样的一份,就是能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先感受平均分的第二种含义,再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平均分成几份,也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同样多,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1.把18个橘子分成3份,每份一样多,可以怎样分?记录你的分法,与同伴说一说。
组织学生交流不同的分法,重点交流淘气这种记录方式。
提问:你能看懂淘气是怎么记录的吗?
2.把18个橘子分一分,填一填。
学生自主填写,全班统一订正。
3.对比联系
师:把刚才分橘子的活动和之前我们分苹果的活动对比一下,是不是有新的收获?
生1:都是把水果平均分。
生2:分完后,每份的个数都同样多。
师小结:虽然平均分的方法不同,用图表示的过程也不同,但分出的结果都是每份数量同样多,都是在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用图示记录的方法,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师:今天学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再次回顾分水果的过程。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两种分法:一种是知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分到几个;另一种是知道每份按几个来分,求能分成几份。在进一步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两种不同情形的同时,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通过变式练习,注意发现学生中不同的解题思路、方法或答案。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分水果
平均分成3堆,每堆4个
12个苹果 每袋装3个,需要4个袋
每袋装4个,需要3个袋
第3课时 分糖果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60~61页内容。
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主要学习大数目物品的平均分,这是教科书安排的第三次“分一分”活动,前面两节的分物活动,都是小数目的平均分,本节“分糖果”第一次出现了大数目的平均分,这是学生不可能分一次就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教材设计了多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最终学会用表格记录大数目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并体会用表格记录大数目平均分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结合“分糖果”的具体情境,探索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方法,感受有剩余的平均分及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学会用表格记录大数目的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大数目的平均分用表格取代画圈记录平均分的必要性,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发展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分的数量多时,一次完成平均分有困难,通过几次分步完成,在分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感知等分的意义。
2.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感知等分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先讨论应用如何分,然后动手实际分一分,观察笑笑与淘气所做的记录,明白记录分的过程和结果,最后再把自己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本节课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借助小棒动手分一分,鼓励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认识到突破大数目平均分难点的最好办法是把大数目变成小数目。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师:今天是天天的生日,他带了50块糖,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你知道每个小朋友分几块吗?今天我们就帮助天天分一分。
引出课题:分糖果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分一分,摆一摆
师:这么多糖果,怎样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呢?
(1)自主探究
活动要求:①独立思考该怎样分。
②用4个圆片代表4个小朋友,用50根小棒代表糖果,同桌合作分一分。
(2)交流汇报
生1:我先1块1块分的,发现比较多,又2块2块分的。
生2:这么多糖果,我是5块5块分的,分了两次后,剩下的不多了,我又2块2块分的。
生3:我是10块10块分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到突破大数目平均分难点的最好办法是把大数目变成小数目,例如1块1块地分,2块2块地分,理解到只要每次分糖果都是平均分,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平均分。】
2.看一看,填一填
(1)理解表格
师:下面是笑笑和淘气做的记录,你能看懂他们是怎样分的吗?
生1:笑笑前两次每次分1块,后边5次每次分2块。
生2:淘气前两次每次分5块,第3次每次分2块。
师:怎么看每次每个人分到了几块糖?怎么算一次共分出去几块糖?
生:每一行的数是几表示每次每个人分到的就是几。把每次每个人分到的糖果数量加起来就是一次共分出去的数量。
(2)填写表格
师:把你分的过程在表格中记录下来吧!
教师呈现代表性作品。
师: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小结: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简单明了,一次分的越多,分的次数就越少。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淘气和笑笑的表格,感知表格记录数据的必要性、有序性和优越性,在分析表格结构和数据的实际意义时,学习使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练习:如果将50块糖果平均分给6个人,每个人可以分到几块?分一分,并记录分的过程。
引导学生边分边记录,然后交流汇报作品。
师提问:结合分的过程,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生1:不管多少块糖,只要一直分下去,就能得到结果。
生2:数大的时候每次多分几个,分的次数就少。
【设计意图:用表格记录分物过程的巩固练习,判断学生用表格记录数据的理解程度与使用困难,强化学生对表格记录数据的理解程度与应用能力。】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和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和总结。
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是对于大数目的平均分,如果继续用画图的方法来记录过程与结果,就会显得比较麻烦。而看懂记录大数目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的表格,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学习这种记录方法的必要性,学会用表格记录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在使用表格记录时,依然会产生不同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分法,让学生体会每次数据不同,最终的结果可能相同,也能感受到份数、每份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提升数感。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分糖果
第4课时 分香蕉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62~63页内容。
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小学阶段数的运算内容中最为基础的内容之一。学生在学习除法之前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并通过实物操作认识了平均分的两种分法。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的编排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过程可以用除法来表示,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的初步认识将两种分法集中编排,突出体现无论是“等分”的情况,还是“包含”的情况,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这样编排突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而且便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为解答后续有关除法的问题打下牢固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能根据情境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知道算式的各部分名称,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并用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掌握用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简洁性,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除法的意义,并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算式的读法。
2.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教法与学法
1.两次分物中理解除法含义:学生在回顾平均分物的基础上,借助“等分”和“包含”两种情境进行两次分物,突出除法的本质即平均分。
2.引导学生借助图和符号表征理解除法含义,自主尝试用图或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并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分析与交流,使平均分与除法建立联系,从而理解除法的含义。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也学会了按要求把一些物品平均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把平均分的过程用算式记录下来。
出示情境:小猴有12只香蕉,它想把这些香蕉分一分,每份要同样多,我们一起来研究下。
引出课题:分香蕉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分一分
(1)动手操作
师:12根香蕉,每份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活动要求:①请你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说你是怎样平均分的?
②尝试用算式记录分的过程和结果。
(2)汇报交流
生1:每2根分成1份,有6份,列式是12-2-2-2-2-2-2=0。
生2: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4根,列式是(4)×3=12。
预设:
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6根;
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每6根分成1份,可以分成2份……
师:上面这样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明确意识到有两种不同的平均分,为理解除法的意义提供模型支撑。】
2.认一认,想一想
(1)算式表征
师:把12根香蕉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6份,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有谁知道?
生:12÷2=6(份)
师: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读呢?
生:12÷2读作:12除以2。
(2)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师: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预设:“÷”叫作除号,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12叫作被除数,也就是12根香蕉,也是一共要分的总数。
2叫作除数,在这幅图中表示每只猴子分2根。
得数6叫作除法算式的商,是算式的结果,也是平均分的结果:平均分成6份。
(3)对比辨析
①辨析学生作品:画图、数和斜线表示清楚直观,清晰地表达了平均分的过程。
②3×4=12注意到了每份分得同样多,但是3×4=12表示的是4份共有12根香蕉,而我们要表示的是把1根香蕉平均分。
③重点分析减法算式12―2―2―2―2-2-2=0,感受用减法表示平均分比较麻烦,这时候就可以用除法表示。
3.写一写
师:把“分物游戏”一课中解决的问题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并说说算式每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汇报。
生1:我写的是4÷2=2(个),表示4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2个。
生2:我写的是15÷3=5(根),表示把15根胡萝卜平均分给3只兔子,每只兔子分到5根。
师总结:当我们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或者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为一份去分时,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设计意图:从分香蕉的过程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认识除法各部分名称。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再回到具体情境中解释它的实际意义,让学生体会、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1.书第63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圈一圈,再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图画,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2.书第63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引导学生体会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计算,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道典型的练习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以及两种不同平均分方法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说收获。
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还知道了当我们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或者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为一份去分时,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教学中,紧紧抓住核心问题:每份同样多,可以怎样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大胆尝试各种分法,并分类展示两种不同的分法,进而引出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能促进学生接受并理解除法产生的过程。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分香蕉
第5课时 小熊开店(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64~66页内容。
内容简析
本节课是乘法口诀求商的起始课,教材创设了小猫和小兔到小熊商店购物的情境,经历探索、交流除法运算方法的过程,找到方法之间的共同点,理解除法与减法、除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掌握除法运算的本质。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经历并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探索、交流除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会除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通过“算一算”“想一想”“试一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计算的准确性,提高运算速度。
3.通过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思维的碰撞,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寻求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乘除法的区别。
2.初步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学习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教学时,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交流除法的运算方法,掌握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节课可以借助画图、列式、数线图等策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除法的运算方法,理解除法与减法、乘法之间的联系。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1.出示主题图。
师:小熊开了一家商店,一天,小兔子和小猫要到商店买东西,你想去看看他们买了什么吗?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要求: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商店都有哪些东西,每一样东西的价钱是多少。
2.提出问题。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和教科书上一样的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主题图直观地展现小熊开店的情境,让学生找到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既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提出活动要求
活动一:20元钱,可以买几辆小汽车?
活动要求: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方法写一写或者画一画。
(2)汇报交流
生1:因为买1辆5元,2辆10元,3辆15元,4辆20元。所以,20元就可以买4辆小汽车。
生2:我是用画图的方法,1个点子表示1元,5个点子圈一圈,可以买4辆小汽车。
生3:我用的减法,20-5-5-5-5=0,可以从数线图中说明。
生4:我想的是乘法口诀,四五二十,所以20÷5=4。
(3)对比总结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20÷5,得到了一样的结果是4,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在解决20里面有几个5的问题。但是用乘法口诀求商更简便些。
师小结:计算5×4=20,20÷5=4,20÷4=5时都用到了四五二十这句口诀。看来乘除法之间是一种互逆的关系,计算除法我们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20÷5的计算方法,得到层次丰富且抽象程度不同的方法,明显对比出乘法口诀求商的便捷性。同时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除法计算的道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独立探究、强化运算
师:小兔有36元零花钱,它想买洋娃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36元可以买几个洋娃娃?
活动要求:独立列式解决,并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我的列式是36÷9=4,我用到的口诀是四九三十六。
3.自主尝试、灵活应用
师:请你再提出一个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生1:我有40元,可以买几个风筝?列式是40÷8=5,用到的口诀是五八四十。
生2:我有21元,可以买几个皮球?列式是21÷3=7,用到的口诀是三七二十一。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是对上一环节的强化,再次解决类似问题,在孩子感受到口诀求商很快的基础上,探索怎样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并在解决问题中应用口诀求商。】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1.教材第66页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图意,再列式计算,并说出用的哪句口诀。
2.教材第66页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先分析题意,再列式解答,说清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3.教材第66页练一练第3题。
通过练习巩固运用乘法口诀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而且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都有什么收获呢?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梳理。
师小结:我们知道了乘除法之间有互逆的关系。在计算除法时,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教学时,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学生作品按照抽象程度从低到高进行展示,使得课堂层次丰富,方法虽然不同,但知识的本质却不变,在交流中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意识和数感。让学生经历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对比出其便捷性,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第6课时 小熊开店(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65~66页内容。
内容简析
本节课是在乘法口诀求商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让学生巩固对乘法和除法的认识,并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首先借助山楂图体现了2道乘法算式和2道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感受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再通过数学连环画讲数学故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乘法和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体会乘法口诀求商的本质。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感受除法算式的意义。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体会乘法和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体会乘法口诀求商的本质。
2.能区分用乘法和除法解决的问题。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自主思考,明确每个算式的含义,从而发展数感。
2.本节课学生自主探索、对比,在遇到困难的地方,通过生生交流,突破难点。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小熊开店中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继续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来解决更多问题。
出示课题:小熊开店(2 )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填一填,说一说。
(1)提出活动要求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山楂图,请你试着填一填算式的结果,并说说每个算式的意思。再和同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填一填,并说一说。
(3)交流汇报
生1:6×4和4×6都等于24,表示的是一共有24个山楂,横着看一行有6个,就是4个6,竖着看一列有4个,就是6个4。
生2:我计算的24÷6=4,24÷4=6,我运用的口诀是四六二十四。
生3:我发现这四道算式都可以用四六二十四这句口诀解决。
生4:我发现乘法算式中的积是除法中的被除数,两个因数分别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和除数。
师小结:同学们真会发现,看来乘法和除法存在密切的联系,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四道算式。
2.讲一讲,算一算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连环画,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试着讲出这个数学故事吗?
生:机灵狗有12条鱼,一天,它非常不小心把鱼缸打碎了,鱼都掉在了地上,淘气和笑笑赶紧来帮忙,他们每人拿来一个鱼缸,把小鱼放到鱼缸里,大家开开心心回家了。
师:根据刚才的数学故事,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平均每个鱼缸里有几条鱼?
师:请你试着列式解答。
生:我的列式是12÷2=6(条),意思是把12条鱼平均放到2个鱼缸里,每个鱼缸里放6条,用到的口诀是二六十二。
师小结:同学们真会思考,除法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设计意图:听故事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讲故事时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故事中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除法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数感。】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1.书第66页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算式的含义。
2.书第66页练一练第5题。
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算式编出数学故事,体会乘除法的关系。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更加明确乘法口诀求商的本质。】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梳理。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教学时,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够根据算式编出一个故事,是学生真正理解除法意义的表现。课堂中注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看算式编故事,进一步沟通学生的生活经验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除法问题。此外,还可以和乘法故事进行对比,再次沟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巩固对乘法和除法的认识。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小熊开店(2)
6×4=24
4×6=24
24÷6=4
24÷4=6
第7课时 花园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67~68页内容。
内容简析
本节课创设了“花园”这一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应用“倍”的概念解决相关实际问题。通过让学生经历“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体会结果”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深化学生对乘、除法意义以及它们之间倍数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动手圈一圈,画一画,写出算式,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能独立解决,培养学生看图收集信息、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2.培养学生看图收集信息、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借助几何直观建立了有关“倍”的形与数的联系,通过对此三次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有关“倍”的数学模型。
2.本节课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析、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正确理解有关“倍”的数量关系。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了一种新的数量关系“倍”,又认识了除法,能不能用除法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花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生1:蝴蝶有4只,蜻蜓有12只,小鸟有9只,蜜蜂的只数是小鸟的3倍。
生2:有多少只蜜蜂?
生3: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多少倍?
……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引出课题:花园
【设计意图:借助“花园”这一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为学生创造用“倍”的概念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机会,发展应用意识。】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求“几倍”
(1)提出活动要求
师:我们先来研究一个问题: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
活动要求:画一画,算一算,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
组内交流,联系图画解释算式的意思。
(2)交流汇报
画法一: 画法二:
师:请问这两种画法都画对了吗?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这两种画法虽然画的图形不一样,但都表示4只蝴蝶和12只蜻蜓。
生2:把蝴蝶的只数看作一份,蜻蜓的只数有这样的3份,表示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3倍。
(3)联系图和算式的关系
师:我看同学们的算式都是12÷4=3,你能结合图解释算式的意思吗?
生:12是蜻蜓的只数,4是蝴蝶的只数,3表示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3倍。
师总结:看来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生作品,让学生感受到画图表征不仅有助于直观表达倍数关系,还有助于直观地进行数学表达,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倍”的数量关系,初步建立了关于“倍”的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1)提出活动要求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解决“有多少只蜜蜂”这个问题吗?
活动要求:先画一画,再算一算,最后组内交流。
(2)学生动手实践
(3)画法交流
画法一: 画法二:
师:大家看懂他们的画法了吗?谁来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1:把小鸟的9只看作一份,蜜蜂只数是小鸟的3倍,说明蜜蜂有这样的3份。
生2:小鸟的3倍就是9的3倍,表示3个9相加。
生3:3个9列出算式是9×3=27。
师小结:同学们解释的真清楚,看来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要用乘法来解决。
3.求一倍数
师:蜻蜓只数是蚂蚁的3倍,蚂蚁有多少只?
活动要求:画一画,算一算。
交流汇报:
预设1:我是用画图法,把12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蚂蚁的只数。
预设2:我列的算式,蚂蚁是求的一份,所以用12÷3=4(只)
师小结:看来求一份是多少,也要用除法来计算。
4.对比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几个问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解决;求标准或一倍数是多少,也是用除法解决。
【设计意图:借助几何直观表示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帮助学生建立了数与形的联系,从而有效建立了关于“倍”的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初步感悟建模的意义。】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1.书第68页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观察,以南瓜为参照物,机灵狗的身高相当于3个南瓜高,淘气的身高相当于9个南瓜高。
2.书第68页练一练第2题。
先读懂图意,再列式计算。
3.书第68页练一练第3题。
引导学生读懂数学信息,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需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数形结合,更好地巩固对“倍”的认识。】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师:你能说说对于“倍”,你有哪些新的认识吗?
学生谈收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运用了几何直观建立了有关“倍”的形与数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倍”的数量关系的理解,通过联系图示和算式的关系,构建了关于“倍”的数量关系的三种数学模型,深化了对乘除法意义的理解,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培养了数感和模型意识。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花园
12÷4=3
9×3=27(只)
12÷3=4(只)
延学: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理解按份数分和按每份数分。
学习:借助分物游戏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复习:2-5的乘法口诀以及含义。
延学:学习大数目物品的平均分,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学习: 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理解按份数分和按每份数分。
复习: 借助分物游戏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延学:认识除法意义和除法算式。
学习: 学习大数目物品的平均分,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复习: 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理解按份数分和按每份数分。
学习:认识除法意义和除法算式。
复习:学习大数目物品的平均分,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延学:用乘法口诀求商,理解除法与减法、除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
延学:借助实际情境,探索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学习: 用乘法口诀求商,理解除法与减法、除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
复习: 认识除法意义和除法算式。
延学:运用除法知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学习:借助实际情境,探索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理解除法与减法、除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
延学:在不同情境中运用倍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用除法解决几倍和一倍数问题,用乘法解决求几倍数的问题。
复习:倍的认识和除法的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