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教案)2025-2026学年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总复习(教案)2025-2026学年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时 数与代数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98~100页内容。
内容简析
本节课复习全册学过的与数相关的主要内容,从数与代数的内容结构上来说,先学习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相继学习乘法的认识和乘法口诀,然后学习除法的认识和用口诀求商,并为下学期学习有余数除法打下扎实基础。数与代数领域主要包含以上三部分内容,因此,本节课重点围绕以上三个方面进行结构化整合与梳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乘法口诀,并利用乘法口诀求商。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乘除法的含义和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乘除法的含义并用乘法口诀快速求商。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思想和方法。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借助丰富的具体情境和操作、画示意图、演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和交流想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归纳概况能力。
2.本节课引导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点,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学会归纳总结知识的思想与方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一)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学的内容。
本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数与代数”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回忆,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续梳理知识结构图打下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复习“数与代数”部分主要知识点。
师提问:举例说一说,你对数有哪些认识?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点名说一说。
预设1:我学会了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预设2:我认识了乘法,还会背乘法口诀。
预设3:我学会了除法,能利用口诀求商。
预设4:我会用加减法和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2.在互动交流中完成数学书第98页。
师:8×7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同桌先互相说一说、画一画,再全部交流。
预设1:蜜蜂有8只,蝴蝶的只数是蜜蜂的7倍,可以用8×7解决。
预设2:我有7串珠子,每串上有8颗,一共有8×7颗珠子。
预设3:一支笔7元钱,我买了8支,一共需要8×7元钱。
……
师:看来同一个算式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生总结:都是算的几个几的问题,要么是7个8,要么是8个7,都可以用8×7解决。
师:那35÷5呢?能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1:我有35元,一块橡皮5元钱,能买几块橡皮?
预设2:我有35张奖券,每5张放一页,能放几页?
预设3:老师要将35本书奖励给5名同学,平均每名同学获得几本?
……
师:刚才这么多问题都可以用35÷5来解决,同一个除法算式都能解决哪些问题呢?
生总结:知道总数和每份数,求分了几份可以用除法。知道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解决。
【设计意图:汇报交流各自的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乘除法的模型,弄清乘除法的意义,找到不同问题间相同的地方,形成知识间的联系。】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1.书99页第1题、第4题和第5题。
学生独立作答,然后全部订正。
2.书99页第2、3题。
通过画一画、圈一圈等方式明确算式的含义。
3.书100页第6、7、8题。
引导学生先明确题意,提取数学信息和问题,再独立列式解决,鼓励学生说清楚为什么这么列式。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再次巩固并掌握加减法、乘除法的意义,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探究兴趣。】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梳理和总结知识的过程。
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二年级学生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为了处理好运算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借助丰富的具体情境和操作、画示意图、演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和交流,加强理解,形成联系。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数与代数
数量关系 数的运算
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口诀
除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口诀求商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解决问题
加减法、乘除法的意义
数学信息、数学问题
第2课时 图形与几何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101~102页内容。
内容简析
本节课是对本学期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教科书中涉及的内容有厘米、米的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内容。通过对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梳理,帮助学生建立对长度单位厘米、米的直观认识,形成1米和1厘米的表象,感受图形的运动。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和米,掌握1米=100厘米,并能熟练进行单位换算。
2.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3.进一步感悟轴对称、平移和旋转运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根据实际情境进行米和厘米的单位换算。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教学时,通过大量实物对比、单位换算练习(如3米=?厘米)及错例分析(如混淆单位、尺子没对齐),深化对厘米、米的感知与区分。
2.本节课积极参与测量活动,熟练运用尺子,反复测量身边物体,强化对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肌肉记忆和空间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交流测量方法、结果和单位选择理由,互相检查纠错。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复习的内容是图形与几何,想一想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预设1:我们认识了尺子,学会了如何测量。
预设2:我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了1米=100厘米。
预设3:我还学会了剪出能够沿着一条线完全重合的图形。
预设4:我知道了平移和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说得很具体,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学习,相信你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点,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并为后面将知识点进行系统总结做准备。】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复习“图形与几何”部分主要知识点。
师:我们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我们学了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师: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1:我拇指的指甲盖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2:我们的课桌长度大约是1米。
只要学生举出的事例正确就给予表扬鼓励。
师:关于“厘米”和“米”,你还知道什么呢?
生:我知道1米=100厘米。
师:说得非常好,大家一起说一遍,看谁记得最好。
2.教材第101页第2题。
师:说一说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生: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的0刻度与物体的一端对齐,物体的另一端到尺子的什么刻度,读出来就是物体的长度。
师:你能说出下面物体的长各是多少厘米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第2题。
生:最上面的铅笔长5厘米,中间的一支长4厘米,最下面的回形针长2厘米。
师:说得很正确,注意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就应该像图中这样与0刻度对齐。
3.教材第101页第3题。
师:说一说在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对长度进行估计。
生:我可以把要估计的物品的长度与1厘米或1米比一比。
4. 教材第101页第4题。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华容道游戏,请你自己独立试一试吧!
学生独立尝试。
师:我看很多同学都成功了,你们知道刚才游戏过程中图片是怎么运动的吗?
生:平移运动。
师:对了,除了平移运动,生活中还大量存在一种运动就是旋转。大家可以去观察、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米和厘米、平移和旋转的相关内容,为学生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1.书第102页练一练第1题。
进一步巩固测量的方法,特别强调不是从0刻度线进行测量时,如何测量。
2.书第102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得到答案的。
3.书第102页练一练第3题。
引导学生可以数一数、算一算得到5厘米。
4.书第102页练一练第4题。
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剪出轴对称图形,折-画-剪。
5.书第102页练一练第5题。
引导学生找到估测的标准。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练习,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发展量感和空间观念。】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图形与几何”,咱们这学期关于图形与运动的内容到这就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们努力,相信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的内容知识跨度大,包含度量和图形运动的内容,需要进一步强化知识关联。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测量仍读错刻度(如忽略“0起点”),应增加针对性错例辨析,强化规范操作训练。此外,学生能完成习题,但解决真实问题(如估教室宽度、设计对称剪纸)仍显生疏,需多创设生活化场景,提升应用能力。避免碎片化练习,突出实践性、对比性和应用性。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图形与几何
长度单位 图形的运动
厘米 cm 轴对称
米 m 平移
1米=100厘米 旋转
第3课时 综合与实践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103页内容。
内容简析
本节课是对本学期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教科书中涉及的内容有欢乐购物街和画校园路线图的内容。通过对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梳理,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会找钱、付钱,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人民币的知识,借助生活情境能正确的找钱、付钱。
2.结合具体情境能认识生活中和平面图中的方向,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人民币,熟练掌握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人民币单位换算的实际应用;方向与位置的相对性描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教学时,设计阶梯任务:基础换算→组合支付→策略优化,渗透优化思想。用教室实物定位东西南北,贴方向标;绘制校园平面图,标记关键点,练习描述位置。
2.本节课鼓励学生用学具币反复演练“换钱游戏”,建立“满十进一”的直观模型,在模拟购物中对比不同付钱方案,认识方向用“身体-平面图-实景”三层体验,培养空间观念。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复习的内容是综合与实践,想一想,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预设1:我们学习了欢乐购物街和画校园平面图。
预设2:我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了怎么付钱、找钱。
预设3:我知道了怎么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师:仔细观察、认真学习,相信你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综合与实践领域的知识点,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并为后面将知识点进行系统总结做准备。】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复习“人民币”部分主要知识点。
师:我们认识了哪些人民币?
生1:我们认识了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5分、2分和1分。
生2:我们认识了纸币和硬币。
师:请你根据面额将学具袋中的人民币迅速地分分类。
学生独立分类。
师:现在老师请你用手中的人民币买一袋2元3角的甜面酱,可以怎样付钱?
生1:2张1元,3张1角。
生2:23张1角。
生3:4张5角,3张1角。
……
师:老师带了10元钱,刚好可以买下面哪些调料?
生:刚好能买甜面酱和五香粉,因为2元3角+7元7角=10元。
师:同桌两人一人提数学问题,一人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知识点和购物活动,熟练进行元、角、分换算(1元=10角,1角=10分),能灵活组合支付方案,解决购物找零问题。】
2.引导学生复习“方向”部分主要知识点。
师:我们学了方向的什么知识?
生1: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生2:我会画校园的路线图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生3:我能根据平面图说清物品的位置。
……
师:请你观察下面这幅图,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
生:学校的北面是桦树林,南面是邮局,西面是果园,东面是书店。
师:咱们学校的四个方向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4人一组,我们去操场上走一走,验证下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并和你的同伴说一说。
【设计意图:在平面图和现实场景中熟练运用“东南西北”描述位置与路径,建立空间方位感。】
三、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和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和总结。
四、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部分学生对“元角分”换算反应迟缓,计算组合金额易错(如5元8角+2角=?),需强化“满十进一”的货币进制模型,增加换钱游戏。解决“怎样付钱最简便”类问题思路单一,后续需设计多方案对比任务,培养优化思维。在付钱、找零、比价中巩固换算能力。学生对“相对方向”(如“小明在小红的东面”)易受自身朝向干扰,需强化“方向标定点法”,固定观测位置,多用平面图进行练习。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综合与实践
认识人民币 认识方向
纸币和硬币 东南西北
单位:元、角、分 找准标准
1元=10角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1角=10分
延学:将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点结构化。
学习:将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点结构化。
复习: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乘除法的认识和应用。
延学:将综合与实践的知识点结构化。
学习: 将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点结构化。
复习:复习米和厘米的相关知识,回顾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
延学:进行整本书的总复习。
学习:将综合与实践领域的知识点进行结构化归纳。
复习:认识人民币和认识方向。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