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神经系统支配下的运动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授课PPT、人体骨骼模型/图、关节模型/图、鸡翅解剖标本、简易骨—关节—肌肉模型、相关视频片段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学习,学生能准确说出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骨骼肌),认识运动依赖于特定结构,认同人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分析运动过程,学生能阐明神经系统如何支配肌肉收缩,进而牵动骨绕关节运动,并能说明运动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的协同配合。 3.通过模型观察、动作体验、小组讨论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推理分析能力。 4.认识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及全身健康的益处,了解常见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骨骼肌);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协调配合产生运动(重点强调神经系统的支配作用)。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并阐述“在神经系统支配下,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关节活动”的运动产生机制;理解并阐明运动是多个系统(运动、神经、消化、呼吸、循环等)协同作用的结果,体现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导入新课 1.深入理解并阐述“在神经系统支配下,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关节活动”的运动产生机制。 2.理解并阐明运动是多个系统(运动、神经、消化、呼吸、循环等)协同作用的结果,体现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新课讲解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1. 感知运动结构:展示人体运动图片/视频,提问:“运动依赖哪些结构?”引入“运动系统”概念。 【活动1】体验屈肘:学生做屈肘动作,感受并思考:哪些部位在动?由什么结构构成?2. 探究核心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1、22,观察“人体骨骼图”“关节示意图”“鸡翅标本图”。 核心问题引导讨论:a. 运动系统由哪三部分组成?b. 骨与骨如何连接?(重点:关节连接)c. 关节的基本结构有哪些?各部分功能是什么?(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d. 骨骼肌由哪两部分组成?(肌腹、肌腱)e. 关节对运动的意义?(灵活)如何保护?(热身、护具等)3. 归纳共识:小组汇报,师生共同梳理:运动系统 = 骨 (杠杆) + 关节 (支点) + 肌肉 (动力)。强调关节的结构与功能。 (二)神经系统支配下的运动产生 1. 探究肌肉协作: 【活动2】体验肌肉状态:学生做屈肘、伸肘动作,触摸感受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状态。学生体验双手下垂、双手提重物时两肌肉状态。 提问: 屈肘/伸肘时,两块肌肉如何配合?提重物时呢? 共识: 骨骼肌协作(收缩/舒张)是运动基础。2. 揭示核心机制: 关键提问: 肌肉为什么会收缩?光有运动系统结构完好,就能动吗?(例:瘫痪病人) 引导分析:a. 骨的运动靠什么?(骨骼肌收缩牵拉)b. 骨骼肌收缩受什么控制?(神经系统!) 形成核心概念:神经刺激 → 骨骼肌收缩 → 牵动所附着的骨 → 绕关节活动 → 产生运动。3. 模型辅助理解:展示/制作简易“骨关节肌肉”模型(用硬纸板代表骨,图钉代表关节,皮筋代表肌肉)。 提问: 模型如何模拟运动?拉动皮筋(模拟肌肉收缩)相当于什么过程?(神经支配)4. 理解系统协作: 提问: 运动的产生和维持,仅靠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够吗?还需要哪些系统?为什么? 共识: 能量供应(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等)是运动持续的基础。运动是多系统协同的结果。(三)体育运动与健康 1. 探讨益处: 提问: 科学体育锻炼对身体,特别是对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阅读(P24、25): 促进循环、改善营养、提高神经灵敏度、促进发育、增强体质等。2. 认识损伤与预防: 提问: 运动不当可能导致哪些损伤?(关节脱位、韧带拉伤、骨折、肌肉拉伤) 追问: 如何有效预防这些损伤? 共识: 充分热身、合理安排运动量、掌握正确技术、使用护具等。课堂小结 1. 知识梳理:师生共同回顾:运动系统组成?运动如何产生(强调神经支配核心环节)?运动需要哪些系统配合?2. 升华观点: 再次强调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以及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协调性。3. 联系导入: 简要解释关节脱位(关节头从关节窝滑出)及预防的重要性。板书设计 第三节 神经系统支配下的运动 一、 运动系统的组成 骨 (杠杆) ↓ 运动系统 → 关节 (支点) → 结构: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关节囊、关节腔(滑液) → 功能:牢固、灵活 ↑ 关节软骨→ 功能:灵活 骨骼肌 (动力) → 组成:肌腹(收缩)、肌腱(附着) 二、 运动的产生 (核心!) 神经刺激 ↓ 支配骨骼肌收缩 ↓ 牵动附着骨 ↓ 绕关节活动 (支点) ↓ 产生运动 强调: 神经系统支配是启动和控制的中心环节。 骨本身不能运动,需肌肉牵拉。 三、 运动的协作与健康 1.多系统协作:能量供应: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等。 2.体育运动与健康: 益处: 促循环、强营养、提神经、助发育、增体质。 损伤: 脱位、拉伤(韧带/肌肉)、骨折。 预防: 热身充分、量力而行、技术规范、善用护具。教学反思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