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教学设计
新课标依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在第一学段数与运算中指出:探索加法和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会整数加减法。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新课标中不仅注重了算法,还注重了算理,并且明确提出了加法二字,可见对《加法》这一内容的重视程度。“加法是所有运算的基础。”所以《加法》这部分内容在整本书的学习,甚至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新课程标准将数与代数整合成了数与运算与数量关系两部分。《加法》属于数与运算部分。新课标中数与运算部分指出:学生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关于《加法》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具体如下:
课标内容 具体内容
内容要求 1.探索加法的算理与算法;2.会整数加法。
学业要求 1.能描述四则运算的含义;2.能熟练口算 20以内加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教学提示 1.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形成的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遵循本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活动,更好地完成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学习过渡;2.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利用对应的方法理解加法的意义3.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关注学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经历9加几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初步理解“凑十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
2.在比较各种计算方法中,体会“凑十法”在计算中的方便与快捷,形成快速计算9加几的口算技巧,初步渗透转化思想。
3.在探究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算法多样化,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感受转化思想。
教学过程:
任务一:超市购物,唤醒意识。
过渡:出示白衣堂小学运动会视频,学生从真实情境中感受运动会的热闹氛围。为了给运动员们补充能量,志愿者准备去超市买13盒酸奶。超市里的酸奶有两种包装:10盒一装的,8盒一装的,还有一些零散的酸奶,你会怎样买?
预设:10盒加3盒零散的。
师:为什么大家都选择10盒一装的再买些零散的?
预设:这样买最方便。
师:10是我们的好朋友,找到10,计算就会又快又准确!
过渡:出示超市里10个装的物品,这些设计有助于大家在买东西的时候计算更方便更容易。
【设计意图】学生体会到10个10个数更便捷,“凑10法”的种子润物无声的在学生心底萌发。
任务二:分析提问,列出算式。
1.观图得信息。
师:你从这幅图中发现了哪些信息?
预设:箱子里有9盒酸奶,箱子外有3盒酸奶。
师: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预设:箱子里有9盒酸奶,盒子外有4盒酸奶,一共有几盒酸奶?
师:这个问题好,我们一起去研究好吗。
2.完整的表述图意:箱子里有9盒酸奶,盒子外有4盒酸奶,一共有几盒酸奶?
3.列出算式:9+4=13。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阅读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不强,获取信息、提出问题需要引导,让学生完整的表达图意。
任务三:自主探究,明确算理。
师:9+4真的等于(13)吗?
独立思考:13是怎么来的?你是怎么算的?
师出示展示算理的工具,磁力板。
师:一个圆片代表一盒酸奶,你可以在磁力板上数一数,想办法说明13是怎么来的。也可以在磁板上移一移,说说13是怎么来的。
小组任务:
4人为一小组,用圆片代替酸奶,数一数、摆一摆,移一移。
互相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时间:3分钟
学生拿出磁力板,试一试。(师巡视)
师:完成后把你的想法讲给你同桌听。(注意一人说一人听)
全班反馈(预设):
预设一:点数法。
一个一个地数,1、2、3、4、5、6、7、8、9、10、11、12、13。
预设二:接着数。
接着往后数,10、11、12、13。
预设三:凑10法。
这里有9盒牛奶,移1盒酸奶过来等于10盒酸奶,10+3=13。
展开:
师:谁能完整清楚地再说一说。
师演示:把外边的4盒酸奶拿出一个就是把4分成了1和3,把1盒放进去,就是把1加上9,等于10,10加3等于13。
师:这样轻轻的一移,就凑成了一个10,10+3=13
过渡:你更喜欢哪种方法呢?拿出小棒代替酸奶,我们也来像她这样移一移,你还会移动吗。
学生再次动手移动小棒,经历“移—捆—算”的过程。
思考1:拿2根移过去行吗?
思考2:把9和1合在一起,好在哪里?
我们可以把这样一个复杂摆的过程用简洁的方式表示出来。板书分解图,“枝形图”。
学生拿出学习单,圈一圈,怎样圈能表示凑成10呢?
小结:我们通过分一分、凑一凑、圈一圈就把新知识转化成了旧知识,即把9+4转化成了10+3。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凑十法。
师:计算像9+4=13这样的算式就是我们要学习的9+几。
回顾如何用凑十法去操作9加几。
师:在日常生活中,凑十法可以应用于许多场景。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语言交流,在直观可感的活动中 “凑10”的算理,在由易到难的对比中掌握并真正理解凑十法。
任务四:巩固练习,感知规律。
1.【课本89页“做一做”第1题】
圈一圈、算一算。观察这几道算式,说一说9加几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课本89页“做一做”第2题】
观察每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个算式是第二个算式使用凑十法的过程。
任务五:课堂总结,渗透大单元。
小结:凑成十,是一颗具有魔力的种子,我们要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今天帮我们计算了9+几,以后还会帮我们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等等等等。这个种子的魔力,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领会。
教后反思:
“9加几”是进位加法的起始课,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处于知识节点之间的重要位置,这决定了“9加几”是一节值得深耕细作的“种子课”。
课前我反复思考的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如何让学生对“凑十”的“十”建立起强烈的好感,从而让学生愿意主动凑十?二是教材编排对“凑十”的表征相对单一,即在操作的基础上用结构图呈现“看大数,拆小数,凑成十,再相加”的思维过程。三是这一单元的课题是“进位加法”,如何让学生初步体会“进位”二字的意思?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师有以下两点思考:
一、教学重点不应是关注正确的计算结果,而是“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这些正是能带给后续知识以生长力量的宝贵种子,我们要把它们播撒在学生的心田。
二、仅看“9+4”这样抽象的符号表征,学生很难想到“凑十”的计算策略,因此理解“凑十法”的含义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引导学生“移一移”凑成10,再“圈一圈”丰富对算法和算理的理解。
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这节课在学生心中播种的“凑十”、“满十进一”、“转化”等数学种子,来日必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给后续知识以无穷生长的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