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 有理数的乘除教案(共4课时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 有理数的乘除教案(共4课时打包)

资源简介

第1章 有理数
1.5 有理数的乘除
第1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1.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熟练进行两个有理数乘法的运算;
2.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探究、合情推理等能力,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3.通过对有理数乘法运算的考查,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的能力;
4.通过有理数乘法运算的学习,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除法运算做铺垫.
重点: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运用乘法法则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运算.
难点: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中的符号规则.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词反映了深山海拔高、气温低、花开晚的自然现象.研究表明:高山上的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是海拔升高1千米,气温约下降6℃.已知我国著名风景区黄山的天都峰的高度约为2千米,问山脚与山顶的温度大约相差多少?
师生活动:给出生活情景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小学所学的知识解决,回顾两个正有理数相乘的运算法则.
预设:
2=12(℃)
思考:如果我们把“降低”用“-”表示,“气温降低6℃”记作“6℃”,你还会计算吗?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景问题的引入,回顾正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同时抛出若两个有理数相乘,其中有负数时的情况,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
(二)探究新知
任务一:探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异号两数相乘)
在实验室中,甲标本的温度每1min下降2℃,乙标本的温度每1min上升3 ℃.已知甲、乙标本现在的温度都是0℃,我们用负数和正数分别表示温度的下降和上升,例如下降2℃记作2℃,上升3℃记作3℃,又分别用负数和正数表示变化前后的时间,例如3min后记作3min,2min前记作2min.
探究:问题1:3min后甲标本的温度比现在高还是低 高(或低)多少
思考:(1)试着在右图的温度计上画出甲标本的温度变化情况;
(2)根据(1)所画的图象说一说甲标本的温度如何变化;
(3)如果把甲温度的变化情况用算式表达,应如何列式?
(4)你能尝试从运算律的角度来解释你写的式子吗?
师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充分讨论;每小组挑选一名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结果;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待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可选代表总结,教师补充.
思考:(1)试着在右图的温度计上画出甲标本的温度变化情况;
预设答案:
思考:(2)根据(1)所画的图象说一说甲标本的温度如何变化;
预设答案:由图可知,3min后甲标本的温度比现在低6℃
思考:(3)如果把甲温度的变化情况用算式表达,应如何列式?
预设答案:(2)×3=-6.
思考:(4)你能尝试从运算律的角度来解释你写的式子吗?
师生活动:提示学生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同样适用,可以利用分配律结合结合[(2)+2]×3=0来解释。
预设答案:
[(2)+2]×3=(2)×3+2×3=(2)×3+6=0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通过图示的方法直接写出负数乘正数的值,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能力,再引导学生通过运算律从算理角度进行推导,同样得出负数乘正数的值,加强学生的运算能力.
探究:问题2:2min前乙标本的温度比现在高还是低 高(或低)多少
思考:(1)2min前温度计上要如何标识?画出乙标本的温度变化情况;
(2)根据(1)所画的图象说一说乙标本的温度如何变化;
(3)如果把乙温度的变化情况用算式表达,应如何列式?
(4)与问题1的式子相比,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充分讨论;每小组挑选一名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结果;讨论时间3分钟.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待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可选代表总结,教师补充.
思考:(1)2min前温度计上要如何标识?画出乙标本的温度变化情况;
预设答案:
思考:(2)根据(1)所画的图象说一说乙标本的温度如何变化;
预设答案:由图可知,2min前乙标本的温度比现在低6℃
思考:(3)如果把乙温度的变化情况用算式表达,应如何列式?
预设答案:3×(2)=6.
思考:(4)与问题1的式子相比,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活动:让学生将3×(2)=6与(2)×3=6对比,尝试描述异号两数相乘的规律,并进一步通过计算推导进行验证
预设答案:
3×(2) = (2)×3= (2×3) =6
2×(2) = (2)×2= (2×2) = 4
1×(2) = (2)×1= (2×1) = 2
总结:异号两数相乘(正数乘负数或负数乘正数),只要把它们的绝对值相乘,符号取“”
任务二:探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个负数相乘)
探究 :问题3:3min前甲标本的温度比现在高还是低 高(或低)多少
思考:(1)直接在温度计上画出甲标本的温度变化情况;
(2)根据(1)所画的图象说一说甲标本的温度如何变化;
(3)同样把甲温度的变化情况用算式表达,应如何列式?
(4)你能直接说出两个负数相乘的法则吗?
师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先独立完成问题1-3,再小组合作讨论问题4;每小组挑选一名代表说出小组讨论结果;讨论时间3分钟.
思考:(1)直接在温度计上画出甲标本的温度变化情况;
预设答案:
思考:(2)根据(1)所画的图象说一说甲标本的温度如何变化;
预设答案:由图可知,3min前甲标本的温度比现在高6℃
思考:(3)如果把甲温度的变化情况用算式表达,应如何列式?
预设答案:(2)×(3)=6.
课后任务:尝试利用运算律解释为什么(2)×(3)=6?
思考:(4)你能直接说出两个负数相乘的法则吗?
预设答案:两个负数相乘,只要把它们的绝对值相乘,符号取“+”
设计意图:在任务一的基础上,借助温度计引导学生直接说出对应的两个负数相乘的结果.并归纳概括出两个负数相乘的乘法法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任务三:探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与0相乘)
思考:(1)填写下列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2×0= 0×2=
(2)×0= 0×(2)=
(2)尝试用自己的话总结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问题1,并尝试总结问题2
思考:(1)填写下列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答案:
2×0=0 0×2=0
(2)×0= 0 0×(2)=0
设计意图:补充有理数与0相乘的特殊情况.
总结:两个有理数相乘,当一个因数是0时,积仍是0.
思考:(2)尝试用自己的话总结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总结:有理数的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任何数与0相乘仍得0.
(三)应用举例
例1:计算:
(1) (5)×(6); (2)( )× ;
(3) ; (4) 8×(1.25).
提示:有理数乘法的步骤:①确定积的符号;②求绝对值的乘积
解:(1) (-5)×(-6)=+(5×6)=30.
(2)
(3)
(4) 8×(-1.25)=-(8×1.25)=-10.
回顾:倒数的概念:如果两个有理数的乘积为1,我们称这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异号两数相乘,若负因数的绝对值小,则积为正
B. 任何有理数都有倒数
C. 两数相乘,只有两个数都为零时,积才为零
D. 倒数与本身相等的数是
提示: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倒数的概念,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
答案:D
师生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倒数的概念,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
例3:若,,则,这两个数( )
A. 都是正数 B. 都是负数 C. 一正一负 D. 符号不能确定
提示: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同号两数相加,取加数的符号.
答案:B
师生活动:教师带领学生逐步分析,说明如何通过字母和与字母乘积与0的大小关系辨析字母
与0 的大小关系.
例4:如图,小明有张卡片,上面写着不同的数:
他想从中取出张卡片,使这张卡片上的数的乘积最大.你知道应该如何抽取吗?最大的乘积
是多少?
提示:要使乘积最大,两张卡片上的数要么同为正数,要么同为负数.
解:( 2)×( 5)=10,3×4=12.
因为10<12,
所以应抽取写有数+3,+4的2张卡片,
最大的乘积是12.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两数相乘,同号得 ,并把它们的 相乘.


两数相乘,异号得 ,并把它们的 相乘.
解:(1)+ 2 3 6 正 绝对值;(2)- 3 负 绝对值
2.下列各对数互为倒数的是( )
A. 和 B. 和 C. 和 D. 和
解:B
3.如果,且,那么一定有( )
A. , B. , C. , D. ,
解:B
4.若,,且,则 .
解:±12
5.在-2,-3,4,-5这四个数中,任取两个数相乘,所得的积最大的是 .
解:15
(五)总结归纳第一章 有理数
1.5有理数的乘除
第2课时 乘法运算律和多个有理数相乘
1.利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训练学生的运算技巧;
2.经历探索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及符号法则,并利用运算律及符号法则简化乘法运算
难点:掌握乘法的分配律及符号法则,并能灵活的运用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一个塑料瓶只有几克的重量,自然降解却需要450年。如焚烧,则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若污染态势不减,2050年海洋塑料垃圾总重量将超过鱼类。某学校号召学生将自家多余的塑料瓶收集起来,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七(1)班按男女生分成两组,男生组共14名同学,平均每人回收12个塑料瓶;女生组共12名同学,平均每人回收14个塑料瓶.请问哪一组回收的塑料瓶多
七(2)班共25名同学,平均每人回收15个塑料瓶,七(3)班回收的塑料瓶是七(2)班的4倍,七(3)班回收了多少塑料瓶
已知全校八年级共636人,九年级共564人,平均每人回收11个塑料瓶,八九年级一共回收了多少个塑料瓶
师生活动:给出生活情景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小学所学的知识解决,回顾乘法运算律.
预设答案:(1)一样多;
(2)25x15x4=(25x4)x15=1500;
(3)(636+564)x11=13200
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用到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景问题的引入,回顾乘法运算律,同时抛出若是运算中遇到有因数是负数的情况,该怎么办,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
(二)探究新知
任务一: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思考: (1)请同学们回顾小学学过的乘法运算律?
(2)计算下列算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5×(-6) = (-6)× 5 =
[3×(-4)] × 5 = 3×[(-4) × 5] =
2×[3+(-4)] = 2×3+2 ×(-4) =
师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充分讨论;每小组挑选一
名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结果;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待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可选代表总结,教师补充.
思考:(1)请同学们回顾小学学过的乘法运算律?
预设答案: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分 配 律:a(b+c)=ab+ac
思考:(2)计算下列算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5×(-6) = (-6)× 5 =
[3×(-4)] × 5 = 3×[(-4) × 5] =
2×[3+(-4)] = 2×3+2 ×(-4) =
预设答案:
5×(-6) =-30 (-6)× 5 =-30
[3×(-4)] × 5 =-60 3×[(-4) × 5] =-60
2×[3+(-4)] = -2 2×3+2 ×(-4) =-2
总 结:乘法运算律同样适用于有理数.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小学学习过的乘法运算律,进而得出乘法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初中有理数的运算律,这样在计算时使用运算律可以简化计算。
任务二:多个有理数相乘
填一填:(1) (-4)×5×(-0.25)= ;
(-×(-16)×(+0.5)×(-4)= ;
(+2)×(-8.5)×(-100)×0×(+90)= .
提示:多个有理数相乘,可以把它们按顺序依次相乘,也可利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预设答案:(1)5,(2)-12,(3)0.
思考:(1)多个有理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时,积是多少?
(2)因数都不为0时,积的符号怎样确定?
师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先独立完成问题1-3,再小组合作讨论问题4;每
小组挑选一名代表说出小组讨论结果;讨论时间3分钟.
思考:(1)多个有理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时,积是多少?
(+2)×(-8.5)×(-100)×0×(+90) =0
预设答案:0
总结:多个有理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时,积是0.
思考: (2)因数都不为0时,积的符号怎样确定?
①( 1)×(+2)×(+3)×(+4)=
②( 1)×( 2)×(+3)×(+4)=
③( 1)×( 2)×( 3)×(+4)=
④( 1)×( 2)×( 3)×( 4)=
预设答案: 24,24, 24,24
总结: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通过学生计算,再进行规律探索,最后思考得出负因数的个数决定乘积结果的结论,最终总结出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
(三)应用举例
例1:计算:(1); (2)
解:(1)
(2)
总结: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时:①观察因数中是否有0;②判定积的符号;③观察能否通过使用运算律简便计算.
例2:判断下列各式乘积的符号:
①( 3)×( 4)×5.5
②4×( 2)×( 3.1)×( 7)
③( 2024)×7×0×( 2)
④( 3.7)×( 6)×10×( 5.3)×( 1)
其中积为正数的有 ,积为负数有 .(填序号)
答案:①④ ,②
提示: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
例3:若计算的结果是负数,则可能是( )
A. B. 0 C. D. 39
答案:D
提示: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
例4:从数,,,中任取三个数相乘,积最小是
提示:注意使用运算律以及注意负因数个数
解:若要乘积最小,那么积必为负数,三个数乘积为负数,那么三个数中要么有1个负数,要么有3个负数,又所给四个数中只有2个负数,则这三个数中为1个负数,2个正数,( 3)×5×2= 30, 4×5×2= 40,因为 40< 30,所以积最小是 40.
总结:解决任取几个数求乘积最大或最小值的问题时:①先根据积的符号法则判断因数中正数和负数的个数;②再选取符合条件的数组分别求值,比较大小.
(四)课堂练习
1.三个数相乘,积为负数,则其中负因数的个数为( )
A.1个 B.2个 C.3个 D.1个或3个
解:D
2.在计算 可以避免通分的运算律是( )
A.加法交换律 B.乘法分配律 C.乘法交换律 D.加法结合律
解:B
3.在-5,1,-3,5,-2中任取三个不同的数相乘,其中最大的积是_____,最小的积是_______.
解:75,-30.
4.绝对值小于10的所有整数的积为________
答案:0
5.用简便方法计算:
解: (1)原式=35.
(2)原式=620-2=618.
(3)原式=0.
(五)归纳总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有理数乘法运算律有哪些,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的是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体会到了哪些数学思想?第1章 有理数
1.5 有理数的乘除
第3课时 有理数的除法
1.熟练掌握有理数的除法运算法则,包括符号变化原则、除法转化为乘法的操作方法.
2.通过实际计算、规律探究、错误分析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数学运算的乐趣.
重点:有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
难点:利用有理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运算以及有理数除法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
回顾:1.请完成下列表格.
2.请说出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
预设答案:
1.
2.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0相乘仍得0.
情境:张老师有12个苹果,要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3个学生,每个学生可以分几个苹果?如果3个学生每人手里都有4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师生活动:给出生活情景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
12÷3=4(个) 3×4=12(个)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前面学过的基础知识和情境引入,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从而引发对有理数除法的运算方法的思考.
(二)探究新知
任务一: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探究:我们已经学习过有理数的乘法,对于有理数,除法也是乘法的逆运算,根据这个关系,填写下列表格.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思考并讨论,自主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先利用前面学习的知识尝试解答,并思考分析提出的问题.
预设答案: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通过观察、对比等思维活动,发现有理数的除法和乘法也是可逆的运算,通过计算对比,初步猜测出有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
探究:
探究:完成下列表格,说一说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预设答案:
0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仍得0,0不能作除数.
总结: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仍得0;0不能作除数.
思考:由除法法则,你能得出有理数除法的计算步骤吗?
先确定符号;再将绝对值相除.
任务二:探究有理数的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的方法
思考 :小学里进行除法运算时,怎样将除法转化为乘法?有理数的除法也可以转化为乘法吗?计算下面的式子,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师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充分讨论;每小组挑选一名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结果;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待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可选代表总结,教师补充.
预设答案:
探究:
总结:有理数的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的方法
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即.
思考: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个除法法则,在计算时应如何选择呢?
能够整除的用法则一,不能整除或有分数的将除法转化为乘法计算.
(三)应用举例
例1:计算:
(1)( 8)÷( ); (2)()÷10; (3)( 4)÷( )×( 5).
分析:根据有理数的除法运算法则计算即可.
答案:(1)( 8)÷( )=( 8)×( )=12.
(2) ( )÷10=( )×= .
(3)( 4)÷( )×( 5)=( 4)×( )×( 5)= 50.
总结: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例2:计算1÷( 3)时,将除法变为乘法正确的是( )
A.1×( 3) B.1×(+) C. 1×(+) D. 1×( )
分析: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3= ,倒数为 .
答案:D
总结:有带分数的除法运算要先化成假分数,然后将除法转化为乘法计算.
师生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并尝试让学生自主解答,动手做一做后举手发言.
总结:假分数要先转化为带分数,再取倒数.
例3:的倒数与4的相反数的商是( )
A. 5 B.5 C. D.
分析:的倒数是,4的相反数是,.
答案:C
总结:有理数除法的应用要先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计算.
例4:化简下列分数:
(1) ; (2).
分析:将分数转化为除法运算,化简即可.
答案:(1) =( 24)÷6= 4.
(2) =( 56)÷( 24)=( 56)×()=.
总结:分数可以理解为分子除以分母.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例题,进一步巩固有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例1是对有理数除法运算法则的理解和应用,例2重点练习有理数除法和乘法的转化,例3主要考查有理数除法的应用,例4考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层次递进,难度渐升,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有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
(四)课堂练习
1. 下列计算:①( 10)÷10=1;②( 10)÷( 1)= 10;③1÷( 10)= 10;
④( 10)÷( )=100.其中正确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解:A
2.计算:

解:原式.
原式.
3.若两个非零有理数的和为零,则它们的商是( )
A. B. C. D. 或
解:A
4.计算:

解:原式.
原式.
原式.
原式.
原式.
(五)总结归纳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你都学到了什么?第1章 有理数
1.5 有理数的乘除
第4课时 有理数的除法
1.熟练掌握有理数乘、除法的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准确的进行有理数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2.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并能利用运算律简化计算.
3.通过进行有理数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4.通过利用运算律简化计算,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重点: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
难点: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
(一)创设情境
回顾:1.有理数乘、除法的运算法则是什么?
2.小学学过的乘法运算律都有哪些?
预设答案:
1.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0相乘仍得0.
除法法则: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仍得0,0不能作除数.
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2.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
情境:某公司去年1-3月平均每月的利润是2.5万元,4-6月平均每月的利润为-1.5万元,你能列出求该公司去年6个月的平均利润的算式吗?
师生活动:给出生活情景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
[2.5×3+( 1.5)×2]÷6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前面学过的基础知识和情境引入,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列出算式,发现包含不止一种运算,引发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思考.
思考:我们发现,列出的式子含有加、减、乘、除运算,想一想,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任务一:乘、除混合运算
探究:下面的式子应该怎样计算.
师生活动:观察式子,结合学过的乘、除法运算法则,小组交流应该怎样运算.
探究: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通过观察、计算等思维活动,归纳总结出含乘、除法运算的计算方法.
总结:乘、除混合运算
有理数乘、除的混合运算,可统一化为乘法运算.
任务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思考 :小学学过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拓展到有理数之后,还成立吗?
探究:观察上面的式子,小组合作进行运算,尝试总结出运算顺序.
师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充分讨论;每小组挑选一名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结果;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待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可选代表总结,教师补充.
探究: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通过观察、对比等思维活动,与学过的知识相结合,得到有理数加减乘除运算的运算顺序.
总结: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含加、减、乘、除的算式,如没有括号,应先做乘除运算,后做加减运算;如有括号,应先做括号里的运算.
任务三:乘法运算律
探究:计算先列式子,比较运算结果,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预设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对比两边算式的计算结果,发现小学学习过的乘法运算律引入负数之后仍然适用,进而得出有理数混合运算简便运算的方法.
总结:乘法运算律
小学学习的乘法运算律,引入负数后也同样适用,即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b+ac.
(三)应用举例
例1:计算:
(1)( )÷( 5)×( 2); (2)( 6)÷( 4)÷( ).
分析:含有乘、除法,可统一化为乘法运算.
答案:(1)( )÷( 5)×( 2)
=( )×( )×( 2)
= 1.
(2)( 6)÷( 4)÷( )
=( 6)×( )×( )
= .
总结:含有乘、除法的运算,可统一化为乘法运算.
例2:计算:(1) + ÷( ) ×( );
(2) 5+(1 0.2×)÷( 2).
分析:根据运算顺序计算即可.
答案:(1) + ÷( ) ×( )
= +×( ) ×( )
= +
=1.
(2) 5+(1 0.2×)÷( 2)
= 5+(1 )÷( 2)、
= 5+×( )
=
总结:不含括号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要先做乘除,再做加减,含括号的要先做括号里的.
例3:计算:
(1)(+ )×( 12);
(2)( 0.1)×( 100)×0.01×( 10).
分析:.
答案:(1)(+ )×( 12)
=×( 12)+×( 12) ×( 12)
= 3 2+6
=1.
(2)( 0.1)×( 100)×0.01×( 10)
= (0.1×100×0.01×10)
= [(0.1×10)×(0.01×100)
= 1.
总结:观察式子特点,可以利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例4:计算:( )×( 8+ )
分析:观察式子特点,利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运算.
答案:( )×( 8+ )
=( )×( 8)+( )×+( )×( )
=6 +1
=6.
总结:观察式子特点,可以利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4个例题,练习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熟悉乘法运算律的应用,使学生能使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课堂练习
1. 计算:


答案: . .
2.计算:


答案: . .
3.计算:


答案: . .
4.计算:



答案: .
5.计算:


答案: . .
(五)总结归纳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你都学到了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