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2课时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2课时打包)

资源简介

第一章 有理数
1.5有理数的加法
第1课时
本节课是冀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节第1课时的内容.学生在小学阶段中已经学习了四则运算,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在此基础上,这节课是数扩充后学习的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探究与理解,有理数的运算是运算的基础,而有理数的加法是学习有理数运算的第一步,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减法、乘法的基础,其中蕴含的内容和思想方法在后续学习中有示范作用,为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运算以及代数式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经历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体会分类讨论与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2.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能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乐趣.
重点:经历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体会分类讨论与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难点: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能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情境导入
问题:1.口算:(强化自然数的加法法则)
(1)10+6= ;(2)12+4= ;(3) 5+7= ; (4)6+9= ;(5) 0.9+2.7= ; (6)0.5+3= ;(7)3.92+1.78= ;(8) = ;(9) ;(10) .
2.某水库昨天的水位下降了15 cm,今天的水位又上升了8 cm.如果将水位上升记为正,水位下降记为负,用算式表示出这两天水位的变化结果.
答案 1.(1)16;(2)16;(3)12;(4)15;(5)3.6;(6)3.5;(7)5.7;(8)1;(9);(10)2. (-15)+8
师生活动 学生口算完成计算,体会加法运算的算理,教师通过让学生解决第二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5)+8,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从实际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通过对正、负数的理解进行列式,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教师导语:引入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为有理数,那么,如何在有理数范围内如何进行加法运算呢?引入新知探究.
一起探究:
问题:某体育场在百米跑道的旁边安装了高速轨道摄像机,用以记录运动员的比赛过程.在其中一段直轨上测试摄像机时, 工作人员使其每回连续运动两次.规定初始位置为0,向前运动为正,向后运动为负.
思考:(一)同向情况
1.先向前运动5m,再向前运动3m,
(1)两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请在数轴上表示.
(2)由运动的方式和结果可以得到怎样的算式呢?
2.先向后运动5m,再向后运动3m.
(1)两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请在数轴上表示.
(2)由运动的方式和结果可以得到怎样的算式呢?
答案:1. (1)先向前运动5m,再向前运动3m,两次运动的结果为向前运动了8m.
将运动方式表示在数轴上如图所示:
(2)由运动方式和运动结果,可以得到算式为 (+5)+(+3)=+8.
2.(1)向后运动5m,再向后运动3m,两次运动的结果为向后运动8m.
将运动方式表示在数轴上如图所示:
(2)由运动方式和运动结果,可以得到算式为(-5)+(-3)= -8.
(+5)+(+3)=+8,(-5)+(-3)=-8.
问题:观察上面2个算式,想一想,同号两数相加,怎样确定和的符号与和的绝对值呢?
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相同.
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相同.
总结:同号两数相加,和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问题:计算:
(1)(+6)+(+9) ;(2)(-5)+(-7); (3)(-0.9)+(-2.7) .
答案:(1) +15;(2) -12;(3) -3.6.
师生活动:教师投影展示同向运动两次的问题,与学生共同感受,上面的问题都涉及意义相反的两个量,用数表示像这样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引出有理数加法算式,体会如何运算.理解同号两数有理数加法法则.
设计意图:让学生针对体育场高速摄像机的两次运动状态进行分类研究,理解同号两个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
问题:
(二)异向运动
按下列要求填表:
(1)在表格中填写运动结果.
(2)在数轴上分别画出相应过程的示意图.
(3)列出相应的算式.
答案:
因此由以上得到算式:(+5)+(-2)=+3 ;(-5)+(+2)=-3;(-5)+(+5)=0.
问题:观察上面3个算式,想一想,异号两数相加,怎样确定和的符号与和
的绝对值呢?
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
和的绝对值等于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零.
结论: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不相等时,和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即: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零.
问题:计算:
(1)(-10)+(+6); (2)(+12)+(-4); (3) 3.8+(-3.8); (4)(-0.5)+0.5 .
答案:(1) -4;(2) +8;(3) 0;(4) 0.
师生活动:通过分类探究,学生理解分类的思想,体会异号两数相加的现实情境,上面的问题都涉及意义相反的两个量,用数表示像这样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引出异号加法算式,体会如何运算,理解异号两数有理数加法法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类的思想,类比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概括异号两数相加运算算理.
问题:计算:5+ 0 = 5 ,0+3 = 3
那么:(-5)+ 0 = -5, 0 +(-3)= -3
思考:由上述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结论: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师生活动:通过回忆一个正数加0都得这个数引出任意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和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相等时,和为0; 绝对值不相等时,和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师生活动:学生记忆2分钟.体会计算中的算理.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记忆与理解.
应用举例
例1:计算:
(1)(-8)+(-5); (2)(+2.5)+(-2.5); (3)(-5)+0; (4) .
答案: (1) -13;(2)0;(3) -5;(4).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体会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应用,组内交流,教师巡察,学生展演,师生点评,体会算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师适当给与补充,关注弱势群体,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多媒体展示解题过程.教师多媒体展示解题过程.
例2 2020年11月10日,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为10909m.如图,海平面的高度为0m,潜水器坐底成功后顺利返航.当从坐底位置上升3000m时,求潜水器相对于海平面的位置.
解:潜水器下潜10909 m ,记作-10909 m;上升3000m ,记作+3000m .根据题意,得
(-10909)+(+3000)
=-(10909-3000)
=-7909( m ).
答:当从坐底位置上升3000m时,潜水器位于海平面下7909m处.
师生活动:教师引领学生分析题意,以问题串的形式,逐步引导,利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多媒体展示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
1.计算:
(1)67+(-73); (2)(-84)+(-59); (3)(-9.18)+6.18;(4)4.23+(-6.77).
2.计算:
(1) (2) ; (3) .
3.填空:
 (1)_____+11=27; (2)7+___=4; (3)(-9)+_____=9; (4)12+___=0;
 (5)(-8)+_____=-15; (6)_____+(-13)=-6.
4.如图,海平面的高度为0m,一艘潜艇从海平面先下潜40m,再上升15m,求现在这艘潜艇相对于海平面的位置.(上升为正,下潜为负)
答案:
答案:1. (1) -6;(2) -143; (3) -3;(4) -2.54.
2. (1) ;(2) ; (3) .
3. (1)16; (2) -3; (3)18; (4) -12;(5) -7;(6) 7.
4.解:解:潜水艇下潜40m,记作 40m;上升15m,记作+15m.根据题意,得
( 40)+(+15)
= (40 15)= 25(m).
答:现在这艘潜艇位于海平面下25米处.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学生展演,师生点评,教师多媒体展示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习题逐渐增加梯度,强化解题技巧,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讲解与点评的能力
课堂检测:
计算:限时测试五分钟
1.(1)(-56)+37; (2)33+48; (3)(-4.23)+(-6.77 ) ; (4) ;
答案:(1) -19;(2) 81;(3) -11;(4) 0.
2.一只小虫从某点O出发在一条直线上爬行,规定向右爬行为正,向左爬行为负.小虫共爬行
5次,小虫爬行的路程依次记为(单位:厘米): 5, 3,+10, 4,+8.
(1)小虫最后的位置在哪里?
(2)若小虫的爬行速度保持不变,共用了6分钟,则小虫的爬行速度是多少?
答案;解:(1)(-5)+(-3)+(+10)+(-4)+(+8)
=-8+(+10)+(-4)+(+8)
=+2+(-4)+(+8)
=-2+(+8)
=6(厘米).
答:小虫最后在离出发点右侧6厘米处.
(2)|-5|+|-3|+|+10|+|-4|+|+8|
=5+3+10+4+8
=30(厘米),
30÷6=5(厘米/分).
答:小虫的爬行速度为5厘米/分.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多媒体展示解题过程.反馈答题情况,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课堂总结:
1.确定加法运算的结果要从哪两个方面开始考虑?
2.有理数的数加法法则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归纳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第一章 有理数
1.5有理数的加法
第2课时
有理数加法第2课时加法运算律在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与作用.从知识体系构建来看,它是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深化拓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连接了第一课时的内容,又为后续有理数混合运算等知识奠定基础.同时,与小学数学知识相衔接,将运算律应用范围拓展至有理数领域,增强知识连贯性.在能力培养方面,有助于提升运算能力,学生利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还能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观察、猜想、验证等能力.此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应用于收入支出、温度变化等实际场景.在数学思想方法上,渗透转化思想,如将减法转化为加法再简便计算.也培养了类比思想,与小学运算律类比,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1.通过计算体会有理数的加法仍满足加法的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体会知识的延续性,适用性,获得数学知识的奥妙.
2.理解在进行多个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会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能熟练应用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计算能力
3.通过思考、观察、比较等体验数学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运用加法运算律对多个有理数的加法进行简便运算.
难点:利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化计算的技巧的培养.
情境导入
我们已经会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请结合已有经验对下面的算式进行简便计算.24+35+46-35
思考:怎样运算简便?计算中运用哪些运算律?
答案:24+35+46-35
=(24+46)+(35-35)
= 70+0
= 70
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追问:加法的运算律在有理数的运算中还能使用吗?
能使用
师生活动:通过学生对熟悉的算式进行简便计算,让学生亲身体经历计算,体验计算的乐趣,获得自豪感,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探究有理数的简便计算设下伏笔,引发学生的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一起探究
1.计算:
(1)5+(-13)= , (-13)+5= .
(2)(-4)+(-8) = , (-8)+(-4)= .
思考 (1)在上面的两组算式中,每组中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都相等.观察两个加数的特征,你有怎样的思考?
(2)请举出一组具有上述特征的算式并计算一下,看看结果还相等吗?
(3)你能用字母将上述关系表示出来吗?
答案:(1)-8; -8;(2) -12; -12.
思考:(1)交换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没有发生变化.
(2) (-3)+(-2)=-5 , (-2)+(-3)=-5.结果仍然相等.
(3) a+b=b+a.
结论:事实上,有理数的加法仍满足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 + b = b + a .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计算,组内对答案,让学生描述算理.教师投影展示问题,引领学生发现加法的交换律仍然适用有理数加法.
2.计算:
(1)[3+(-8)]+(-4)= , 3+[(-8)+(-4)]= .
(2) [(-6)+(-12)]+15= , (-6)+[(-12)+15]= .
上面两组算式的计算结果也分别 .
答案:(1)-9;-9;(2) -3;-3. 相等
追问:通过对上面两组算式的计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 事实上,有理数的加法仍满足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
( a + b )+ c = a +( b + c ).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计算,组内对答案,教师引领学生发现加法的结合律仍然适用有理数加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升对加法法则的理解,体会运算的算理,培养类比归纳的能力.
应用举例:
例1 计算:
(1)(-2.4)+(-3.7)+(-4.6)+3.7 (2)+(- )+(- )+(- ).
答案:(1)-7 ;(2).
师生活动:教师引领学生观察分析应怎样计算?如何计算更加简便?学生交流.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以使运算简便,学生总结把具备怎样特点的数放到一起更加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归纳能力.体会如何计算简便.
结论
常见的可以利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技巧
例2 某股民以每股38.5元的价格持有某只股票.下表为一周内该股票的涨跌情况:
时间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每股涨跌/元 -1.8 +0.6 +1.5 -0.2 +0.4
在星期五收盘时,该股票每股的价格是多少元?
分析:要求星期一收盘时该股票每股的价格如何列式呢?38.5+(-1.8)
要求星期二收盘时该股票每股的价格如何列式呢?38.5+(-1.8)+(+0.6)
要求星期五收盘时该股票每股的价格如何列式呢?38.5+(-1.8)+(+0.6)+(+1.5)+(-0.2)+(+0.4)
答案: 解:根据题意,得
38.5+(-1.8)+(+0.6)+(+1.5)+(-0.2)+(+0.4)
=38.5+(+1.5)+(-1.8)+(-0.2)+(+0.6)+(+0.4)
=[38.5+(+1.5)]+[(-1.8)+(-0.2)]+[(+0.6)+(+0.4)]
=40+(-2)+(+1)
=38+(+1)
=39(元).
答:在星期五收盘时,该股票每股的价格是39元.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与同学交流展示,体会算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师适当给与补充,关注弱势群体,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多媒体展示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归纳能力.体会如何计算简便.
课堂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1) (-8) +19+(-32)+51; (2) .
答案:(1)30;(2)
2.某餐馆一周每天的盈亏情况(盈余为正,亏损为负)如下:-125元,596元,455元,-82元,-56元,85元,672元.这一周总的盈亏数额是多少元?
分析:如何确定一周的盈亏数额呢?如何列式呢?
总结一周的盈亏数额,就是求一周内七天盈亏数额的总和,即:把一周中每一天盈亏的数额相加,可列式为(-125)+596+455+(-82)+(-56)+85+672.
答案 解:根据题意,得
(-125)+596+455+(-82)+(-56)+85+672
=[(-125)+455]+ [(-56)+596]+[(-82)+672]+85
=330+540+590+85
=1545(元) .
答:这一周餐馆盈利1545元.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教师引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完成计算过程.教师多媒体展示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从实际情境中提炼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检测:
1.计算:
(1)(-6)+9+(-4)+6; (2)(-0.8)+1.4+(-0.9)+(-2.3)+0.7.
答案:(1)(-6)+ 9 +(-4) +6
= [(-6)+6]+[(-4)+9]
=0+5
=5;
(2)(-0.8)+1.4+(-0.9)+(-2.3)+0.7
=[(-0.8)+(-0.9) + (-2.3)] + (1.4+0.7)
=(-4)+2.1
=-1.9.
2.某水库在星期一的水位是110.3m,星期二下降了0.2m,星期三上升了0.7m,星期四下降了0.8m.
(1) 如果规定水位上升为正,下降为负,请你将每天水位变化情况用正数或负数表示出来.
(2)星期四的水位是多少米?
解:(1)从星期二到星期四每天水位的变化量分别是-0.2m, +0.7m, -0.8m.
(2) 根据题意,得
110.3+(-0.2)+(+0.7)+(-0.8)
=[110.3+(+0.7)]+[(-0.2)+(-0.8)]
=111+(-1)
=110(m).
答:星期四的水位是110m.
师生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多媒体展示解题过程.反馈答题情况,教师评价,小组内讲解,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课堂小结:
1.本节课有哪些收获呢?
2.怎么利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呢?
师生活动: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理解有理数加法仍适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化计算,通过练习解决问题,归纳利用运算律怎样组合有理数,进行简化计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