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课题 第4节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授课类型 新授课授课人教学内容 课本P46-47教学目标 1.会用因式分解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解决某些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能根据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灵活地选择方程的解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因式分解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求解某些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能根据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3倍有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这个数是几?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教师活动:假设设个数是x,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学生回答:x2=3x。 教师活动:针对这个方程,同学们有哪些解方程的方法? 预设:同学A:将原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得x2-3x=0。 这里a=1,b=-3,c=0。 ∵b2-4ac=(-3)2-4×1×0=9>0, ∴x==。 ∴x1=0,x2=3。 所以这个数是0或3。 同学B:移项,得x2-3x=0。 配方,得x2-3x+=, 即=。 两边开平方,得x-=±, x-=或x-=-。 所以x1=0,x2=3。 所以这个数是0或3。 教师活动: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板书课题: 第4节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学生再次经历了用公式法和配方法解方程的全过程,由于是旧知识,学生容易做出正确答案,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进行这节课内容的学习。2.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探究】 师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境导入的问题给出几个学生的求解过程(公式法求解,配方法求解,有的学生可能已经直接用了因式分解的方法求解,如果没用,教师可直接给出),和学生们一起比较和评析这几种方法。 预设:(同学A、B的解题过程见上面) 同学C:方程x2=3x两边同时约去x,得x=3。 所以这个数是3。 同学D:由方程x2=3x,得x2-3x=0, 即x(x-3)=0。 于是x=0,或x-3=0。 因此x1=0,x2=3。 所以这个数是0或3。 教师活动:他们做得对吗?如果不对,为什么? 学生回答:同学A、B、D做得对。同学C做得不对,因为约去x的时候必须保证x≠0,他的做法漏掉了跟为0的情况。 教师活动:比较一下,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学生回答:因式分解比较简便。 教师活动:配方法和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对于某些特殊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因式分解比较简便。所以同学们在以后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时,要根据方程的具体特征,灵活选取适当的解法。 【归纳总结】 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我们就可以用同学D的方法求解。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法的根据是:如果a·b=0,那么a=0或b=0。这也是其基本思想。 为什么用“或”而不用“且”? “或”是“二者中至少有一个成立”的意思,包括两种情况:二者同时成立;二者不能同时成立。如ab=0时,a=0和b=0可同时成立,但x(x-3)=0中,x=0和x-3=0就不能同时成立。“且”是“二者同时成立”的意思。 因式分解法是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体现了一种“降次”的思想。 【教材例题】 例 解下列方程: (1)5x2=4x;(2)x(x-2)=x-2。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组织学生演练,巡视,等待大部分学生练习做完之后,再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交流。 学生活动:课堂演练,相互讨论,解决演练题的问题。 解:(1)原方程可变形为5x2-4x=0, x(5x-4)=0。 x=0,或5x-4=0。 ∴x1=0,x2=。 (2)原方程可变形为x(x-2)-(x-2)=0, (x-2)(x-1)=0。 x-2=0,或x-1=0。 ∴x1=2,x2=1。 【归纳总结】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①方程右边化为0; ②将方程左边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 ③至少有一个因式为零,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拓展提升】 想一想: 你能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x2-4=0,(x+1)2-25=0吗? 师生活动:对于第1个方程,教师可引导学生仿照例题自行求解。对于第2个方程,教师可让学生独立求解,然后小组交流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预设: 解:方程x2-4=0可变形为(x–2)(x+2)=0。 x–2=0或x+2=0。 ∴x1=2,x2=–2。 方程(x+1)2-25=0可变形为(x+1+5)(x+1-5)=0, (x+6)(x–4)=0。 x–4=0或x+6=0。 ∴x1=4,x2=–6。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协作交流,力求使学生根据方程的具体特征,灵活选取适当的解法。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尽可能自己探索新知,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情况。 对知识进行巩练习,使学生对知队加深理解,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归纳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巩固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学以致用,应用新知 考点1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例1 方程(x-2)2=2x(x-2)的解是( ) A. x1=2,x2=1 B. x1=2,x2=-2 C. x1=2,x2=0 D. x1=2,x2=-1 答案:B 变式训练 方程x2-8x+7=0的解是_______。 答案:x1=1,x2=7 考点2 用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例2 解下列方程: (1)x2-6x+2=0; (2)x2+4x-5=0; (3)x(x-4)=2-8x; (4)2x2+3x-4=0。 解:(1)移项,得x2-6x=-2。 配方,得x2-6x+9=-2+9, 即(x-3)2=7。 两边开平方,得x-3=±, 即x-3=,或x-3=-。 ∴x1=3+,x2=3-。 (2)因式分解,得(x+5)(x-1)=0。 x+5=0,或x-1=0。 ∴x1=-5,x2=1。 (3)整理,得x2+4x=2。 配方,得x2+4x+4=2+4, 即(x+2)2=6。 两边开平方,得x+2=±, 即x+2=,x+2=-。 ∴x1=-2+,x2=-2-。 (4)将原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得2x2+3x-4=0。 这里a=2,b=3,c=-4。 ∵b2-4ac=32-4×2×(-4)=41>0, ∴x==, 即x1=,x2=。 通过例题讲解,巩固学生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方面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差缺补漏。 通过例题讲解,培养学生能用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4.随堂训练,巩固新知 1. 我们解一元二次方程3x2-6x=0时,可以运用因式分解法,将此方程化为3x(x-2)=0,从而得到一元一次方程3x=0或x-2=0,进而得到原方程的解为x1=0,x2=2。这种解法体现的数学思想是( ) A. 转化思想 B. 函数思想 C. 数形结合思想 D. 公里化思想 答案:A 2. 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下列过程正确的是( ) A. (2x-3)(3x-4)=0化为2x-3=0或3x-4=0 B. (x+3)(x-1)=1化为x+3=1或x-1=1 C. (x-2)(x-3)=2×3化为x-2=2或x-3=3 D. x(x+2)=0化为x+2=0 答案:A 3. 方程(x-2)(x+1)=x-2 的解是( ) A. x=0 B. x=2 C. x=2或x=-1 D. x=2或x=0 答案:D 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的长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x2-6x+8=0的两根,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 A. 2 B. 4 C. 8 D. 2或4 答案:A 5. 若菱形ABCD的一条对角线长为8,边CD的长是方程x2-10x+24=0的一个根,则该菱形ABCD的周长为( ) A. 16 B. 24 C.16或24 D. 48 答案:B 为学生提供自我检测的机会,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授课,查缺补漏。5.课堂小结,自我完善 师生互相交流总结 1.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关键是什么? 2.在应用因式分解法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因式分解法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 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6.布置作业 课本P47-48习题2.7中的T1、T2、T3。 课后练习巩固,让所学知识得以运用,提高计算能力和做题效率。板书设计 第4节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一、因式分解法的概念 二、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提纲掣领,重点突出。教后反思 本节课探究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种特殊、简便的方法——因式分解法,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探究,掌握其基本方法和步骤,合理、恰当、熟练地运用因式分解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降次转化思想的渗透。 反思,更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