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认识方程 教学设计(表格式)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认识方程 教学设计(表格式)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1 认识方程
课题 认识方程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内容 课本P136-137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理解方程解的概念。 3.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用它求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 2.从具体问题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难点: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提到方程,我们不得不说到一位数学名人,老师给出关于他的几个线索,大家猜猜他是谁? 线索1:他是代数学的创始人之一,被称为“代数学之父”; 线索2:他是第一个引入未知数,并对未知数加以运算的数学家; 线索3:他通过建立方程来解决一些复杂问题; 线索4:他的出生日期未知,但他墓碑上的墓志铭成为了很经典的一道数学题目。 他就是伟大的数学家——丢番图,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这道经典的数学题。 坟中安葬着丢番图,多么令人惊讶,它忠实地记录了其所经历的人生旅程。上帝赐予他的童年占六分之一,又过十二分之一他两颊长出了胡须,再过七分之一,点燃了新婚的蜡烛。五年之后喜得贵子,可怜迟到的宁馨儿,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入黄泉。悲伤只有用数学研究去弥补,又过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学生活动:学生对丢番图的故事很感兴趣,有学生会提出问题:他的年龄是多少呢?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求解丢番图的年龄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方程。(教师板书课题: 认识方程) 通过给学生4条线索猜数学名人的互动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引出丢番图墓志铭上的经典数学故事,从而激发学生探索丢番图年龄的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2.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探究】 在班级秋游活动中,全体学生和老师共购买了45张门票,学生票每张10元,成人票每张15元,总票款为475元。你知道学生和老师的人数分别是多少吗?购买学生票和成人票的票款分别是多少? 这个问题涉及哪些量?它们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如果设学生人数为x,那么总票款可以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为 。 你能得到怎样的表示量相等的式子? 师生活动:教师用课件展示课本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学生共同分析,分析时以问题串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体会到列方程的关键及一般步骤。 做一做 1.某长方形操场的面积是5 850 m2,长比宽多25 m。 (1)这个情境涉及哪些量?它们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2)如果设这个操场的宽为x m,那么操场的面积可以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为 。 (3)你能得到怎样的表示量相等的式子? 2.甲、乙两地相距22 km,张叔叔从甲地出发到乙地,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走1 km,因此提前12 min到达乙地。 (1)这个情境涉及哪些量?它们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2)如果设张叔叔原计划每小时走x km,那么他比原计划提前的时间可以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为 。 (3)你能得到怎样的表示量相等的式子?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分析题目,学生尝试自行解答,让学生熟练列方程的关键及一般步骤。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列出3个方程,总结方程的定义与特点。 10x+15(45-x)=475,x(x+25)=5 850,-=。 教师提问:方程10x+15(45-x)=475,2x+3=7x+4有什么共同特征?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所列方程的特点:未知数的次数、位置不同,教学中,要逐步引发学生对方程特点的研究,由此让学生自己说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议一议 你能求出满足方程10x+15(45-x)=475的未知数x的值吗?你是怎样得到的?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交流讨论,让学生尝试自己总结出方程的解的定义。 【归纳总结】 1.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表示量相等的等式称为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方程中的代数式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一次方程。 注:(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2)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次; (3)等号的两边都是整式。 3.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称为解方程。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体验教学再创造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科学精神。 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方程的定义,不仅能加深对方程定义的理解和掌握,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至此也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
3.学以致用,应用新知 考点1 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例1 下列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 2x2-1=0 B. y=x+1 C. =1 D. x-2=1 答案:D 变式训练1 已知方程(a+3)x| a | -2+5=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a的值是 . 答案:3 考点2 列一元一次方程 例2 已知九年级某班30名学生种树72棵,男生每人种3棵树,女生每人种2棵树,设男生有x人,则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2x+3(72-x)=30 B.3x+2(72-x)=30 C.2x+3(30-x)=72 D.3x+2(30-x)=72 答案:D 变式训练2 根据下列条件能列出方程的是( ) A.a与5的和的3倍 B.甲数的3倍与乙数的2倍的和 C.a与b的差的15% D.一个数的5倍是18 答案:D 考点3 方程的解 例3 下列数中,是方程2x-3=-1解的为( ) A. x=2 B. x=-2 C. x=1 D. x=-1 答案:C 变式训练3 若关于x的方程x+2=ax的解是1,则a的值是( ) A. a=1 B. a=-1 C. a=0 D. a=3 答案:D
4.随堂训练,巩固新知 1.下列各式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有( ) ①x=;②3x-2;③y-=-1;④1-7y2=2y; ⑤3(x-1)-3=3x-6;⑥+3=2;⑦4(t-1)=2(3t+1).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B 2.《孙子算经》中有这样一道题,原文如下:今有百鹿入城,家取一鹿,不尽,又三家共一鹿,适尽。 问:城中家几何?大意为:今有100头鹿进城,每家取一头鹿,没有取完,剩下的鹿每3家共取一头,恰好取完。设城中有x户人家,可列方程为( ) A. x+3x=100 B. x+3(100-x)=100 C. x+==100 D. x+==100 答案:D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y=4是方程y+4=0的解  B.x=0.000 1是方程200x=2的解 C.t=3是方程|t|-3=0的解 D.x=1是方程=-2x+1的解 答案:C 4.若x=1是方程-2mx+n+1=0的解,则2 022-n+2m的值为 . 答案:2 023 5.一把铲,一株苗,一培土,手植一片绿,新栽一片林 . 为了让学生体验种植的乐趣,感受保护绿色环境的意义,某校开展了“绿色植树周”活动,已知甲班植树的棵数比乙班多20%,乙班植树的棵数比甲班的一半多10. 设乙班植树x棵. (1)根据题意列出含未知数x的方程; (2)检验乙班、甲班植树的棵数是不是分别为25和35 解:(1)根据甲班植树的棵数比乙班多20%,得甲班植树的棵数为(1+20%)x; 根据乙班植树的棵数比甲班的一半多 10,得甲班植树的棵数为 2(x-10), 可列方程为(1+20%)x=2(x-10). (2)把x=25分别代入方程的左边和右边, 得左边=(1+20%)×25=30,右边=2×(25-10)=30. 因为左边=右边, 所以x=25是方程(1+20%)x=2(x-10)的解, 此时2(x-10)=30. 所以乙班植树的棵数是25,甲班植树的棵数是30,而不是35. 为学生提供自我检测的机会,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授课,查缺补漏。
5.课堂小结,自我完善 1.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表示量相等的等式称为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方程中的代数式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一次方程。 注:(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2)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次; (3)等号的两边都是整式。 3.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称为解方程。 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6.布置作业 课本P138习题5.1中的T1、T2、T4。 课后练习巩固,让所学知识得以运用,提高计算能力和做题效率。
板书设计 认识方程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认识 方程列一元一次方程投影区方程的解学生活动区
提纲挈领,重点突出。
教后反思 此阶段的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对与自己的主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教师只有进行得当合理的诠释,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授课时要设法让学生体会运用方程建模的优越性,将能使众多实际问题“数学化”的重要数学模型成为学生学习后续知识的自觉选择。 让学生在简单的背景问题中,一点一滴地体会分析已知量、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对列方程的帮助,做到分解难点、降低难度、突破难点的目的。 学生的读书仍然停留在表面上的阅读,还需继续坚持和及时引导。 反思,更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