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探索年月日的秘密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95~98页内容简析本部分内容围绕年、月、日展开,介绍了年、月、日的天文意义,引导学生探究每月天数、每年天数规律,了解一天时长及计时法,还鼓励学生分享研究成果,旨在让学生系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说出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天数,熟练运用24时记时法,能恰当选择时间单位。2.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升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素养,增强时间观念。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时间知识的探究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交流与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记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天数,理解并运用24 时记时法。2.教学难点:发现并理解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能灵活运用年、月、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法与学法1.教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利用日历等直观教具展示知识,组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2.学法: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让学生在观察日历中发现规律,小组讨论中深化理解,归纳总结中构建知识体系。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教师活动:(1)出示:不同季节风景及对应节日(如春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的情景图。(2)提问:“同学们,这些图片里的场景和节日大家熟悉吗?谁能说一说这些节日分别在什么时候?”(3)引导:“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年、月、日来记录重要的日子,那你们知道年、月、日里藏着哪些秘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年、月、日的世界去探索探索。”(4)板书课题:探索年月日的秘密【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生熟悉的节日场景,引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让学生感知年、月、日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活动:(1)看一看:认真观察情景图,回忆相关节日。(2)说一说:踊跃发言,说出图片中节日的时间。【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表达,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后续学习做铺垫。】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活动 1:走进年月日任务 1: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什么教师活动:(1)引导:“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年、月、日,那关于它们,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小组内同学说一说。”(2)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交流,适时给予鼓励和引导,如 “你说得很有道理,能不能再补充一些?”(3)组织全班分享:“哪个小组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4)总结学生发言,板书关键内容,如一年有 12 个月等。【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和全班分享,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初步构建年、月、日知识框架。】学生活动:(1)想一想:独立思考自己已知的年、月、日知识。(2)说一说:在小组内交流想法,认真倾听同学发言。(3)分享:小组代表向全班分享讨论结果。【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和全班分享,加深对年、月、日的认识,锻炼合作与表达能力。】任务 2:你还想研究年、月、日的哪些秘密?说一说,并试着整理教师活动:(1)提问:“同学们,关于年、月、日,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你还对哪些方面好奇,想要深入研究呢?”(2)引导学生将问题整理,如 “有的同学想知道为什么有的月份天数不一样,有的同学想了解闰年是怎么回事,我们把这些问题都记录下来。”(3)表扬积极提问的学生,鼓励大家带着问题学习。【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将问题整理,鼓励大家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明确后续学习方向。】学生活动:(1)想一想:思考自己对年、月、日还想了解的问题。(2)说一说:在小组内或全班说出自己的疑问。(3)记一记:记录下大家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为深入探究年、月、日做准备。】任务 3:你想怎样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教师活动:(1)引导:“现在我们有了这么多问题,那大家打算怎么去研究和解决它们呢?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日历来找规律。”(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研究方法,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讨论,给予指导,如 “你们可以从不同年份的日历对比中找线索。”(3)分享总结:请小组代表分享研究方法,总结并板书可行方法,如观察法、查阅资料法 ( coco: / / sendMessage ext={"s$wiki_link":"https: / / m. / wikiid / 2055294420383743694"}&msg=%E8%B5%84%E6%96%99%E6%B3%95" \t "https: / / www. / thread / _blank )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学生活动:(1)想一想:思考研究问题的方法。(2)议一议:在小组内讨论研究方法,互相补充。(3)说一说:小组代表向全班分享讨论出的研究方法。【设计意图:通过思考、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学会合作探究。】活动 2:年月日知多少任务 1:观察附页 3,完成下表教师活动:(1)发放附页 3 的日历资料,提出要求:“同学们,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不同年份的日历,把每个月的天数记录到表格里。”(2)巡视学生填写情况,提醒学生认真仔细,如 “注意不要把天数记错哦。”(3)选取几位学生的表格进行展示,让其他学生检查是否正确。(4)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学生记录的表格,初步感知月份天数差异。【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数据收集能力,为后续探究规律做准备。】学生活动:(1)看一看:认真观察不同年份日历。(2)记一记:将每个月的天数准确记录到表格中。(3)查一查:检查自己和其他同学记录的表格是否正确。【设计意图: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加深对月份天数的认识,培养严谨态度。】任务 2:一个月有多少天?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你找到了哪些规律?教师活动:(1)提问:“现在大家都记录好了,那谁能说一说一个月有多少天?每个月的天数是不是都一样呢?”(2)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组讨论规律,巡视并参与讨论,适时引导,如 “大家看看哪些月份天数比较多,哪些比较少。”(3)组织小组汇报:总结学生发言,板书规律:1、3、5、7、8、10、12 月有 31 天,4、6、9、11 月有 30 天,2 月天数特殊。(4)介绍大月、小月概念:“像有 31 天的月份我们叫大月,30 天的月份叫小月。”【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讨论和总结,让学生自主发现月份天数规律,理解大月、小月概念,培养归纳能力。】学生活动:(1)说一说:根据记录的表格,说出一个月的天数情况。(2)议一议:小组内讨论月份天数规律。(3)听一听:认真倾听小组汇报和教师总结。(4)记一记:记住大月、小月的月份和天数规律。【设计意图:在交流和学习中,深入理解月份天数规律,构建知识体系。】任务 3:一年有多少天?每年的天数一样吗?你找到了哪些规律?教师活动:(1)提问:“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那大家能算一算一年有多少天吗?不同年份的天数是不是一样呢?”(2)让学生自主计算一年天数,可提示:“可以把每个月的天数相加,也可以用简便方法算。”(3)选取不同算法的学生进行展示,如 “有的同学是一个月一个月相加,有的同学用大月天数乘大月个数加上小月天数乘小月个数再加上 2 月天数,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简便?”(4)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年份计算结果,发现平年 365 天、闰年 366 天的规律,介绍平年、闰年概念。【设计意图:通过计算和对比,让学生理解一年天数及平年、闰年区别,培养计算和分析的能力。】学生活动:(1)算一算:自主计算一年天数。(2)说一说: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和结果。(3)比一比:对比不同年份计算结果,发现规律。(4)记一记:记住平年、闰年天数及概念。【设计意图:在计算和交流中,掌握一年天数规律,加深对平年、闰年的认识。】任务 4:要记住这些规律,有什么好办法吗?教师活动:(1)提问:“这么多规律,我们怎么才能记住呢?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2)引导:学生分享记忆方法,如 “有的同学说可以编口诀,有的同学说用拳头记忆法,我们一起来看看。”(3)介绍拳头记忆法:亲自示范用拳头凸起和凹陷对应月份天数,让学生跟着做。(4)引导:学生一起编口诀,如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日,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寻找记忆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年、月、日规律,提高学习趣味性和记忆效果。】学生活动:(1)想一想:思考记忆年、月、日规律的方法。(2)说一说:分享自己想到的记忆方法。(3)学一学:学习拳头记忆法,跟着教师做。(4)编一编:和教师、同学一起编口诀并记忆。【设计意图:在思考、交流和学习中,掌握记忆年、月、日规律的有效方法。】活动 3:一天有多长任务 1:一天有多长,你的一天都做哪些事?怎么知道做一件事需要多长时间?教师活动:(1)提问:“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年、月、日的知识,那一天有多长呢?大家说一说自己一天都做些什么?”(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做一件事的时长,如 “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来知道做一件事用了多久呢?”(3)展示:不同计时工具图片,如时钟、秒表等,介绍其用途和使用方法。(4)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自己一天的活动及做事时长的确定方法,巡视并参与交流。【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和展示,让学生感知一天时长,了解计时工具,培养时间观念。】学生活动:(1)说一说:分享自己一天的活动。(2)想一想:思考确定做事时长的方法。(3)看一看:观察计时工具图片,了解其用途。(4)议一议:在小组内交流做事时长的确定方法。【设计意图:在交流和学习中,增强对一天时长的认识,了解计时工具。】任务 2:你知道 12 时记时法和 24 时记时法吗?结合查到的资料说一说。教师活动:(1)提问:“在记录时间的时候,我们会用到不同的记时法,大家知道 12 时记时法和 24 时记时法吗?”(2)让学生分享自己查到的关于两种记时法的资料,适时补充和纠正,如 “这位同学说得不错,24 时记时法是从 0 时到 24 时的计时方式,那 12 时记时法呢?”(3)举例对比:通过举例对比两种记时法,如 “上午 9 时是 12 时记时法,用 24 时记时法就是 9 时;晚上 9 时用 24 时记时法就是 21 时,大家能明白吗?”(4)组织讨论:学生小组讨论两种记时法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享、教师讲解和对比,让学生理解 12 时记时法和 24 时记时法,培养知识迁移和分析能力。】学生活动:(1)说一说:分享自己了解到的 12 时记时法和 24 时记时法知识。(2)听一听:认真倾听教师讲解和同学补充。(3)比一比:对比两种记时法,理解其差异。(4)议一议:小组内讨论两种记时法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设计意图:在交流和思考中,深入理解两种记时法,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任务 3:怎么安排一天的时间?尝试记录并交流。教师活动:(1)引导:“一天的时间很宝贵,我们要合理安排,大家可以试着把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记录下来,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2)巡视:学生记录情况,给予指导,如 “你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用 24 时记时法来记录。”(3)组织交流:选取几位学生的时间安排记录进行展示,组织全班交流,如 “大家看看这位同学的时间安排,有什么优点和可以改进的地方?”(4)总结:合理安排时间的要点,如劳逸结合、主次分明等。【设计意图:通过记录和交流,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培养良好时间管理习惯。】学生活动:(1)记一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一天的时间安排。(2)议一议: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时间安排,互相学习。(3)看一看:观察其他同学的时间安排记录。(4)听一听:认真倾听教师总结和同学建议。【设计意图:在实践和交流中,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养成良好习惯。】活动 4:畅谈年月日任务 1:分享小组研究成果,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年、月、日的故事教师活动:(1)组织:“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们来一场分享会,大家用有趣的方式来讲讲年、月、日的故事,哪个小组先来?”(2)倾听小组分享: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 “这个小组的故事很有趣,大家听得很认真,还有哪个小组有不一样的分享?”(3)引导:其他小组评价分享小组的表现,如 “大家觉得这个小组分享得怎么样?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设计意图:通过分享和评价,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表达和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生活动:(1)讲一讲:小组代表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分享研究成果。(2)听一听:认真倾听其他小组分享。(3)评一评:对分享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设计意图:在分享和交流中,深化对年、月、日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素养。】任务2:你喜欢哪些小组的分享?对你们小组改进成果有什么帮助?教师活动:(1)提问:“听了这么多小组的分享,大家说说喜欢哪些小组的表现?这些分享对我们自己小组改进成果有什么启发呢?”(2)引导:学生从内容、形式等方面分析其他小组优点,如“有的小组用了动画演示,很直观,我们小组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一下?”(3)组织小组内讨论:如何改进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讨论,给予建议。【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借鉴能力和反思改进意识,提升小组研究成果质量。】学生活动:(1)想一想:思考自己喜欢的小组分享及原因。(2)说一说:在小组内或全班交流自己的看法及得到的启发。(3)议一议:小组内讨论如何借鉴其他小组优点改进本小组成果。【设计意图:在思考、交流和讨论中,提高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水平。】任务3:年、月、日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把它们的关系体现在成果里?关于年、月、日,你有哪些收获?还想探索什么问题?教师活动:(1)引导:“同学们,我们研究了这么久年、月、日,那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怎么在成果里体现出来呢?大家再回顾一下,说说自己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想继续探索?”(2)组织小组讨论:巡视并参与讨论,适时引导,如“我们可以从天数、顺序等方面思考它们的关系,成果展示可以用图表等形式。”(3)总结: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学生发言,完善年、月、日关系的表述,如“一年有12个月,不同月份天数不同,平年和闰年天数不同等。”(4)表扬:学生的收获,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未知问题,如“大家都有很多收获,提的问题也很有价值,课后可以继续研究。”学生活动:(1)想一想:回顾所学知识,思考年、月、日关系及自己的收获和疑问。(2)议一议:小组内讨论年、月、日关系及成果呈现方式,交流收获和疑问。(3)说一说:小组代表向全班分享。【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讨论和总结,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对年、月、日关系的理解,培养反思和拓展能力。】三、课末小结,融会贯通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了解到地球绕太阳 ( coco: / / sendMessage ext={"s$wiki_link":"https: / / m. / wikiid / 7198218456926404647"}&msg=%E5%A4%AA%E9%98%B3" \t "https: / / www. / thread / _blank )转 1 圈是 1 年,月球绕地球转 1 圈是 1 个月,地球自转 1 圈是 1 日 。还探究了一年有 12 个月,其中大月(1、3、5、7、8、10、12 月 )有 31 天,小月(4、6、9、11 月 )有 30 天,平年 2 月 28 天,闰年 2 月 29 天,平年全年 365 天,闰年全年 366 天。也认识了 12 时记时法和 24 时记时法,以及如何合理安排一天的时间。在学习方法上,我们通过观察日历、小组讨论、计算总结等方式发现规律。需要注意的是,判断闰年的方法要记准确,平年和闰年天数别混淆。后面我们还要学习时间的计算等内容,大家课后要认真复习今天的知识,也可以预习一下时间计算相关内容,为下节课做好准备。四、教海拾遗,反思提升在教学中,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但在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联系理论知识时,部分环节还可更深入,进一步强化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一理念的渗透。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方法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不过,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对个别小组的引导还不够精准,导致部分小组讨论方向有所偏离,以后需加强对小组讨论的指导。整体教学流程较为顺畅,但在时间把控上存在一定问题。如在 “畅谈年月日” 环节,小组分享和讨论时间稍长,导致最后的总结略显仓促。后续要更合理地分配时间,确保教学环节完整、紧凑。从学生课堂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对年、月、日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有了一定掌握。但通过课堂练习和提问发现,仍有部分学生对平年、闰年判断方法及 24 时记时法的运用存在困难,后续需加强这方面的辅导和练习。五、我的反思板书设计探索年月日的秘密一、年、月、日的天文意义地球绕太阳转 1 圈 = 1 年月球绕地球转 1 圈 = 1 个月地球自转 1 圈 = 1 日二、月份天数规律大月(31 天):1、3、5、7、8、10、12 月小月(30 天):4、6、9、11 月2 月:平年 28 天,闰年 29 天一年天数:平年:365 天 闰年:366 天三、记时法12 时记时法 24 时记时法复习:学生已认识时、分、秒等较小时间单位及相关换算,有一定时间感知。学习:现学知识:系统学习年、月、日时间单位,探究其规律和关系,了解 24时记时法。延学:后续可能深入学习时间的计算、时间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