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七上 3.2 第2课时 利用公式列代数式并求值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4)七上 3.2 第2课时 利用公式列代数式并求值 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时 利用公式列代数式并求值
有些同类事物中的某种数量关系常常可以用公式来描述.在小学,我们学习过许多公式,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图形的面积公式,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的体积公式,等等.在解决有关问题时,经常用这些公式进行计算.利用公式列代数式并求值,它既能够使我们感悟符号的数学功能,也能把现实世界中数量与数量关系抽象成代数式.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也能为将来函数及方程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复习导入】
1.填表.
每时飞行840千米 5时 一共飞行________千米
每时行驶________千米 3时 一共行驶780千米
  2.计算下图的表面积和体积.(单位:cm)
(1)    (2)
3.求下图圆柱的表面积、圆锥的体积.
(1)    (2)
4.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cm)
【说明与建议】 由于本课时的主题是利用公式列代数式求值,可以通过对小学常见的公式的一个复习,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能够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1,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后说出答案,然后老师加以矫正并总结出公式,第3,4题先让学生去思考,教师加以引导,再正确地写出公式,并带入数值求解.
命题角度 根据题意列代数求值
1.王阿姨准备在网上购买脐橙,已知脐橙每千克12元,若购买x千克脐橙的总价为12x.若购买5千克脐橙,需要60元.
2.2023长春马拉松于5月21日在南岭体育场鸣枪开跑,某同学参加了7.5千米健康跑项目,他从起点开始,以平均每分钟x千米的速度跑了10分钟,此时他离健康跑终点的路程为(7.5-10x)千米.当x=0.35时,此时离终点还有4千米.
3.如图,一截钢管外半径是R cm,内半径是r cm,高为a cm.
(1)用含R,r,a的代数式表示钢管的体积;
(2)若R=10,r=8,a=20,求钢管的体积(π取3.14,结果保留整数).
解:(1)钢管的体积为(πR2a-πr2a)cm3.
(2)当R=10,r=8,a=20时,钢管的体积为100×20π-64×20π≈2 261(cm3).
答:钢管的体积约为2 261 cm3.
4.如图,在一个边长为a m的正方形空地的四角均减去一块边长为b m的正方形.
(1)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2)当a=6,b=2时,计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1)S阴影=(a2-4b2)m2.
(2)当a=6,b=2时,
S阴影=a2-4b2
=62-4×22
=36-16
=20(m2).
课题 3.2 第2课时 利用公式列代数式并求值 授课人
素养目标 1.把同类事物中的数量关系用公式表示出来. 2.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时,能够用这些公式列出代数式并求值. 3.代数式简明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具有一般性,给后期研究实际问题提供便利.
教学重点 利用公式列代数式并求值.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问题正确地列出代数式,在带入数值时,注意运算符号和运算顺序.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   1.当y=2时,代数式4y2-2y+1的值为13. 2.填表.
每时飞行840千米5时一共飞行4__200千米每时行驶260千米3时一共行驶780千米
  3.计算下图的表面积和体积.(单位:cm)
(1)  (2)
解:(1)表面积:(6×4+4×3+6×3)×2=(24+12+18)×2=108(cm2),
体积:6×4×3=72(cm3).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108 cm2,体积是72 cm3.
(2)表面积:5×5×6=150(cm2),
体积:5×5×5=125(cm3).
师生活动:由学生思考好后举手回答,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小结:带入数值时,要注意运算符号和运算顺序.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求代数式的值及小学学过的公式,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续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引入】 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图,东东同学写了一幅五尺单条(长为153 cm)书法作品,并对其进行装裱,上、下空白处分别称为天头和地头.已知天头和地头的长之比是6∶4.天头长为6a cm,装裱后的宽为b cm.你能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装裱后的长吗? 解:(153+10a)cm. 当a=6,b=7时,装裱后的总面积为多少?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一课时的知识:利用公式列代数式并求值.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情景材料,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数学研究成果,进一步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古代文化,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探究新知】 已知一长方体的底面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高为b,体积为V.用关于a,b,V的代数式表示该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并求当a=2 cm,b=3 cm时该长方体的体积. 解:由题意可得,V=a2b. 当a=2 cm,b=3 cm时, V=22×3=12(cm3). 答:该长方体的体积为12 cm3. 师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老师再引导带入,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多个字母时,需看清题目,细心带入,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就是该代数式的值. 那么请你对于【课堂引入】中的问题进行解答. 师生共同分析利用公式列代数式并求值的步骤: (1)根据题意,利用公式列出代数式; (2)带入数值; (3)计算结果. 通过独立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再通过分组讨论,发散思维,最后通过抢答,提升学生课堂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典型例题】 例1 (教材第80页例3)如图,某学校操场最内侧的跑道由两段直道和两段半圆形的弯道组成,其中直道的长为a,半圆形弯道的直径为b. (1)用代数式表示这条跑道的周长; (2)当a=67.3 m,b=52.6 m时,求这条跑道的周长(π取3.14,结果取整数). 解:(1)两段直道的长为2a;两段弯道组成一个圆,它的直径为b,周长为πb.因此,这条跑道的周长为2a+πb. (2)当a=67.3 m,b=52.6 m时, 2a+πb=2×67.3+3.14×52.6≈300(m). 因此,这条跑道的周长约为300 m. 1.让学生熟练掌握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图形的面积公式,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的体积公式.
续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例2 (教材第81页例4)一块三角尺的形状和尺寸如图所示,用代数式表示这块三角尺的面积.若a=10 cm,b=17.3 cm,r=2 cm,求这块三角尺的面积(π取3.14). 解:三角形的面积为ab,圆的面积为πr2,这块三角尺的面积(单位:cm2)S=ab-πr2. 当a=10 cm,b=17.3 cm,r=2 cm时, S=×10×17.3-3.14×22=73.94(cm2). 因此,这块三角尺的面积是73.94 cm2. 【变式训练】 1.一个长方形的宽是a,长是宽的2倍,它的周长是6a.当a=时,它的周长是3. 2.小欣每天从家里去学校,需要先乘坐公交车m min到学校附近的车站,然后再从车站步行n min到学校.已知公交车的速度为50 km/h,小欣步行的速度为5 km/h,那么小欣家到学校的路程可以用代数式表示为(+)km,若m=12,n=3,则小欣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0.25km. 3.某地有一块梯形试验田,上底为m m,下底为n m,高为h m. (1)写出这块梯形试验田的面积公式; (2)当m=8,n=14,h=7时,求这块梯形试验田的面积. 解:(1)这块梯形试验田的面积公式为 m2. (2)当m=8,n=14,h=7时,这块梯形试验田的面积为=77(m2). 师生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充分讨论,争取让学生自己得到正确答案,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引导、点拨. 2.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用公式去表示,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3.在把已知条件中的值带入时,需注意运算符号和运算顺序,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续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四: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 1.设S为梯形的面积,a,b分别为梯形的上、下底边长,h为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公式为S=(a+b)h.当a=1,b=4,h=3时,面积S=. 2.一块三角尺的形状和尺寸如图所示,如果圆孔的半径是r,用代数式表示这块三角尺的面积S=a2-πr2.当a=21.2,r=5时,S=146.22(π取3.14).
第2题图
   
第3题图
3.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标出未注明的边的长度; (2)阴影部分的周长是4x+6y; (3)阴影部分的面积是xy; (4)当x=5.5,y=4时,阴影部分的周长是46,面积是77. 师生活动:学生进行当堂检测,完成后,教师进行批阅、点评、讲解. 针对学生本课时的主要问题,分层次进行检测,达到学有所成、了解课堂学习效果的目的.
课堂小结 1.课堂小结: (1)把同类事物中的数量关系用公式表示出来. (2)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用这些公式列出代数式并求值. (3)根据实际问题正确地列出代数式,在带入数值时,注意运算符号和运算顺序. 2.布置作业:教材第81页练习第1,2,3题. 通过小结,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板书设计 3.2 代数式的值 第2课时 利用公式列代数式并求值 1.把同类事物中的数量关系用公式表示出来 2.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用这些公式列出代数式并求值 提纲挈领,重点突破.
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师表现,进一步优化操作流程和提升自身素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