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DNA的结构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DNA的结构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DNA分子的结构
教材版本 人教版(2019)
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对已学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的进一步深入,也是学习整个遗传部分的基础。 课本首先用大篇幅介绍了科学家们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旨在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学习和体会科学家们善于捕获和分析信息,合作研究及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之后是DNA分子结构主要特点介绍,最后是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学生动手实验。
学情分析 对于遗传变异这种普遍现象,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感受到,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也接触到基因、DNA等名词术语,但要从理论上阐述、分析这些现象,牵涉到得名词术语较多,而且学生还没有相应的化学知识,对理解染色体、DNA、基因等有机大分子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二、能力目标: 1.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历程。 2.能够正确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模型,并说明模型构建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目标: 1.过模型构建及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模型制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科学精神。 2.认同与人合作及锲而不舍的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生命观念: 说出DNA结构的主要特点,举例说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科学思维: 1.体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领悟模型方法在研究中的应用,能够正确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模型,并说明模型构建的科学研究方法。 2.思考在DNA分子中碱基的比例和数量之间的规律,总结有关碱基计算的方法和规律。 科学探究: 学生了解模型构建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具备对图片及模型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能正确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模型。 社会责任: 认同与人合作及锲而不舍的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2.教学难点 DNA结构的主要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媒体或技术应用 二次修改意见
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坐落于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得DNA的雕塑,以它简洁而独特的双螺旋造型吸引着过往的行人。你知道为什么将它作为高科技的标志吗? 上网查阅有关DNA的信息,收集你感兴趣的资料与同学交流共享。 观看图片和材料,思考教师的问题并大声回答 课件
新课讲授 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 1.19世纪50年代科学界认识到DNA的化学组成。 2.1951年威尔金斯展示了DNA的X射线的衍射图谱,并且获得相关其数据。 3.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初步构想。 4.1952年查哥夫指出: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A=T),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G=C)。 1953年4月25日,克里克和沃森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从而带来了遗传学的彻底变革,更宣告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回答问题: 1.DNA的基本组成元素有哪些?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由哪几种物质组成? 2.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的研究的典范,在科学界传为佳话。他们的这种工作方式给予你哪些启示? 二、DNA的结构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要点有哪些? 师生共同回顾整理知识要点,板书出DNA分子结构的知识链,着重讲解以下知识点: 1.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两条链的方向相反,补充:一条DNA分子中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2.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碱基对之间通过一种化学键连接——氢键 补充:氢键数目越多,DNA分子越稳定,所以G和C含量高的DNA分子稳定性强 3.A只和T配对、C只和G配对,这种碱基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就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思考:DNA分子的特点有哪些? ①多样性:DNA分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②特异性:特定的DNA分子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③相对稳定性: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相对稳定。 ④遗传信息:DNA分子中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就代表了遗传信息。 学生活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课件图片直观展示模型盒中的材料 【简要说明】 用白色球体代表磷酸基团,黑色圆柱体代表脱氧核糖,4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分别代表A、T、G、C四种碱基。 【方法指导】 以问题形式提示学生构建模型的正确思路,建立“点-线-面-体”的构建原则 ①如何制作一个脱氧核苷酸?(点) ②脱氧核苷酸如何连接成一条链?(线) ③两条链之间如何正确连接?(面) ④如何体现双螺旋结构?(体)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适当引导。 学生自学课本资料,课堂结合教材“思考与讨论”问题,教师以问题串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整个构建过程:双螺旋结构→双螺旋结构内外侧的组成→DNA两条链的方向→碱基配对的原则。 回顾科学史,回答问题,引发情感体会,体验科学家的精神。 学生讨论并交流,初步形成DNA分子结构的知识链。 观察课件展示的脱氧核苷酸的结合方式,感受DNA双链的形成方式。 学生思考氢键的作用和碱基互补配对的规律,通过这些特点全面认识DNA分子的结构。 学生根据对DNA分子结构的认识和学习,归纳总结DNA分子的特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模型,并相互交流 小组展示自己的模型。 动画
小刀: 1.下列有关细胞中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B.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 C.基因一般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D.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主要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 2.下列关于DNA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B)
A.DNA分子都含有5种化学元素
B.DNA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的长链化合物
C.绝大多数生物的DNA为双链结构
D.DNA彻底水解后可得到6种化合物
3.如图为核苷酸链结构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各核苷酸之间是氢键连接起来的
B.④代表的物质是核糖核苷酸
C.不同生物的DNA分子的基本单位不同
D.DNA分子中①②③④之比为1:1:1:1
课堂小结 师(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DNA的结构。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 2.DNA分子的结构
板书设计 3.2 DNA分子的结构 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 二、DNA分子的结构 1.DNA的化学组成 2.DNA分子的平面结构 3.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4.DNA分子的特性
课后作业 1.如图是DNA复制过程的示意图,图中a、b表示相关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DNA聚合酶,其作用是催化形成氢键 B.b表示解旋酶,其作用是连接脱氧核苷酸合成子代DNA链 C.新合成的两条子链的碱基排列顺序相同 D.边解旋边复制的方式提高了DNA复制的效率 答案:D 解析:D、边解旋边复制的方式提高了DNA复制的效率,缩短了复制的时间,D正确。 2.如图表示洋葱根尖分生区某细胞内正在发生的某种生理过程,图中甲、乙、丙均表示DNA分子,a、b、c、d均表示DNA的一条链,A、B表示相关酶。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酶A是解旋酶,能使甲解旋 B.合成两条子链时,两条子链延伸的方向是相反的 C.图示过程主要发生在该细胞的细胞核 D.正常情况下,a链与c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互补 答案:D 解析:A、由图可知,A为解旋酶,B为DNA聚合酶,A正确;B、由于DNA是反向平行双螺旋结构,子链延伸方向均为5端-3端,合成两条子链时,两条子链延伸的方向是相反的,B正确;C、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少量的分布在细胞质中,因此DNA复制主要场所是细胞核,C正确;D、a、d两条链碱基互补配对,c是以d链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新合成的,因此a、c两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一般相同,D错误。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