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细胞的增殖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细胞的增殖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细胞的增殖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教学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进行组织。首先借助猪肾上皮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建立直观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然后借助物理模型的构建直观地模拟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理解各分裂阶段的主要特征,进而构建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和核DNA数量变化的数量模型,上升到理性思考;最后归纳有丝分裂对保证亲子代细胞遗传物质一致性的重要意义。有丝分裂过程较为抽象,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演示、模型制作、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以突破重难点。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生物学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DNA是遗传物质及染色体的组成。通过高一生物学必修一第二和第三章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DNA、细胞的结构和细胞核的功能。本章的学习,是学生从前面几章了解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之后,来认识细胞这个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的,因此,本章的学习需要以前几章的内容作基础。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新细胞“一生”的开始,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有丝分裂的知识是学习减数分裂、细胞分化和遗传定律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分析和建构模型,从结构与功能观的角度,掌握每个时期的特点与意义。 2.比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以及无丝分裂的异同点,归纳概括出细胞分裂的方式,理解细胞有丝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3.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掌握装片的制作方法,绘制有丝分裂简图。 4.从结构与功能观的角度运用细胞模型解释细胞体积不能无限增大的原因,阐明生物体的生长主要依靠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 有丝分裂的意义。 2.教学难点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及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 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种子的成长》 提问: 1、种子在萌发生长的过程中,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植物体的长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 生物体的生长,既靠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还要靠细胞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器官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细胞的数量。 观看视频,思考讨论有关问题。理解器官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细胞的数量。 从个体水平引入细胞水平,学生关注细胞增殖的意义所在
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那么为什么没有出现比较大型的单细胞微生物,为什么多细胞生物的生长不直接依靠于细胞的长大? 设疑: 1、为什么生物体大都是由许多体积很小的细胞组成的,而且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细胞分裂或者不再继续生长呢? 2、细胞为什么不能一直生长形成大型的单细胞生物呢? 3、限制细胞继续增大的因素有哪些呢? 播放视频《利用细胞模型(含有酚酞的琼脂块)的演示实验》,提出问题 1.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值与细胞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从物质运输的效率看,细胞为什么不能太大? 3.细胞越小,越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那么,细胞是越小越好吗? 思考回答: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讨论与思考,并用联想的方法将模拟实验的结果迁移到细胞。 让学生参与“运用模型作解释”的科学思维过程,认同细胞可以通过增殖来保证物质运输的效率,关注细胞分裂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
细胞增殖 播放视频《受精卵的有丝分裂》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110,完成下列问题 细胞增殖的概念? 细胞增殖需要经历哪些阶段? 细胞增殖的方式有哪些? 细胞增殖有什么生物学意义? 分析生长、发育、繁殖、遗传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观看视频、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初步建立细胞周期的概念意义、过程及增殖方式。 从个体水平引入细胞水平,学生关注细胞增殖的意义所在
细胞周期 结合受精卵的连续分裂视频,讲解细胞周期 出示细胞周期的表示图形,引导学生分析细胞周期的表示方法,找出分裂间期、分裂期 1、其中表示分裂间期的是哪一段 为什么 2、能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的是哪一段 3.据表分析下列问题: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h 不同生物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 (填“相同”“不同”或“不一定相同”,下同),同种生物的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____________。 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分析细胞周期的表示方法,找出分裂间期、分裂期 使学生初步建立细胞周期的概念。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
有丝分裂 提问: 是分裂间期还是分裂期在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时间更长? 分裂间期是“静止期”吗? 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了哪些物质准备?遗传物质复制了几次,有何意义? 设疑:进入分裂期后,细胞的两套DNA该如何分配给两个子细胞才合理? 真核细胞如何通过有丝分裂来实现DNA的平均分配? 播放各时期的动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6-2,概括前中后末各时期的特征 对学生的概括情况进行评价,并讲解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关系以及螺旋化和解螺旋的过程。 活动一:物理模型构建 为学生提供橡皮泥、铁丝、尼龙绳等材料,指导学生构建模型,模拟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 活动二:动画配音 播放细胞周期的连续过程的动画,让学生为动画配音,说出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活动三:数学模型的构建 假设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是2N条,划出一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和核DNA数量变化的曲线图。 活动四:比较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列表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 设疑:有丝分裂对生物的遗传有什么意义? 阅读教材并讨论分析分裂间期的作用,及细胞在分裂间期的特点 讨论并理解核DNA平均分配的必要性 观看动画,阅读教材,小组合作概括特征 小组合作构建模型 分小组合作构建数学模型 观察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图,完成比较表格 交流讨论有丝分裂的意义 理解分裂间期的意义在于为分裂期进行物质准备 首先明确分裂的结果,再以此为目标,理顺分裂过程 利用简单材料构建物理模型,将微观结构放大,变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操作能力。 进一步提炼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通过比较动植物的细胞分裂,提升学生分析归纳能力,识图类比能力。
教学特色
本节课借助了多种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例如,利用视频展示受精卵的连续分裂;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细胞周期的连续过程;利用图片展示染色体的螺旋化和解螺旋;运用物理模型如使用橡皮泥等材料模拟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的变化过程,构建一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等。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微观知识宏观化、抽象知识具体化、静态知识动态化,符合高中学生的一般认知水平,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