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酶的特性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1酶的特性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5.2.1酶的特性》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酶的特性》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的分子组成》中的重要内容,是连接酶的概念与酶的实际应用的关键环节。教材围绕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及作用条件的温和性三大特性展开讲解,并通过相关实验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这些不仅是理解细胞代谢调节的基础,也是生物技术应用的理论依据,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生命观念具有重要价值,为后续学生学习代谢调控、细胞呼吸、光合作用和生物技术应用等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学习学生对酶概念已有初步认识,通过学习“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这一科学方法。但对酶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缺乏系统了解。学生在认知方面普遍存在几个障碍:一是难以从微观角度理解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的分子机制;二是容易混淆温度和pH对酶活性影响的可逆性差异;三是在设计控制变量实验时常出现逻辑混乱。同时,学生对实验操作有较高兴趣,但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数据分析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教学设计应注重创设生活情境,采用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并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数学模型,总结酶的高效性,从多酶片的产品说明书中获取、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总结酶的特性,并能列举其他相对应的实例;(科学思维)
2.通过构建温度、pH分别对酶活性的数学模型,理解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通过物理模型分析酶的专一性的机理,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科学思维)
3.通过设计实验并动手探究酶的专一性,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以及尝试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科学探究)
4.结合所学并在课下查阅资料,解决啤酒生产过程中与酶相关的问题,关注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社会责任)
重难点
1通过构建温度、pH分别对酶活性的数学模型,理解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通过物理模型分析酶的专一性的机理,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分析数学模型,总结酶的高效性,从多酶片的产品说明书中获取、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总结酶的特性,并能列举其他相对应的实例.
四、评价任务
1.评价一 :在观察现有模型的基础上,做出不同条件下产物量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总结酶具有催化性和高效性。【目标1、2】
2.评价二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比较温度、pH对酶活性影响的异同【目标1、2】
3.评价三:在给定的材料中选择适宜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思路、自变量、无关变量的控制、因变量的检测方法。【目标3】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生活情境创设
师:(展示两组图片)
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洗衣粉上标注"含酶",声称可以去除顽固污渍;而另一方面,夏天食物如果不放入冰箱往往很快变质。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现象,实际上都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酶的特性有关。有谁能尝试解释一下为什么"含酶"的洗衣粉能更好地去除污渍?
学生:可能是因为酶能催化分解污渍中的物质。
师:很好的思考!那么食物为什么要放入冰箱保存呢?
学生:可能是低温能减缓食物中酶的活性,减慢食物腐败的速度。
2. 问题引出
师:非常棒的回答!这些现象确实与酶的特性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要探究:酶究竟有哪些特性?哪些因素会影响酶的活性?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酶活性的?
(二)知识建构
1. 酶的特性探讨
师:(展示一张酶的三维结构模型)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酶是什么?
学生: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由蛋白质组成。
师:是的。那么,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哪些特点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实验来初步探索。(演示实验:将相同量的H O 分别加入两支试管中,一支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另一支加入等量的肝脏研磨液)
师:(引导观察两管产气速度)通过这个简单的对比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加入肝脏研磨液的试管产气速度更快。
师:(板书:高效性)是的,这就体现了酶的第一个特性——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出许多倍,甚至可达10^10~10^12倍。这是为什么呢?
(展示酶与底物结合的动画)
师:酶的高效性源于其特殊的空间结构,特别是活性中心与底物的精确结合。接下来,我们来探究酶的第二个特性。
师:假设我们有一种能催化分解H O 的酶,我们称之为过氧化氢酶,那么它能否催化蔗糖的水解呢?
学生:不能,因为酶对底物有专一性。
师:(板书:专一性)没错,这就是酶的第二个重要特性——专一性。酶只能催化特定的底物发生特定的反应。这种专一性的分子基础是什么呢?
学生:可能与酶的空间结构有关,特别是活性中心的结构。
师:很好的回答!酶的活性中心与特定底物的结构相匹配,就像钥匙与锁的关系。不同的酶催化不同的反应,正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活性中心结构。
师:最后,我们来探究酶的第三个特性。(展示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酶活性的曲线图)
师:从这些曲线中,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酶在一定的温度和pH范围内才能正常工作,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师:(板书:作用条件的温和性)是的,这就是酶的第三个特性——作用条件的温和性。酶通常在20-40℃的温度范围和接近中性的pH条件下活性最高,这与人体的正常温度和pH环境是一致的,有利于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分析
师:既然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的影响,那么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酶的活性呢?
学生:可能还有酶的浓度、底物的浓度等因素。
师:(板书: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是的,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温度、pH、酶浓度和底物浓度。我们先来分析温度的影响。
师:(展示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曲线图)请观察这条曲线,在低温和高温条件下酶活性有何不同?
学生:低温时酶活性低但不为零,高温时酶活性迅速下降至零。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这与酶的本质有什么关系?
学生:可能是因为酶是蛋白质,高温会使蛋白质变性,破坏其空间结构。
师:非常好的分析!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是因为分子运动减慢,但酶的空间结构未被破坏,因此是可逆的;而高温导致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称为酶的失活。
师:(展示pH对酶活性影响的曲线图)同样,pH对酶活性的影响也与酶的蛋白质性质有关。过高或过低的pH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导致酶失活。不同的酶有不同的最适pH,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约为2,而胰蛋白酶的最适pH约为8。为什么不同的酶有不同的最适pH呢?
学生:可能与它们在体内的工作环境有关,如胃液是酸性的,胰液是碱性的。
师:很好的回答!这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
师:(展示酶浓度和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曲线)
当底物浓度一定时,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而当酶浓度一定时,在一定范围内,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反应速率不再增加,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可能是因为所有的酶分子都已经与底物结合,达到了酶的最大催化能力。
师:非常准确!这种现象我们称为酶的饱和效应,这也是区别于无机催化剂的重要特征之一。
(三)探究活动
1. 实验设计
师:现在我们要通过实验来探究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请各小组讨论:如何设计一个控制变量的实验来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小组讨论3分钟)
学生代表:我们可以准备5支相同的试管,每支加入相同体积的H O 溶液,然后分别放入0℃、20℃、37℃、60℃和100℃的水浴中。再向每支试管中加入相同量的肝脏研磨液,观察产生气泡的速度来判断酶的活性。
师:这个设计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如果直接加入肝脏研磨液,那么反应会立即开始,而试管还没有达到目标温度。
师:很好的发现!如何改进这个实验设计?
学生:可以先将肝脏研磨液分装在不同试管中,放入不同温度的水浴中预热一段时间,再加入同样预热的H O 溶液。
师:非常棒!这样就能确保反应发生时各组分已经达到目标温度了。那么如何定量比较不同温度下酶的活性呢?
学生:可以通过测量相同时间内产生的气体体积,或者测量产生特定体积气体所需的时间。
师:很好的方法!现在请各小组按照我们讨论的方案,设计一个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
(小组讨论3分钟)
2. 实验操作和观察
师:接下来,我们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
准备5支试管,编号1-5,分别放入0℃、20℃、37℃、60℃和100℃的水浴中
向每支试管中加入3mL的3%H O 溶液,预热2分钟
同时在另外5支试管中加入1mL肝脏研磨液,放入相应温度的水浴中预热2分钟
迅速将肝脏研磨液加入对应温度的H O 溶液中,同时开始计时
记录产生10mL气体所需的时间,计算反应速率(气体体积/时间)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师:(巡视指导)记得要控制变量,只改变温度一个条件;要精确记录时间和观察现象。
3. 数据分析和讨论
师:请各小组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并绘制温度-酶活性曲线图。
(学生整理数据并绘图)
师:现在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实验结果,并分析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规律。
学生代表:我们组的实验数据显示,随着温度从0℃升高到37℃,酶的活性逐渐增大;当温度继续升高到60℃时,酶的活性开始下降;当温度达到100℃时,几乎没有气泡产生,说明酶已经失活。
师:其他小组有补充吗?
学生:我们还发现,当把100℃处理过的酶放回37℃时,酶活性仍然很低,而0℃处理过的酶放回37℃后,酶活性能恢复正常。
师:非常好的观察!这证明了什么?
学生:这说明高温对酶的影响是不可逆的,会导致酶永久失活;而低温只是暂时抑制了酶的活性,是可逆的。
师:精彩的分析!这正是我们前面讨论的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机理——高温导致蛋白质变性,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而低温只是减缓了分子运动,没有破坏酶的结构。这一发现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学生:食品冷藏可以延缓食物变质;高温消毒可以杀死细菌。
师:是的,这些都是基于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原理。
(四)知识应用
1. 情境应用
师:(展示几张食品保鲜、工业酶制剂、医用酶制剂图片)酶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请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为什么人发高烧(超过40℃)会危及生命?
为什么洗衣粉通常建议在40-60℃的水温下使用效果最佳?
为什么有些药品需要冷藏保存?
(小组讨论2分钟)
学生代表:1. 高烧可能导致体内某些重要酶失活,影响正常代谢;2. 这个温度范围可能是洗衣粉中酶的最适温度,太低活性不够,太高会使酶失活;3. 有些药品含有酶或其他蛋白质成分,冷藏可以减缓它们的变性和失活。
师:很好的应用!这些都体现了我们今天学习的酶的特性及影响因素的知识。
2. 拓展思考
师:想一想,如果我们想提高某种工业用酶的稳定性,使其在较高温度下仍能保持活性,有哪些可能的方法?
学生:可能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酶的结构;或者从耐高温生物中提取耐高温的酶。
师:非常好的思路!确实,现代生物技术可以通过蛋白质工程改造酶的结构,提高其稳定性;另外,从热泉中的嗜热菌获取耐高温酶也是一种重要途径。这些都是生物技术在工业中的重要应用。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酶的三大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以及影响酶活性的四个主要因素:温度、pH、酶浓度和底物浓度。我们还通过实验探究了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发现高温对酶的影响是不可逆的,而低温的影响是可逆的。这些知识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也能应用于解释和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五、板书设计
一、酶的特性
1. 高效性:催化效率高(10^10~10^12倍)
2. 专一性:酶-底物特异性结合
3. 作用条件温和:最适温度、最适pH
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 温度:↑(0℃→最适温度)活性↑;↑(最适温度→高温)活性↓
低温——可逆;高温——不可逆(失活)
2. pH:最适pH活性最高;偏离最适pH活性降低
3. 酶浓度:↑活性↑(底物足够时)
4. 底物浓度:↑活性↑(一定范围内);饱和效应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结合实验探究,引导学生理解酶的特性及影响因素。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我自己有待改进的地方:
板书字迹潦草,有待改进;
应该适时和学生一起对知识点进行小结归纳
多增加一些动画演示,以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酶的特性
应完善实验环节的量化分析,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描述酶活性与各因素的关系
对跨学科引导不足,缺乏学科融合,不能很好的将化学、物理知识与酶的特性相联系,形成更系统的认知
应该多拓展酶在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应用案例,增强学生学习的现实意义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