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无脊椎动物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 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1无脊椎动物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 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生物学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无脊椎动物(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 名:2024 年义务教育阶段新教材(2022 课标版)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观察不同动物的解剖图,说出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2、列表比较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等,认同“动物的结构与其功能和生活环境相 适应 ”的观点。 3、从适应的角度分析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观察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归纳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主要特征。 2.比较不同动物的形态结构,说明无脊椎动物的适应性特征。 教学难点: 1.比较不同动物的形态结构,说明无脊椎动物的适应性特征。 2.认同动物的结构与其功能和生活环境相适应,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视频, 引入新课 播放《昆明鱼》的有关视频, 结合章引言和节引言的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形态结 构。 问题:昆明鱼、鱿鱼和鲍鱼的 名字中都带有“鱼 ”,为什么 鱿鱼和鲍鱼不是鱼类?请从 身体结构进行分析。 小结:(课本第 73 页)身体内 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 观看视频,结合图片进行 分析。 回答:昆明鱼体内有脊椎 骨形成的脊柱,属于脊椎 动物;鱿鱼和鲍鱼的体内 没有脊椎骨形成的脊柱, 属于无脊椎动物。 培养学生良好 的观察习惯。 初步建立动物 类群的框架, 找出无脊椎动 物与脊椎动物 的主要区别。
统称为脊椎动物。体内没有由 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 称为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 物的主要 类群 学习任务一:走进无脊椎动物 的多彩世界 使用国家自然博物馆的虚拟 展厅,结合课本第 74-75 页, 进行打卡和挑战,完成表格填 空。 1、说出代表动物的生活环境 和形态结构特点; 2、归纳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学习任务二:探索无脊椎动物 的演化 国家自然博物馆无脊椎动物 云展厅的陈列顺序是依据什 么进行排序的? 问题 1:辐射对称与两侧对称 对于动物适应环境分别有什 么优势? (展示水螅和涡虫的体形特 征图片、教具模型) 教具模型:1 个液体分装瓶制 作的水螅模型、1 个洗面奶瓶 制作涡虫模型。 观看视频、观察代表动物 图片,完成表格填写。 回答:辐射对称的动物有 多个经过中央轴的切面, 将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 部分。这样的体形有利于 感知任意方向上的刺激。 回答:两侧对称的动物只 有一个经过中央轴的切 面,将身体分成左右相等 的两部分。但感觉器官大 多分布在前部,能快速感 受刺激,有利于身体定向 运动,使运动准确、迅速 而有效。 初步形成“生 活环境→形态 结构→主要特 征 ”的逻辑, 训练学生归纳 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 列表的形式, 对事物进行归 纳、比较。 结合情境,创 设疑问,引导 学生深度学 习。 培养学生类比 思维,通过运 用数学的几何 知识,解决生 物学问题。
问题 2:如何判断某种动物是 线虫动物还是环节动物?身 体分节对动物适应环境有怎 样的积极意义? (展示蛔虫和蚯蚓的形态结 构图片、教具模型) 教具模型:带褶皱的吸管和不 带褶皱的吸管模拟身体是否 分节。 问题 3:昆虫的外骨骼对其生 存有什么意义?尝试分别从 外骨骼的特点和昆虫生活环 境进行分析。 (展示秦代铠甲武士和蜕皮 的蝗虫图片) 小结:国家自然博物馆无脊椎 动物云展厅的陈列顺序是依 据动物的身体结构,从简单到 复杂进行排序的。 回答:首先观察该种动物 的身体是否分节。其次可 以观察该种动物的身体 是否有刚毛或者疣足。 回答:坚韧的外骨骼可以 起保护作用。 回答:昆虫生活在干燥的 陆地环境中,体内水分存 在蒸发的可能,外骨骼可 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再次培养学生 类比思维,通 过对教具的观 察,形成结构 与功能观。 培养学生多角 度分析问题的 能力。
归纳总结 以概念图的形式梳理无脊椎 动物的主要类群。 建立知识框架。 初步构建生物 间的进化关 系。
作业布置 完成作业练习中的: 一、基础应用:第 1-4 题; 二、拓展应用:第 5-6 题(二 选一)。 根据自身情况完成分层 作业。 通过分层训 练,建立概念, 区分动物的种 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