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节 走进生物学实验室(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生命观念)2.能使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初步具有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3.安全使用常用实验器具,具备爱护实验器具的意识,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态度责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别显微镜的结构,尝试使用显微镜。【教学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引入】播放视频。 观看视频,关注水中的浮游生物。 通过身边的熟悉事物的微观表现,引起学生兴趣,同时说明显微镜的作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出问题】一滴水是否足够纯净?水中有什么奥秘呢?【提出问题】丰富多彩的生物界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有些生物我们可以通过肉眼观察,而对一些较细微的结构,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器具帮助我们观察? 学生阅读书本,结合视频内容,回答问题。【讲解】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细微结构。环节二 新知探究: 认识和使用生物学实验器具 【提出问题】谁制作了早期的显微镜?早期显微镜由什么结构组成? 学生阅读书本,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史,学习科学家的精神。环节二 新知探究: 认识光学显微镜 【讲解】中学常用的是单筒式或双筒式光学显微镜。 结合书本内容,学生分小组对照显微镜,说出显微镜的结构及功能。 激发学生对显微镜使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对显微镜进行正确的取镜和安放。【展示】单筒式和双筒式光学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图。【提出问题】显微镜各结构有什么功能? 物镜:第一次放大观察物; 目镜:第二次放大观察物; (目镜放大倍数与目镜镜筒长短成反比;物镜放大倍数与物镜镜筒长短成正比。)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由物镜与目镜的放大倍数共同决定,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提问:如何区分目镜和物镜? (目镜无螺纹;物有螺纹。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镜筒:连接目镜与物镜; 粗准焦螺旋:一般调节,转动时镜筒升降范围大; 细准焦螺旋:精细调节; 转换器:调换物镜; 镜臂:连接作用; 载物台:放玻片; 压片夹:固定玻片; 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 通光孔:光线通过 反光镜:使光线射入物镜; 提问:当室内光线较暗或者较亮时,我们该如何调节光线呢? (我们可以通过调节遮光器上光圈的大小和反光镜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光线较暗时,选择大光圈和凹面镜; 光线较亮时,选择小光圈和平面镜)。 镜柱:支持镜身 14.镜座:稳定镜身。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问题。【小结】 1.显微镜有连接、支持、稳定作用的结构有什么? 2.有放大作用的结构是什么? 3.能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什么? 4.使物像更加清晰的结构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环节三 新知探究: 使用光学显微镜 【提出问题】怎么正确使用显微镜? 学生阅读书本,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动手操作,观察。小组之间竞赛,看谁的操作规范,并指出不足或操作易错点。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 取镜和安放 左手托,右手握。 选择目镜和物镜 提问:初次观察时,要选择什么样目镜和物镜的组合呢? (先低倍镜后高倍镜。) 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光线明亮时使用反光镜的平面镜,光线暗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镜)。 4. 制作、放置标本 5. 粗调节:调节粗准焦螺旋,先从显微镜的一侧注视着物镜缓慢下降,直到接近标本。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提问:在调节粗准焦螺旋使物镜下降时,为什么要从显微镜的一侧注视着物镜? (避免损伤物镜或压碎玻片标本。) 细调节: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提问: ①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汉字与装片上的相比,在方向上有什么不同? ②如何将观察对象移向视野中央? ③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物像、视野、亮度如何变化呢? (显微镜成像:倒像。) 7. 收拾整理 注意: (1)观察到的物像与实际图像上下、左右都颠倒。 (2)像在哪侧,玻片标本就往哪侧移。【总结】随着显微镜及相关技术的发展,生物学研究已经从个体水平深入到细胞水平或更微观的水平。显微镜及相关技术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推动了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环节四 课堂小结 认识光学显微镜 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使用光学显微镜 取镜、安放→选低倍镜→对光→制作、放置装片→调节、观察→收镜 学生思考并作答。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环节四 拓展延伸: 【展示材料】电子显微镜 学生阅读书本了解电子显微镜;课后搜集先进仪器的资料,小组交流。 培养学生整理资料你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学。【提出问题】了解用于生物学实验和研究的先进仪器设备。环节六 随堂练习 【讲解】两道随堂练习。 学生思考并作答。 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新知。第1节 走进生物学实验室(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常用的生物学实验器具及其用途,能够正确使用一些常用的实验器具,具备爱护实验器具的意识。(生命观念、态度责任)2.了解生物学实验室的规则和安全注意事项,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态度责任)3.通过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步骤,认同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尝试关注并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科学探究、态度责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常用生物学实验器具的名称和用途。2. 生物学实验室的规则和安全注意事项。3. 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教学难点】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旧知回顾】单筒式光学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说出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回顾上节课显微镜的有关内容,检测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同时通过上节课的知识,自然地过渡到其他常用的实验器具。【提出问题】丰富多彩的生物界蕴藏着无限的奥秘,这些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要进行科学探究就离不开一些器具。同学们,除了上节课学习的显微镜外,进行科学探究常用的还有哪些器具呢?环节二 新知探究: 认识常用的其他实验器具 【提出问题】除了显微镜外,实验室中还有哪些常见的实验器具? 学生阅读书本,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归纳总结的能力。【讲解】教师出示实验器具图片,讲解名称及功能。 观察器具:放大镜等。 解剖器具:解剖盘,剪刀,镊子,刀片等。 计量器具:量筒,托盘天平(含砝码)等。 加热器具:酒精灯,三脚架,陶土网等。 通用器具:烧杯,试管,试剂瓶,培养皿、研钵,滴管,药匙等。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图片,快速说出名称,并总结其功能。 通过小组比拼的形式,鼓励学生勇敢说出实验器具名称及功能。环节三 新知探究: 遵守实验室安全准则 【提出问题】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究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阅读书本,了解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究需要注意什么。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归纳总结的能力。【讲解】 1.实验开始前,应该学习实验室常见的安全标识,不要随意触摸或启动仪器设备。 2.实验过程中,必须先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严格按照实验规范进行实验,特别要注意安全操作。如果发生事故要正确处理。 3.实验结束后,应该按要求处理实验生物,并彻底清洗实验器具等;使用过的实验试剂应该倒入专门的废液缸,而不能随意倒入水池;离开实验室前,要认真洗手,并关闭实验室的水、电设备和门窗。环节四 新知探究: 开展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什么? 学生阅读书本,自行了解答案。 在“蛆是从哪儿来的”的探索中,发现和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启发学生:科学探究不只是科学家才能做的事情,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变得相对简单,能激发学生继续参与的欲望,为学生逐步走向尝试体验探究之路埋下伏笔。【讲解】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实验 4.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提出问题】当我们观察到腐烂的肉上有一些蛆的时候,怎么开展科学探究呢? (1)学生理解“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问题的提出往往来自生活中观察到的那些疑惑不解的现象 。” (2)初步认识假设是有事实依据的,假设不一定都正确。 (3)学生积极参与“生蛆”实验的设计,并不断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4)学生在提供的新情境中,自主并主动地理解和掌握对照实验、实验变量和重复实验的含义。 (5)学生初步掌握和理解“设计对照实验、确定变量”的方法。同时也学到了在探索中所必备的精神、素养和方法(重复实验、贴标签、画表格记录、不怕吃苦等)。【讲解】结合图片内容,尝试进行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蛆是从哪儿来的? 2.作出假设:假设蛆是由腐烂的肉变出来的。或者:假设蛆不是由腐烂的肉变出来的,是由蝇产生的。 强调: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假设未必与事实相符,但也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 3.实验 介绍影响科学探究的因素。 强调:科学探究常常需要采用控制单一变量的方法,设置对照实验(分实验组和对照组)。 在对照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其他因素都应该相同。 设计实验:怎么设计实验来探究蛆是从哪儿来的?(结合所给提示进行设计) 4.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得出结论:蛆不是由腐烂的肉变来的。【提出问题】 1.怎么做才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呢? 2.开展科学探究时,我们必须树立什么样的科学态度呢? 学生阅读书本,结合研究的过程,找到答案。【小结归纳】 1.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 2. 解决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3. 科学探究还需要通过实验等方式来获得证据; 4. 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实验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方法; 5. 分析与判断证据等是得出结论的重要过程。此外,还要善于表达和交流。环节四 课堂小结 1.认识常用的其他实验器具 2.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 3.科学探究 学生思考并作答。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环节四 拓展延伸: 【展示材料】腐肉生蛆的原因? 学生阅读材料,了解腐肉生蛆的原因。 通过阅读了解现象中蕴藏的生物学知识,使学生灵活运用科学研究来研究生活中的生物学情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节 走进生物学实验室(第1课时)教案.docx 第1节 走进生物学实验室(第2课时)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