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走进生物学实验室 教案 共2课时 (表格式) 苏教版(2024) 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1 走进生物学实验室 教案 共2课时 (表格式) 苏教版(2024) 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1节 走进生物学实验室(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生命观念)
2.能使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初步具有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
3.安全使用常用实验器具,具备爱护实验器具的意识,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态度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识别显微镜的结构,尝试使用显微镜。
【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引入】播放视频。 观看视频,关注水中的浮游生物。 通过身边的熟悉事物的微观表现,引起学生兴趣,同时说明显微镜的作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提出问题】一滴水是否足够纯净?水中有什么奥秘呢?
【提出问题】丰富多彩的生物界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有些生物我们可以通过肉眼观察,而对一些较细微的结构,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器具帮助我们观察? 学生阅读书本,结合视频内容,回答问题。
【讲解】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细微结构。
环节二 新知探究: 认识和使用生物学实验器具 【提出问题】谁制作了早期的显微镜?早期显微镜由什么结构组成? 学生阅读书本,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史,学习科学家的精神。
环节二 新知探究: 认识光学显微镜 【讲解】中学常用的是单筒式或双筒式光学显微镜。 结合书本内容,学生分小组对照显微镜,说出显微镜的结构及功能。 激发学生对显微镜使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对显微镜进行正确的取镜和安放。
【展示】单筒式和双筒式光学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图。
【提出问题】显微镜各结构有什么功能? 物镜:第一次放大观察物; 目镜:第二次放大观察物; (目镜放大倍数与目镜镜筒长短成反比;物镜放大倍数与物镜镜筒长短成正比。)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由物镜与目镜的放大倍数共同决定,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提问:如何区分目镜和物镜? (目镜无螺纹;物有螺纹。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镜筒:连接目镜与物镜; 粗准焦螺旋:一般调节,转动时镜筒升降范围大; 细准焦螺旋:精细调节; 转换器:调换物镜; 镜臂:连接作用; 载物台:放玻片; 压片夹:固定玻片; 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 通光孔:光线通过 反光镜:使光线射入物镜; 提问:当室内光线较暗或者较亮时,我们该如何调节光线呢? (我们可以通过调节遮光器上光圈的大小和反光镜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光线较暗时,选择大光圈和凹面镜; 光线较亮时,选择小光圈和平面镜)。 镜柱:支持镜身 14.镜座:稳定镜身。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问题。
【小结】 1.显微镜有连接、支持、稳定作用的结构有什么? 2.有放大作用的结构是什么? 3.能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什么? 4.使物像更加清晰的结构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环节三 新知探究: 使用光学显微镜 【提出问题】怎么正确使用显微镜? 学生阅读书本,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动手操作,观察。小组之间竞赛,看谁的操作规范,并指出不足或操作易错点。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 取镜和安放 左手托,右手握。 选择目镜和物镜 提问:初次观察时,要选择什么样目镜和物镜的组合呢? (先低倍镜后高倍镜。) 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光线明亮时使用反光镜的平面镜,光线暗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镜)。 4. 制作、放置标本 5. 粗调节:调节粗准焦螺旋,先从显微镜的一侧注视着物镜缓慢下降,直到接近标本。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提问:在调节粗准焦螺旋使物镜下降时,为什么要从显微镜的一侧注视着物镜? (避免损伤物镜或压碎玻片标本。) 细调节: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提问: ①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汉字与装片上的相比,在方向上有什么不同? ②如何将观察对象移向视野中央? ③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物像、视野、亮度如何变化呢? (显微镜成像:倒像。) 7. 收拾整理 注意: (1)观察到的物像与实际图像上下、左右都颠倒。 (2)像在哪侧,玻片标本就往哪侧移。
【总结】随着显微镜及相关技术的发展,生物学研究已经从个体水平深入到细胞水平或更微观的水平。显微镜及相关技术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推动了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
环节四 课堂小结 认识光学显微镜 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使用光学显微镜 取镜、安放→选低倍镜→对光→制作、放置装片→调节、观察→收镜 学生思考并作答。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环节四 拓展延伸: 【展示材料】电子显微镜 学生阅读书本了解电子显微镜;课后搜集先进仪器的资料,小组交流。 培养学生整理资料你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学。
【提出问题】了解用于生物学实验和研究的先进仪器设备。
环节六 随堂练习 【讲解】两道随堂练习。 学生思考并作答。 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新知。第1节 走进生物学实验室(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常用的生物学实验器具及其用途,能够正确使用一些常用的实验器具,具备爱护实验器具的意识。(生命观念、态度责任)
2.了解生物学实验室的规则和安全注意事项,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态度责任)
3.通过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步骤,认同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尝试关注并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科学探究、态度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常用生物学实验器具的名称和用途。
2. 生物学实验室的规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3. 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教学难点】
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旧知回顾】单筒式光学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说出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回顾上节课显微镜的有关内容,检测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同时通过上节课的知识,自然地过渡到其他常用的实验器具。
【提出问题】丰富多彩的生物界蕴藏着无限的奥秘,这些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要进行科学探究就离不开一些器具。同学们,除了上节课学习的显微镜外,进行科学探究常用的还有哪些器具呢?
环节二 新知探究: 认识常用的其他实验器具 【提出问题】除了显微镜外,实验室中还有哪些常见的实验器具? 学生阅读书本,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讲解】教师出示实验器具图片,讲解名称及功能。 观察器具:放大镜等。 解剖器具:解剖盘,剪刀,镊子,刀片等。 计量器具:量筒,托盘天平(含砝码)等。 加热器具:酒精灯,三脚架,陶土网等。 通用器具:烧杯,试管,试剂瓶,培养皿、研钵,滴管,药匙等。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图片,快速说出名称,并总结其功能。 通过小组比拼的形式,鼓励学生勇敢说出实验器具名称及功能。
环节三 新知探究: 遵守实验室安全准则 【提出问题】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究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阅读书本,了解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究需要注意什么。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讲解】 1.实验开始前,应该学习实验室常见的安全标识,不要随意触摸或启动仪器设备。 2.实验过程中,必须先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严格按照实验规范进行实验,特别要注意安全操作。如果发生事故要正确处理。 3.实验结束后,应该按要求处理实验生物,并彻底清洗实验器具等;使用过的实验试剂应该倒入专门的废液缸,而不能随意倒入水池;离开实验室前,要认真洗手,并关闭实验室的水、电设备和门窗。
环节四 新知探究: 开展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什么? 学生阅读书本,自行了解答案。 在“蛆是从哪儿来的”的探索中,发现和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启发学生:科学探究不只是科学家才能做的事情,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变得相对简单,能激发学生继续参与的欲望,为学生逐步走向尝试体验探究之路埋下伏笔。
【讲解】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实验 4.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提出问题】当我们观察到腐烂的肉上有一些蛆的时候,怎么开展科学探究呢? (1)学生理解“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问题的提出往往来自生活中观察到的那些疑惑不解的现象 。” (2)初步认识假设是有事实依据的,假设不一定都正确。 (3)学生积极参与“生蛆”实验的设计,并不断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4)学生在提供的新情境中,自主并主动地理解和掌握对照实验、实验变量和重复实验的含义。 (5)学生初步掌握和理解“设计对照实验、确定变量”的方法。同时也学到了在探索中所必备的精神、素养和方法(重复实验、贴标签、画表格记录、不怕吃苦等)。
【讲解】结合图片内容,尝试进行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蛆是从哪儿来的? 2.作出假设:假设蛆是由腐烂的肉变出来的。或者:假设蛆不是由腐烂的肉变出来的,是由蝇产生的。 强调: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假设未必与事实相符,但也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 3.实验 介绍影响科学探究的因素。 强调:科学探究常常需要采用控制单一变量的方法,设置对照实验(分实验组和对照组)。 在对照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其他因素都应该相同。 设计实验:怎么设计实验来探究蛆是从哪儿来的?(结合所给提示进行设计) 4.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得出结论:蛆不是由腐烂的肉变来的。
【提出问题】 1.怎么做才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呢? 2.开展科学探究时,我们必须树立什么样的科学态度呢? 学生阅读书本,结合研究的过程,找到答案。
【小结归纳】 1.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 2. 解决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3. 科学探究还需要通过实验等方式来获得证据; 4. 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实验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方法; 5. 分析与判断证据等是得出结论的重要过程。此外,还要善于表达和交流。
环节四 课堂小结 1.认识常用的其他实验器具 2.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 3.科学探究 学生思考并作答。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环节四 拓展延伸: 【展示材料】腐肉生蛆的原因? 学生阅读材料,了解腐肉生蛆的原因。 通过阅读了解现象中蕴藏的生物学知识,使学生灵活运用科学研究来研究生活中的生物学情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