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3.1 预防传染病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课题 第1节 预防传染病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选自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5单元第13章第1节《预防传染病》。作为“健康地生活”主题下的核心内容,本节承接了七年级“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中免疫相关知识,又为后续“用药与急救”等内容奠定基础,是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的重要载体。 教材以“问题驱动—案例分析—逻辑建构—实践应用”为线索,通过流感发病数据、常见传染病案例等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认识传染病的本质、流行规律及预防措施,同时融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体现了“从生活到科学,从个体到社会”的设计理念。内容兼具科学性(如病原体的定义、传播途径的分类)和实践性(如具体预防方法),既需要学生掌握核心概念,也需要形成可迁移的生活技能。教学目标 1. 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病原体与传染病的关系,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认识到疾病发生是生物因素(病原体)与环境因素(传播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2.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与预防措施的对应关系,发展逻辑推理能力;能运用归纳法总结不同传染病的传播特点,形成“因果联系”的思维方式。 3. 探究实践:通过小组讨论流感感染案例、分析腮腺炎预防措施等活动,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取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升信息加工与合作探究能力。 4. 态度责任:通过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法规,认识到公共卫生安全的全球性;结合预防措施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主动向家人宣传传染病预防知识,形成“健康第一”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传染病的定义及特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病的三大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教学难点】 区分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准确对应预防措施与流行环节(如区分“隔离患者”与“戴口罩”分别对应哪个环节);理解“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措施”的逻辑依据。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新课导入 展示PPT中“2018-2024年我国流行性感冒发病数与死亡数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变化(如2020年、2022年发病数较高),提问:“为什么流感在某些年份会出现大规模发病?这些疾病能在人群中扩散的关键是什么?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疾病?” 观察图表,结合生活经验回答问题(如“流感会传染”“身边有同学得了水痘,其他人会被传染”),初步感知“传染病具有传播性”。新知探究 一、传染病的特点及其预防方法 1. 传染病的定义与病原体 (1)展示“新冠肺炎患者隔离”“蛔虫病患者症状”图片,提问:“这些疾病都是由什么引起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2)结合学生回答,明确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并补充:“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如流感由病毒引起,蛔虫病由蛔虫卵引起)”。 2. 传染病的特点 展示PPT中“湖北省疫情新增确诊病例趋势图”“全球疫情累计数据”,提问:“从数据中能看出传染病的哪些特点?”引导学生总结“传染性”(能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和“流行性”(在一定区域、时间内大规模发生)。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以“流感传播”为例,创设情境:“小明得了流感,通过咳嗽将病毒传给同桌,同桌因没接种疫苗被感染”,提问:“这个过程中,哪些要素是必不可少的?” (2)结合情境讲解三个环节: 传染源: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流感患者小明);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的路径(如空气飞沫); 易感人群:对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如未接种疫苗的同桌)。 (3)展示PPT中“不同传播途径案例”(空气传播:肺结核;饮食传播:甲型肝炎等),帮助学生理解传播途径的多样性。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提问:“如果想阻止流感传播,针对三个环节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引导学生结合环节推导措施: 控制传染源:对患者隔离、治疗(如流感患者居家休息); 切断传播途径:阻断病原体传播路径(如戴口罩、勤洗手); 保护易感人群:增强免疫力(如接种疫苗、锻炼)。 (2)强调:“传染病流行需要三个环节同时存在,只要切断其中一个环节,就能阻止流行”,且“切断传播途径是最主要的日常预防方法”。 1. 传染病的定义与病原体 结合图片和预习内容,讨论并总结传染病的核心特征(“有病原体”“能传播”),举例说出已知的病原体(如“新冠病毒”“结核杆菌”)。 2. 传染病的特点 分析图表中“病例数量快速增长”“范围从湖北到全国再到全球”的现象,归纳传染病的两大特点。 3.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小组讨论“流感传播情境”,尝试识别三个环节; (2)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明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如“狂犬病通过被狗咬伤传播——接触传播”)。 4.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完成“措施与环节匹配”任务(如“隔离患者—控制传染源”“接种疫苗—保护易感人群”); (2)结合PPT中“腮腺炎预防案例”(孩子得病居家隔离、教室通风、体育锻炼),分组讨论对应环节及措施。【习题巩固】 1.下列关于传染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感冒(非流感)是传染病,因为会通过接触传播 B. 糖尿病是传染病,因为患者需要长期治疗 C. 肺结核是传染病,由结核分枝杆菌(细菌)引起 D. 近视眼是传染病,因为青少年群体中发病率高 2.“2023年某学校出现10名水痘患者,1周内扩散至2个班级”,这一现象体现了传染病的( C ) A. 传染性 B. 流行性 C. 传染性和流行性 D. 死亡率高 3.下列属于“传播途径”的是( B ) A. 患手足口病的儿童 B. 未消毒的手足口病患者玩具 C. 体质虚弱的婴幼儿 D.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4.“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属于( A ) A. 控制传染源 B. 切断传播途径 C. 保护易感人群 D. 增强免疫力 思考回答问题,加深认识。二、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1)快速梳理PPT中“常见传染病”核心信息(如蛔虫病:病原体蛔虫卵,预防需饭前便后洗手;肺结核:飞沫传播,接种卡介苗可预防); (2)展示“SARS全球分布”“《国际卫生条例》”图片,简要介绍:“传染病无国界,需全球合作;我国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保障公众健康”。 结合自身经历,分享“预防某类传染病的做法”(如“预防流感:戴口罩、打疫苗”),体会“个人卫生习惯与公共卫生安全的关系”。【习题巩固】 1.下列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D ) A. 蛔虫病 B. 肺结核 C. 果流行性感冒 D. 21号染色体三体综合症 学生思考回答,加深理解。课堂小结 用表格梳理核心知识,强调逻辑关系:“病原体→传染病(传染性、流行性)→流行三环节→对应预防措施”,提问:“通过本节课,你认为预防传染病最关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答“切断传播途径+增强自身免疫力”)。板书设计 5.13.1 预防传染病 一、传染病的本质 1. 定义:病原体引起,能传播 2. 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3.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 二、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空气/饮食/接触等)→易感人群 三、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 切断传播途径(戴口罩、勤洗手)——主要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锻炼) 四、延伸:公共卫生安全(全球协作、法律法规)课后作业 1、传染病的特征是( D )。 A.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死亡率较高 B.有传染性,但无关紧要 C.有的由病原体引起,有的由体虚引起 D.都由病原体引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要终止传染病的流行,可以切断传染病流行的( D )。 A.全部三个环节 B.任何两个环节 C.至少两个环节 D.任何一个环节 3、清代《种痘心法》记录了“选时痘之极顺者,取其痂以为苗”的人痘接种法来预防天花。这一预防措施属于( A )。 A.保护易感人群 B.切断传播途径 C.控制传染源 D.治疗天花患者 4、湖南科学家汤飞凡为了收集临床数据主动感染,并通过研究发现沙眼病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汤飞凡感染的沙眼衣原体是沙眼病的( C )。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病原体 D.易感人群 5、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从传染病流行的环节分析,流感患者属于( A )。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易感人群 D.病原体教学反思 1. 亮点:通过真实数据和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情境—问题—讨论”的模式符合八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知识点后配套习题,及时巩固效果较好。2. 不足: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的对应关系较抽象,部分学生易混淆(如“隔离”与“消毒”的区别),需在后续复习中通过案例辨析强化。3. 改进方向:增加“角色扮演”活动(如“模拟疫情防控小组,制定班级预防方案”),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三环节”“三措施”的理解;补充本地常见传染病案例(如手足口病),增强地域关联性。 本设计紧扣教材逻辑与核心素养目标,通过“从生活到科学”的递进式教学,既让学生掌握传染病相关知识,又培养了健康生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