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2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1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北师大版(2024) 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2.2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1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北师大版(2024) 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5.12.2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 第2节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时选自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5单元 第12章 微生物与人类的生活”第2节,是在学生学习“微生物的种类”等基础知识后的应用拓展课。教材以“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为核心,从“致病”和“食品生产”两个维度展开,既衔接了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繁殖、代谢方式),又为后续“微生物在医药、环保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教材突出“实践导向”,通过“制作酸奶”“酿制米酒”等活动,将抽象的微生物作用原理转化为可操作的探究过程,符合八年级学生“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同时,结合生活实例(如腐乳、陈醋)和食品安全(如黄曲霉毒素),体现“生物与生活”的联系,助力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生命观念。
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分析微生物致病及发酵食品制作原理,理解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建立“生物与人类相互影响”的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推理发酵食品制作中“加热、冷却、密封”等操作的目的,培养基于证据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比不同发酵食品的微生物及条件,提升归纳与比较能力。 探究实践:参与“模拟酸奶制作”“米酒发酵原理分析”等活动,掌握观察、讨论、验证的探究方法,提高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了解黄曲霉毒素危害及食品腐败原因,树立食品安全意识;认同微生物技术对人类生活的价值,增强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微生物在发酵食品制作中的作用(如乳酸菌制作酸奶、酵母菌制作米酒的原理);常见致病微生物及其危害。 【教学难点】 发酵食品制作中关键操作的原理(如酸奶制作中“牛奶煮开并冷却”的原因);不同微生物发酵条件的差异(如酵母菌有氧与无氧环境下的作用区别)。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1. 展示PPT中山西陈醋、糯米酒、王致和腐乳的图片,提问:“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食品,它们的制作都离不开微生物。你们知道每种食品分别与哪种微生物有关吗?”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记录猜想,随后总结:“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既有对我们有益的一面,也可能带来危害。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 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猜想食品相关的微生物。 2. 明确本节课学习主题,产生探究兴趣。
探究新知 一、有些微生物使人患病 1. 微生物引发传染病 (1)展示HIV病毒结构图及细菌性痢疾症状图,讲解:“人体的传染病多由微生物引起。艾滋病由HIV病毒引起,它会破坏人体淋巴细胞,导致免疫缺陷;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多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2)提问:“这两种疾病的致病微生物有什么不同?(病毒vs细菌)传播途径有何共同点?”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2.误食微生物或其产物致病 (1)展示发霉花生、玉米的图片,介绍黄曲霉及黄曲霉毒素:“黄曲霉不寄生在人体,但误食其污染的食物会致病,黄曲霉毒素是毒性极强的致癌物。” (2)提问:“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误食黄曲霉污染的食物?” 3.微生物导致食物腐败 (1)展示食品腐败的图片,讲解:“细菌和真菌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繁殖,会分解食物中的有机物,导致食物腐败。”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你们见过哪些食物腐败的现象?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1. 微生物引发传染病 (1)观察图片,倾听讲解,记录关键信息(致病微生物、患病原因)。 (2)小组讨论后发言:“HIV是病毒,痢疾杆菌是细菌;都可能通过‘食物/接触’传播。” 2.误食微生物或其产物致病 1. 观察图片,了解黄曲霉的危害。 2. 思考后回答:“不吃发霉的花生、玉米;储存粮食时保持干燥通风。” 3.微生物导致食物腐败 (1)结合生活实例(如剩菜变馊、水果腐烂),分析腐败原因:“温度过高、未密封储存等,让微生物大量繁殖。” (2)思考相关问题
【习题巩固】 1. 下列由病毒引起的疾病是( B ) A. 细菌性痢疾 B. 艾滋病 C. 黄曲霉毒素中毒 D. 食物腐败 学生思考回答,加深理解。
二、微生物广泛用于食品生产 1.酸奶制作及原理 (1)播放“酸奶制作”微视频(简化步骤:煮牛奶→冷却→加酸奶→密封发酵),提问:“步骤中‘煮牛奶’和‘冷却后加酸奶’的目的是什么?” (2)讲解原理:“乳酸菌在无氧、适宜温度下,将牛奶中的糖类转化为乳酸,使牛奶凝固。煮牛奶是为了杀死杂菌,冷却是避免高温杀死乳酸菌。” (3)展示酸奶、泡菜图片,补充:“泡菜也是乳酸菌发酵的产物,原理和酸奶相似。” 2. 米酒制作及原理 (1)展示米酒制作步骤图,重点标注“加酒曲”“30℃保温”,讲解:“酒曲中的根霉、曲霉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30℃是微生物发酵的适宜温度。” (2)提问:“如果米酒发酵时间过长,味道会怎样变化?为什么?”引导学生推理:“甜度降低,酒味变浓(更多葡萄糖转化为酒精)。” (3)拓展:“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会产生二氧化碳,这也是面包、馒头膨松的原因。” 3.发酵酱制作及原理 (1)展示甜面酱、黄酱、豆豉的制作流程图,呈现表格(原料、微生物): |食品 |原料 |发酵微生物 | |甜面酱 |面粉 |米曲霉 | |黄酱 |面粉+黄豆 |米曲霉 | |豆豉 |黄豆 |曲霉、毛霉等 | (2)提问:“制作这些酱时,‘蒸熟原料’和‘加食盐水’的目的是什么?”讲解:“蒸熟杀死杂菌,食盐水抑制腐生微生物。” (3)对比:“为什么面酱需要暴晒,豆豉需要密封?”引导学生得出:“微生物种类不同,所需环境不同(米曲霉需适宜温度,豆豉发酵微生物需无氧)。” 1.酸奶制作及原理 (1)观看视频,记录关键步骤,小组讨论操作目的。 (2)理解乳酸菌的作用及发酵条件(无氧、适宜温度)。 2. 米酒制作及原理 (1)分析米酒发酵的“微生物协作”过程(根霉/曲霉→葡萄糖;酵母菌→酒精)。 (2)结合原理推理发酵时间对味道的影响。 3.发酵酱制作及原理 (1)观察表格,明确不同发酵酱的原料和微生物。 (2)讨论操作目的,理解“微生物种类决定环境条件”。
【习题巩固】 1.制作酸奶时,将牛奶煮开并冷却的主要目的是( B ) A. 让牛奶更易凝固 B. 杀死杂菌并避免高温杀死乳酸菌 C. 让牛奶更甜 D. 缩短发酵时间 2.米酒发酵过程中,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的微生物是( B ) A. 酵母菌 B. 根霉和曲霉 C. 乳酸菌 D. 醋酸菌 学生思考回答,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点:“今天我们学习了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既有致病的一面,也有帮助制作食品的一面。谁能总结一下关键内容?” 2. 结合板书,总结:“致病微生物(HIV、痢疾杆菌、黄曲霉等);发酵食品中的微生物(乳酸菌、酵母菌、米曲霉等)及原理。”
板书设计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第1课时) 一、有些微生物使人患病 1. 传染病:艾滋病(HIV)、细菌性痢疾(痢疾杆菌) 2. 误食致病:黄曲霉(产黄曲霉毒素) 3. 食物腐败:细菌、真菌大量繁殖 二、微生物用于食品生产 1. 酸奶/泡菜:乳酸菌(无氧→乳酸) 关键:煮牛奶(杀杂菌)、冷却(护乳酸菌) 2. 米酒/面包:酵母菌(无氧→酒精;有氧→CO ) 辅助:根霉、曲霉(淀粉→葡萄糖) 3. 发酵酱:米曲霉(甜面酱、黄酱);曲霉、毛霉(豆豉) 关键:蒸原料(杀杂菌)、调环境(依微生物)
课后作业 1、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下列产品的发酵过程与酵母菌无关的是( D )。 A.酿酒 B.制作面包 C.制作馒头 D.制作酸奶 2、甜酪子是深受大众喜爱的传统小吃之一,是用燕麦或莜麦通过酒曲发酵制成,在其制作过程中主要利用的微生物是( A )。 A.酵母菌 B.青霉 C.甲烷菌 D.曲霉 3、下列食品制作过程中不依靠微生物发酵的 是( C )。 A.酱油 B.酸奶 C.豆腐 D.苹果醋 4、酸菜是一种传统的美味食品,一般情况下,用坛子制作制作老坛酸菜的坛子必须加水密封。其主要目的是( B )。 A.防止营养流失 B.营造缺氧环境,有利于乳酸菌发酵 C.阻止尘埃进入 D.防止空气对流,抑制细菌的繁殖 5、某同学学习制作米酒的探究实验后。在课堂上分享了他的实验操作步骤:①浸泡→②煮熟米饭并冷却→③加酒曲→④保温发酵,并对此步骤做出解释。你认为不恰当的是( A )。 A.蒸熟米饭需要冷却的目的是避免高温杀死细菌 B.步骤③的目的是进行接种 C.保温是为了给酵母菌发酵提供适宜的温度 D.制作米酒过程中尽量少打开容器,防止杂菌污染
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通过生活实例和视频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结合“观察—讨论—实践”的环节,将抽象的发酵原理转化为具象的操作分析,符合八年级学生认知特点。2. 不足:对“微生物代谢过程”(如淀粉→葡萄糖→酒精的转化)的讲解可更形象(如用流程图动态展示);部分学生对“有氧/无氧环境对酵母菌的影响”理解仍不清晰,需在后续课堂中通过对比实验视频强化。3. 改进方向:增加小组合作的模拟实验(如用气球观察酵母菌发酵产生CO ),让学生直观感受微生物作用;设计“微生物应用辩论会”(如“微生物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深化社会责任意识。 本教学设计紧扣教材内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情境导入、知识点拆解、练习巩固等环节,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重难点,同时培养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意识,符合初中生物教学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