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12.1《微生物的特点和主要类型》第3课时 教学课件(共29张PPT)+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核心素养】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12.1《微生物的特点和主要类型》第3课时 教学课件(共29张PPT)+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12章 微生物与人类的生活
第1节 微生物的特点和主要类型
(第3课时)
第五单元 健康地生活
北师大版(新教材)生物八年级上册
了解病毒的种类,并学会识别不同类型的病毒。
概述病毒的结构和增殖等的特点,建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举例说明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了解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目标
课堂导入
近期,流感病毒肆虐,各大医院发热门诊人满为患,不少患者都出现高热、咳嗽、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
病毒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威力?
病毒的形态
新型冠状病毒
流感病毒
猴痘病毒
狂犬病毒
花椰菜病毒
黄瓜花叶病毒
噬菌体
烟草花叶病毒
病毒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其大小也不尽相同。那它们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呢?
病毒的大小
烟草花叶病毒
(放大60000倍)
腺病毒
(放大120000倍)
大肠杆菌噬菌体
(放大100000倍)
病毒个体微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其形态。
只能用纳米(百万分之一毫米)来表示它们的大小。
阔口罐病毒直径:0.5nm;
口蹄疫病毒直径:20-25nm;
大多数病毒直径:50-60nm;
病毒的结构
观察以下三种病毒的结构模型,你有何发现?
病毒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遗传物质
蛋白质
外壳
遗传物质
蛋白质
外壳
遗传物质
蛋白质
外壳
病毒的营养方式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叶绿体,所以其营养方式为异养型。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
病毒的类型
(噬菌体)
根据病毒的宿主细胞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
动物病毒:
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如流感病毒、HIV、新型冠状病毒、腺病毒
植物病毒:
寄生在植物细胞里,如烟草花叶病毒
细菌病毒:
寄生细菌细胞里,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病毒的增殖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且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那它是如何进行增殖的呢?
病毒的增殖
释放
吸附
注入
复制
组装
病毒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拓展:病毒的结晶体
病毒离开活细胞以病毒颗粒(结晶体)的形式存在,一有机会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又会重新开始。
番茄丛矮病毒结晶体
病毒离开活细胞
结晶体
重新侵入活细胞
条件
适宜
形成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微生物代谢类型多样,不同微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不同,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病毒
蘑菇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腐生:一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枯枝、败叶、动物尸体和粪便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复杂的有机物
简单的无机物
腐生
微生物
常见的腐生性微生物:枯草杆菌、乳酸菌、霉菌、蘑菇等
腐生性微生物是自然界中的分解者,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寄生:一些细菌、真菌生活在其他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这些生物体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寄生型的细菌会使人或者动物患病。
脑膜炎球菌会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鼠疫耶尔森菌会引发鼠疫
链球菌会引发人患猩红热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寄生型的真菌会寄生在人的体表或体内,从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导致人患病。
足癣
甲癣(灰指甲)
手癣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真菌还能寄生在植物上,使植物患病。
棉花枯萎病
小麦叶锈病
水稻稻瘟病
玉米瘤黑粉病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病毒引起的肠胃炎
流行性感冒
非洲猪瘟
登革热
所有的病毒都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植物、动物或细菌体内。
寄生生性微生物和动物一样,属于消费者。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有些微生物像植物一样,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储能有机物,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如蓝细菌、硫细菌、硝化细菌等。
蓝细菌
硫细菌
硝化细菌
这些微生物属于生产者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为豆科植物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而豆科植物为根瘤菌生活提供有机物。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是互利共生的关系。
课堂小结
病毒
种类:
结构特点:
营养方式:
增殖方式: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噬菌体
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
异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
自我复制
作为分解者
作为消费者
作为消费者
课堂练习
1、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因多常见于小儿,又称为小儿麻痹症。下列有关该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旦入侵人体,就会使人患病
B.不能独立生活,生活方式是寄生
C.繁殖时不能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
D.结构复杂,由荚膜,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组成
B
不一定
课堂练习
2、虽然病毒常常令人谈“毒”色变,但是人类在研究和利用病毒的过程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结构简单,主要由细胞壁和遗传物质组成
B.病毒个体很小,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C.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D.病毒经过人工处理后,可以作为接种的疫苗
A
病毒无细胞结构
课堂练习
3、以下是四种微生物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
A.①营寄生生活细胞结构极其简单
B.②通过生产芽孢的方式进行繁殖
C.③营腐生生活,可以用孢子繁殖
D.②③④细胞内均有核膜,属于真核生物
C
细菌:分裂生殖
病毒无细胞结构
课堂练习
4、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分布极广。以下有关微生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某些细菌在恶劣环境中利用芽孢进行繁殖
B.流感病毒可在细菌细胞内完成自我复制
C.蘑菇属于多细胞真核生物,靠菌丝吸收有机物营腐生生活
D.所有真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
C
动物病毒
细菌:分裂生殖
课堂练习
5、下列有关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细菌通过产生芽孢进行生殖
②有些细菌和真菌可以与动植物共生
③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细胞中都有遗传物质
④细菌和真菌都有细胞壁
⑤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也叫噬菌体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D
病毒无细胞结构
细菌:分裂生殖
恰是这夏
谢 谢/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5.12.1 微生物的特点和主要类型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 第1节 微生物的特点和主要类型(第3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2章第1节“微生物的特点和主要类型”第3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及细菌、真菌等类群的基本特征,本节课聚焦病毒这一特殊微生物,并深入探讨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对微生物知识体系的重要补充与拓展。病毒作为非细胞生物的典型代表,其结构与生命活动方式对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具有关键意义;而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多重角色,更是衔接生物学与生态学的重要纽带,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奠定基础。 教材以“流感病毒肆虐”的生活情境导入,引发学生对病毒的好奇。接着从形态、大小、结构等方面解构病毒的生物学特征,通过对比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噬菌体的宿主差异,建立病毒分类的认知框架。在阐述病毒增殖方式时,结合动态过程图解,将抽象的“自我复制”转化为直观的生命活动模型。随后过渡到微生物的生态作用,通过腐生、寄生、自养等代谢类型的案例分析,构建微生物作为分解者、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生态角色体系,最后以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深化对微生物与生物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本模块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病毒引发的传染病防控,增强公共卫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科学思维:通过病毒结构与功能的分析,培养“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念;在探讨微生物作用时,渗透“辩证看待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思维方法。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图片,提高图文转换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小组讨论“病毒是否为生命”的活动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逻辑论证能力。 态度责任:结合流感、非洲猪瘟等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联系,树立公共卫生意识;通过根瘤菌固氮等案例,体会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病毒的结构特点与增殖方式,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不同生态作用(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共生关系)。 【教学难点】 病毒非细胞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关系(突破策略:通过“结晶体侵入活细胞”的动态演示,对比细胞生物的结构完整性);微生物代谢类型与生态角色的对应关系(突破策略:设计“生态角色转盘”互动游戏,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实例匹配)。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1. 展示近期医院发热门诊人满为患的新闻图片,提问:“为什么流感季节医院发热门诊患者激增?”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思考病毒的致病威力。 2. 播放1分钟短视频《病毒入侵人体实录》,呈现流感病毒附着、侵入细胞的微观过程,设置悬念:“这种比细菌小得多的生物,是如何让人生病的?” 3. 板书课题“病毒与微生物的生态作用”,明确本节课探究主题。 观察图片并结合自 身经历,分享对流感病毒的认知,如“高烧”“传染性强”等症状描述。 2. 观看视频时记录病毒入侵的关键画面,产生“病毒如何繁殖”“为何难以消灭”等疑问。 3. 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明确学习目标。
新知探究 一、病毒的奥秘 1. 病毒的形态与大小 (1)展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图片集(包括新型冠状病毒的球形、烟草花叶病毒的杆形、大肠杆菌噬菌体的蝌蚪形),提问:“这些病毒的形态有何共同特征?为什么需要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 (2)呈现数据对比:普通细菌直径约1微米,流感病毒直径约80纳米,引导学生计算两者大小差异(1微米=1000纳米),体会病毒的“超微”特性。 (3)播放动画《纳米尺度下的病毒世界》,直观展示病毒与细胞、细菌的大小比例关系。 病毒的结构与营养方式 (1)展示三种病毒的结构模型(新冠病毒、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发放结构分解图卡片,组织学生分组拼图,要求标注“蛋白质外壳”“遗传物质”。 (2)提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为何仍被视为生物?”引导学生从“增殖能力”角度分析生命特征。 (3)呈现实验证据:将病毒提纯为结晶体后,若遇到活细胞仍能恢复侵染活性,说明其生命活动对宿主的依赖性。 3. 病毒的类型与增殖 (1)展示三组病毒侵染案例:HIV攻击人体免疫细胞、烟草花叶病毒使叶片出现病斑、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引导学生根据宿主类型分类。 (2)播放噬菌体增殖的动态图解,分阶段讲解“吸附-注入-复制-组装-释放”过程,强调遗传信息的主导作用。 (3)设计情境题:“如果将病毒的遗传物质注入不同宿主细胞,会发生什么?”引发对病毒特异性的思考。 1. 病毒的形态与大小 (1)观察图片并分类归纳病毒的三种形态,用“篮球与乒乓球”类比病毒与细菌的大小差异。 (2)计算并交流“1微米=多少个流感病毒直径”,建立纳米级长度的感性认识。 (3)观看动画后,用肢体语言模拟病毒(手掌大小)与细胞(教室大小)的比例关系,强化空间认知。 2.病毒的结构与营养方式 (1)小组合作完成病毒结构拼图,派代表讲解各部分功能,理解“简单结构与高效侵染”的适应性。 (2)辩论“病毒是否为生命”,多数学生认同其“寄生增殖”的生物特性,但质疑其非细胞结构的特殊性。 (3)分析结晶体实验,推测病毒“休眠-激活”的生存策略,理解“寄生”是其营养方式的必然选择。 3. 病毒的类型与增殖 (1)分组讨论并完成表格:病毒类型、宿主细胞、举例,强化分类依据的理解。 (2)用磁贴在黑板上模拟噬菌体增殖步骤,其他同学纠错补充,加深对“利用宿主物质自我复制”的理解。 (3)推理情境问题,得出“病毒对宿主细胞具有专一性”的结论,如禽流感病毒一般不感染人类。
【习题巩固】 1. 病毒的结构特点是(B) A. 有细胞壁和细胞核 B. 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 C. 有叶绿体和细胞质 D. 具有细胞结构 2. 病毒的增殖方式是(C) A. 分裂生殖 B. 出芽生殖 C. 利用宿主细胞内的物质自我复制 D. 孢子生殖 思考回答问题,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
二、微生物的生态角色 1. 分解者——物质循环的清道夫 (1)描述落叶堆中霉菌滋生的情形,提问:“枯叶为何能逐渐消失?”引导联想腐生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2)播放实验视频:枯草杆菌分解淀粉的过程,用碘液检测淀粉消失,说明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3)组织“生态链缺失”讨论:“如果没有腐生微生物,自然界会出现什么现象?” 2. 消费者——寄生与致病 (1)展示足癣(灰指甲)、棉花枯萎病的病理图片,说明寄生微生物与宿主的利益冲突。 (2)播放脑膜炎球菌侵染人体的动画,解析“细菌外毒素破坏细胞膜”的致病机制。 (3)呈现数据:全球每年因植物病毒导致的农作物损失超200亿美元,引发对寄生微生物危害的重视。 3. 生产者与共生者——生态系统的特殊成员 (1)展示蓝细菌显微照片,讲解其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光能的过程,对比植物叶绿体与蓝细菌光合片层的结构异同。 (2)播放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的动画,拆解“氮气→氨→氨基酸”的固氮流程,强调互利共生的双赢机制。 (3)提出开放性问题:“能否人工培养根瘤菌用于非豆科植物增产?”激发科学探索兴趣。 1. 分解者——物质循环的清道夫 (1)联系生活经验,列举蘑菇、蚯蚓等分解者,区分动物分解者与微生物的差异。 (2)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淀粉分解前后的颜色变化,归纳腐生微生物的代谢特点。 (3)小组讨论得出“有机物堆积”“元素循环中断”等后果,认识分解者的生态必要性。 2. 消费者—寄生与致病 (1)分享自己或家人感染真菌(如手癣)的经历,体会寄生微生物的危害方式。 (2)绘制“寄生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图,标注营养物质流向和致病表现。 (3)计算“200亿美元损失”对应的粮食产量,认识微生物寄生对人类生产的影响。 3. 生产者与共生者——生态系统的特殊成员 (1)绘制“蓝细菌-植物”光合作用比较表,理解原核生物的自养能力。 (2)用角色扮演法模拟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物质交换:“我提供氮气,你提供有机物”,强化共生概念。 (3)分组查阅资料,讨论“固氮菌工程”的可行性,形成简要的探究方案。
【习题巩固】 1. 病毒的营养方式是(B) A. 自养,能进行光合作用 B. 异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 C. 腐生,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 D. 既可寄生也可腐生 2. 下列关于微生物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B) A. 腐生微生物能分解动植物遗体,促进物质循环 B. 寄生微生物均会导致宿主患病 C. 蓝细菌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D. 噬菌体可寄生在细菌细胞中 学生思考回答,加深对于细菌的理解。
课堂小结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营养和增殖方式以及微生物的各种生态角色等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板书设计 第五节 微生物的特点和主要类型(第3课时) 一、病毒的世界 1. 形态:球形、杆形、蝌蚪形(电子显微镜观察) 2. 结构:蛋白质外壳 + 遗传物质(无细胞结构) 3. 类型:动物病毒(流感病毒)、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噬菌体 4. 增殖:吸附→注入→复制→组装→释放(依赖活细胞) 二、微生物的生态作用 1. 分解者:腐生微生物(枯草杆菌)→有机物→无机物 2. 消费者: - 寄生致病:细菌(脑膜炎球菌)、真菌(足癣)、病毒(流感病毒) - 动物病毒:HIV、非洲猪瘟病毒 3. 生产者:蓝细菌、硫细菌(化能合成作用) 4. 共生者:根瘤菌→豆科植物(固氮-有机物交换)
课后作业 1、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因多常见于小儿,又称为小儿麻痹症。下列有关该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一旦入侵人体,就会使人患病 B.不能独立生活,生活方式是寄生 C.繁殖时不能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 D.结构复杂,由荚膜,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组成 2、虽然病毒常常令人谈“毒”色变,但是人类在研究和利用病毒的过程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 A.病毒结构简单,主要由细胞壁和遗传物质组成 B.病毒个体很小,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C.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D.病毒经过人工处理后,可以作为接种的疫苗 3、以下是四种微生物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①营寄生生活细胞结构极其简单 B.②通过生产芽孢的方式进行繁殖 C.③营腐生生活,可以用孢子繁殖 D.②③④细胞内均有核膜,属于真核生物 4、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分布极广。以下有关微生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某些细菌在恶劣环境中利用芽孢进行繁殖 B.流感病毒可在细菌细胞内完成自我复制 C.蘑菇属于多细胞真核生物,靠菌丝吸收有机物营腐生生活 D.所有真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 5、下列有关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①细菌通过产生芽孢进行生殖 ②有些细菌和真菌可以与动植物共生 ③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细胞中都有遗传物质 ④细菌和真菌都有细胞壁 ⑤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也叫噬菌体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以模型建构、实验观察、角色扮演等多元活动突破重难点,将抽象的微生物知识与生活实践、生态系统相联系,既落实了“结构与功能”“稳态与平衡”等核心概念,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课后作业的分层设计兼顾了知识巩固与创新实践,为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空间。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