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第12章 微生物与人类的生活第2节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第2课时)第五单元 健康地生活北师大版(新教材)生物八年级上册举例说明微生物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了解抗生素的类型及治疗对象。举例说明微生物发酵技术在生物技术产业中的应用。认同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养成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习惯。学习目标课堂导入产品名称 原料 发酵微生物酸奶 牛奶酸泡菜 白菜等蔬菜黄酱、酱油 大豆、小麦豆腐乳 大豆米醋 大米面包、馒头 面粉葡萄酒 葡萄汁乳酸菌等乳酸菌等米曲霉等米曲霉、毛霉等醋酸菌等酵母菌酵母菌微生物在医药工业中广泛应用多数酵母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提取供医药用。医用的青霉素和头孢霉素是相应真菌产生的抗生素。微生物在医药工业中广泛应用链霉素、金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是某些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抗生素对致病细菌引起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提高了人类对抗疾病的能力。微生物在医药工业中广泛应用抗生素不仅可以用来防治人类的某些传染病,还可以防治家禽和家畜的某些疾病。微生物在医药工业中广泛应用若在家禽和家畜的饲养中,过量使用抗生素所产生的肉、蛋、奶等产品则对人类的健康有害。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超级细菌的产生。小资料抗生素的发现工业化的发酵技术构成了生物技术产业早期的生物技术产业,利用微生物发酵法规模化生产青霉素,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工业化的发酵技术构成了生物技术产业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氨基酸。目前,氨基酸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学、农业等领域。氨基酸: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人和动物的重要营养物质。以谷氨酸为原料,可制作成调味料——味精。对人体皮肤无刺激性的谷氨酸钠肥皂。工业化的发酵技术构成了生物技术产业食用有机酸主要有柠檬酸、醋酸、乳酸、葡萄糖酸、苹果酸等,这些有机酸都能通过微生物发酵制成。其中,柠檬酸在水果饮料、糖果点心、果酱生产和水果保存等方面被广泛应用。工业化的发酵技术构成了生物技术产业早期,人们获得酶的途径主要是从动物内脏或植物的茎、叶、果中提取。近年来,酶制剂主要依靠微生物发酵。工业化的发酵技术构成了生物技术产业具有明显抗菌和消炎作用的溶菌酶;有助于消化作用的木瓜蛋白酶;请你根据具体情况调查家庭和商店中的发酵技术有关的食品或商品,以及药店、医院中与发酵技术有关的药品或医疗用品等。并讨论以下问题:1.除了氨基酸,食用有机酸、酶制剂的你们小组还发现了哪些发酵产品?2.根据你们小组的调查结果,发酵产品应用于生活的哪些方面?3.如果没有微生物发酵技术,你的生活会有哪些不便?交流发酵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工业化的发酵技术构成了生物技术产业胰岛素、乙肝疫苗、干扰素等都是利用基因工程通过微生物生产而来的。利用转基因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利用失活或减毒的病毒制作疫苗工业化的发酵技术构成了生物技术产业微生物在采油、冶金、生物防治、生物能源开发、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微生物采油现场利用细菌净化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甲烷菌可以利用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生产清洁能源沼气——甲烷。工业化的发酵技术构成了生物技术产业课堂小结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一、微生物在医药工业中广泛应用二、工业化的发酵技术构成了生物技术产业抗生素青霉——青霉素头孢霉菌——头孢霉素放线菌——链霉素、金霉素、卡那霉素等治疗细菌引起的疾病应用:氨基酸、食用有机酸、酶制剂、胰岛素、疫苗、干扰素等。课堂练习1、农作物秸秆、人粪尿和禽畜粪尿中含有很多有机物。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下列微生物能利用这些有机物分解产生清洁能源的是( )。A.酵母菌 B.乳酸菌C.甲烷菌 D.醋酸菌C米酒、面包酸奶、泡菜米醋课堂练习2、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生产生活的关系密切。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使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B.利用组织培养可以大量、快速繁殖优良品种C.利用酵母菌发酵可制作泡菜、面包和醋等食品D.利用克隆技术培育的多莉羊长相与供核母羊相似C乳酸菌醋酸菌课堂练习3、微生物(病毒、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①-⑤中属于人类有益利用微生物的是( )。①导致疾病 ②净化污水 ③污染环境 ④制作食品 ⑤生产药品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⑤B有害有害课堂练习4、下列选项中,属于人类对真菌利用的是( )。①制作面包 ②酿醋 ③制作米酒④生产抗生素 ⑤制作泡菜 ⑥制作腐乳A.①②③ 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D酵母菌醋酸菌酵母菌青霉乳酸菌米曲霉、毛霉等课堂练习5、下列有关生活中生物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制作泡菜的坛子加水密封隔绝空气主要是为了防止杂菌的侵入B,冷藏食物不易变质是由于低温抑制了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C,制作酸奶时,将牛奶加热煮沸是为了杀死其中的杂菌D,制作馒头时,利用酵母菌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使馒头变得膨大松软A提供无氧环境恰是这夏谢 谢/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5.12.2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2课时课题 第2节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第2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时选自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5单元第12章微生物与人类的生活”第2节第2课时,是第1课时“微生物与食品生产”的延伸与拓展。教材从“医药工业”和“生物技术产业”两个维度,系统阐述了微生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既衔接了微生物代谢特性的基础知识,又展现了微生物技术的现实价值,为后续学习生物技术应用奠定基础。 教材突出“应用导向”,通过抗生素生产、发酵技术工业化等实例,将抽象的微生物作用与具体产业结合;同时融入“抗生素滥用危害”“微生物环保应用”等内容,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符合初中生物“从生活到科学,从科学到社会”的编排理念。教学目标 1. 生命观念:通过分析微生物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理解微生物代谢活动与人类需求的适配性,建立“生物与人类相互依存”的观念。 2.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抗生素的益处与滥用危害,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归纳发酵技术的多元应用,提升分类与概括能力。 3. 科学探究:参与“发酵产品调查”活动,学习收集、分析信息的方法,提高合作探究与表达交流能力。 4. 社会责任:通过了解抗生素滥用的危害,树立合理用药意识;通过认识微生物在环保中的应用,增强生态保护与科技应用的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微生物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尤其是抗生素的来源与作用);工业化发酵技术的主要产品及应用(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等)。 【教学难点】 抗生素的作用对象及滥用危害;微生物发酵技术在不同领域应用的原理差异(如医药生产与环保应用的区别)。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新课导入 1. 展示PPT中“发酵食品-原料-微生物”对应表格(酸奶-牛奶-乳酸菌、面包-面粉-酵母菌等),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这些微生物通过发酵作用改变原料特性。除了食品,微生物还能为我们提供什么?” 2.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举例(如“吃药可能用到微生物产生的物质”),总结:“微生物不仅能制作食品,在医药、工业甚至环保中都有重要作用,今天我们继续探究。” 1. 回顾上节课知识,完成表格内容回顾。 2. 结合生活经验猜想微生物的其他应用,明确本节课学习主题。探究新知 一、微生物在医药工业中广泛应用 1.抗生素的来源与作用 (1)展示青霉素、头孢霉素、链霉素的药品图片及对应微生物(青霉、头孢霉菌、放线菌),讲解:“抗生素是微生物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物质。真菌可产生青霉素、头孢霉素;放线菌可产生链霉素、金霉素等,这些抗生素能有效治疗细菌引起的疾病。” (2)补充:“酵母菌含丰富维生素,可提取用于医药(如富硒酵母片补充营养)。” (3)提问:“抗生素能治疗所有疾病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只能治疗细菌引起的疾病,对病毒(如感冒病毒)无效。” 2.抗生素的应用与滥用危害 (1)展示抗生素在人类医疗(如青霉素注射)和畜禽养殖(如土霉素片)中的应用图片,说明:“抗生素可防治人类和畜禽疾病,但过量使用会有危害。” (2)展示“超级细菌”示意图,讲解:“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形成超级细菌,导致疾病难以治疗;畜禽产品中残留的抗生素也会危害人体健康。” (3)提问:“生活中我们应如何避免抗生素滥用?”(如“不自行服用抗生素”“遵医嘱用药”) 1.抗生素的来源与作用 (1)观察图片,记录抗生素的来源(真菌、放线菌)和作用(治疗细菌疾病)。 (2)讨论后明确抗生素的作用范围,区分细菌与病毒引发的疾病。 2.抗生素的应用与滥用危害 (1)对比抗生素的益处与危害,理解“合理使用”的重要性。 (2)结合生活提出合理用药建议,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习题巩固】 1. 下列抗生素及其来源对应正确的是( C ) A. 青霉素——放线菌 B. 链霉素——青霉 C. 头孢霉素——真菌 D. 金霉素——酵母菌 思考回答问题,加深认识。二、工业化的发酵技术构成了生物技术产业 传统发酵技术的工业化(抗生素、氨基酸) (1)讲解:“早期生物技术产业从规模化生产青霉素开始,挽救了无数生命。20世纪50年代后,微生物发酵法开始生产氨基酸。” (2)展示味精(谷氨酸制成)、谷氨酸钠肥皂图片,说明:“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如味精是谷氨酸钠盐,用于调味)。” (3)提问:“为什么用微生物发酵生产氨基酸,而不是从动植物中提取?”(引导:“微生物繁殖快、成本低、可规模化生产”) 2.发酵技术生产食用有机酸和酶制剂 (1)展示柠檬酸在饮料、果酱中的应用图片,讲解:“食用有机酸(柠檬酸、醋酸等)可通过微生物发酵制成,用于食品加工和保存。” (2)展示碱性蛋白酶(洗涤剂添加)、果胶酶(果汁澄清)图片,说明:“酶制剂以前从动植物中提取,现在主要靠微生物发酵,效率更高(如蛋白酶用于去污,果胶酶用于果汁澄清)。” (3)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产品可能用到微生物发酵的酶制剂?”(如洗衣液、果汁饮料) 3.发酵技术在现代生物技术及环保中的应用 (1)展示转基因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病毒疫苗制作的图片,讲解:“基因工程结合微生物发酵,可生产胰岛素、乙肝疫苗等,解决了传统提取的资源限制问题。” (2)展示微生物采油、污水净化、沼气生产(甲烷菌利用秸秆粪便产沼气)图片,说明:“微生物还能用于采油、净化污水(分解污染物)、生产清洁能源(沼气),在环保和能源领域作用重大。” (3)组织“小组讨论”:“微生物在环保中的应用,利用了它们的什么特性?”(引导:“分解有机物的代谢能力”) 传统发酵技术的工业化(抗生素、氨基酸) (1)了解氨基酸的应用场景,联系生活中的味精、保健品等实例。 (2)分析微生物发酵生产的优势,理解工业化的必要性。 2.发酵技术生产食用有机酸和酶制剂 (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有机酸和酶制剂的应用价值。 (2)对比传统提取与微生物发酵的差异,认同技术进步的意义。 3.发酵技术在现代生物技术及环保中的应用 (1)了解现代生物技术中微生物的作用,感受科技融合的力量。 讨论微生物环保应用的原理,联系微生物的代谢特性(分解有机物)。【习题巩固】 1.下列不属于微生物发酵技术产品的是( D ) A. 味精(谷氨酸) B. 胰岛素(转基因大肠杆菌生产) C. 果胶酶(微生物发酵) D. 蔗糖(甘蔗提取) 学生思考回答,加深理解。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今天我们学习了微生物在医药和生物技术产业中的应用,谁能从‘医药’和‘工业/环保’两方面总结核心内容?” 2. 结合板书强调:“微生物既是医药生产的‘工厂’,也是工业和环保的‘助手’,但需合理利用(如避免抗生素滥用)。”板书设计 5.12.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第2课时) 一、微生物在医药工业中应用 1. 核心产品: - 抗生素(真菌:青霉素、头孢;放线菌:链霉素等)→ 治疗细菌疾病 - 维生素(酵母菌提取)→ 营养补充 2. 注意:滥用抗生素→超级细菌、残留危害→合理使用 二、工业化发酵技术构成生物技术产业 1. 传统产品:抗生素、氨基酸(味精)、有机酸(柠檬酸) 2. 现代产品:酶制剂(蛋白酶)、胰岛素(基因工程)、疫苗 3. 环保应用:污水净化、沼气(甲烷菌)、微生物采油课后作业 1、农作物秸秆、人粪尿和禽畜粪尿中含有很多有机物。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下列微生物能利用这些有机物分解产生清洁能源的是( C )。 A.酵母菌 B.乳酸菌 C.甲烷菌 D.醋酸菌 2、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生产生活的关系密切。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使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 B.利用组织培养可以大量、快速繁殖优良品种 C.利用酵母菌发酵可制作泡菜、面包和醋等食品 D.利用克隆技术培育的多莉羊长相与供核母羊相似 3、微生物(病毒、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①-⑤中属于人类有益利用微生物的是( B )。 ①导致疾病 ②净化污水 ③污染环境 ④制作食品 ⑤生产药品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⑤ 4、下列选项中,属于人类对真菌利用的是( D )。 ①制作面包 ②酿醋 ③制作米酒 ④生产抗生素 ⑤制作泡菜 ⑥制作腐乳 A.①②③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 5、下列有关生活中生物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制作泡菜的坛子加水密封隔绝空气主要是为了防止杂菌的侵入 B,冷藏食物不易变质是由于低温抑制了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C,制作酸奶时,将牛奶加热煮沸是为了杀死其中的杂菌 D,制作馒头时,利用酵母菌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使馒头变得膨大松软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通过“回顾-探究-应用”的逻辑链,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体系;结合生活实例(如味精、洗衣液)和图片展示,降低了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发酵产品调查”活动有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2. 不足:对“基因工程与微生物发酵结合”的原理讲解较浅,部分学生对“转基因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的过程理解模糊;对抗生素“只杀细菌不杀病毒”的原理,缺乏直观对比(如可增加细菌与病毒结构示意图)。3. 改进方向:增加“细菌与病毒结构对比”微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抗生素作用对象;设计“抗生素使用情景判断”互动环节(如“感冒时能否吃青霉素?”),强化知识应用;拓展“微生物环保案例”的视频资料(如污水净化过程),增强直观感受。 本教学设计紧扣教材核心内容,以核心素养为统领,通过情境引导、探究活动和生活联系,实现“知识传授”与“素养培养”的统一,符合初中生物教学的育人目标。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5.12.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第2课时(教学设计).docx 5.12.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