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第14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3节 血液循环(第1课时)第六单元 人体的生理活动苏科版(新教材)生物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哈维对血液循环的研究及实验,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两者关系,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变化,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细节,血液在肺部和组织处气体交换原理,哈维实验现象与理论的关联。了解哈维对血液循环的研究及实验,理解血液单向流动特点。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理解两者同时进行且通过心脏连通。明确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别。课前须知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诸血皆归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等叙述,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对血液在人体内循环流动已有一定的认识。课堂导入心脏血管血管里的血液课堂导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组成许多科学家对“血液在人体内是否循环流动”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英国科学家威廉·哈维( William Harvey,1578—1657)根据心脏每次收缩泵血的量和心率进行计算,发现心脏每小时泵血的总量是人体体重的数倍,这么多的血量不可能迅速产生又很快被组织吸收,因此他推血液在人体内是循环流动的。新知讲授活动1:血液循环的发现热身小活动:模拟哈维实验观察要点:1.前臂青筋的鼓起。2.感觉腕动脉的消失。根据实验现象,你有什么猜想?注意尽快松开绑带新知讲授活动1:血液循环的发现提示:为了避免影响血液的流动,绷带或橡皮管捆扎的时间不能过长,观察到现象后应立即解开绷带或橡皮管。新知讲授活动1:血液循环的发现哈维的实验证明,血液始终朝着一个方向流动,即从心脏经动脉流到静脉,再流回心脏。限于当时的条件,哈维并不知道血液是怎样从动脉流到静脉的。他猜想,动脉和静脉之间有一种血管,将动脉和静脉中的血液连通起来。后来科学家证实,这种血管就是毛细血管。新知讲授活动1:血液循环的发现下面的实验能帮助我们验证哈维的猜想。新知讲授活动2:血液循环的途径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材料和用具:尾鳍色素____的活的小鱼、湿纱布、培养皿、载玻片、显微镜等。方法: 1.用湿纱布把小鱼把包起来,只露出尾部,再将小鱼放在培养皿里,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底部。2. 在低倍镜下观察尾鳍内血管和血流情况。尾鳍色素过多会影响观察尾鳍内血液流动效果。少能保持鱼体湿润,保证小鱼正常呼吸。在显微镜下如何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毛细血管 解析: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血液流向心脏方向、血流速度快的血管是动脉;血液与流向心脏方向相反、血管管径大、血流速度慢的血管是静脉;管径最细、红细胞在血管中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新知讲授活动2:血液循环的途径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新知讲授小组讨论1.用湿纱布把小鱼包起来的目的是什么 实验后,应该怎样处理小鱼 2.在显微镜下,你如何区分小鱼尾鳍内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用湿纱布把小鱼包起来主要目的是保证小鱼正常呼吸。小鱼生活在水中,依靠鳃从水中获取溶解氧进行呼吸,在实验过程中,用浸湿的纱布包裹小鱼的头部鳃盖和躯干部,能维持小鱼呼吸所需的水环境,避免因缺水缺氧导致小鱼死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新知讲授小组讨论2.在显微镜下,你如何区分小鱼尾鳍内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从主干流向分支,管腔较粗,血流速度快且方向明确,血液颜色较鲜红(含氧量高),管壁相对较厚。静脉:由分支汇集到主干,管腔较粗但通常比同级动脉略大,血流速度较慢,方向与动脉相反,血液颜色较暗红,管壁较薄。毛细血管:连接动脉和静脉,管腔最细,仅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分布最广,是血液与组织间物质交换的场所,在显微镜下易观察到红细胞逐个通过的现象。心脏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人体内的血液循环是如何进行的呢?1. 什么是血液循环?2. 血液循环包括哪两种循环途径?3. 什么是体循环?尝试写出血液流动的路径。4. 什么是肺循环?尝试写出血液流动的路径。阅读P49-50内容,思考:小组合作学习(5分钟)新知讲授活动2: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人体内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就叫作血液循环。体循环肺循环同时进行新知讲授活动2:血液循环的途径通过心脏连通在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新知讲授活动2: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新知讲授活动2:血液循环的途径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网全身静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动脉毛细血管网全身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体循环新知讲授活动2:血液循环的途径肺循环肺部毛细血管网右心室右心室肺动脉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肺静脉左心房左心房新知讲授活动2:血液循环的途径肺循环1. 什么叫动脉血?什么叫静脉血?2. 循环过程中的气体变化和物质变化情况,血液是如何变化的?3. 血液循环的意义?阅读P50相关内容,思考:小组合作学习(3分钟)新知讲授活动3: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新知讲授活动3: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静脉血动脉血体循环组织细胞氧气、营养物质二氧化碳等废物体循环探究新知讲授活动3: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右心室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肺动脉左心房肺泡氧气二氧化碳静脉血动脉血肺循环肺循环探究新知讲授活动3: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想一想: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血液在人体内流动,将氧和各种营养物质等运输到身体的各个器官、组织,供组织细胞使用,并且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输到相应的器官而排出体外。新知讲授活动3: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体循环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肺循环物质交换气体交换1.体循环是“左出右回”,肺循环是“右出左回”2.血液流动方向是“室—动—毛—静—房”归纳:新知讲授归纳小结上下腔静脉肺静脉主动脉肺动脉左心室全身的毛细血管组织细胞氧气营养物质二氧化碳代谢废物右心房(动脉血→静脉血)右心室肺泡二氧化碳氧气肺部的毛细血管左心房(静脉血→动脉血)肺循环体循环新知讲授总结归纳体循环 肺循环起点 ___心室 ____心室终点 ____心房 ____心房血液变化 __脉血→__脉血 __脉血→__脉血功能 为全身________的运来氧气和养料、带走二氧化碳等废物。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获得,________,把二氧化碳交给肺泡。联系 二者_____进行,在_____汇合成一条完整循环途径, 承担物质运输的功能。 左右右左动静静动组织细胞氧气同时心脏新知讲授思维训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对比某人脚背发炎,医生在他的臀部肌肉处注射消炎药物,此药运至足部的途径是什么 (请用图表示)脚背毛细血管右心室肺动脉左心室主动脉臀部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脚背动脉心脏中最先发现药物的是_____右心房新知讲授联系生活新知讲授思维拓展有人说,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这种说法不对;在体循环中,动脉里流的一般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一般是静脉血,但在肺循环中,肺动脉里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课堂小结1.“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实验可验证哈维“在动脉和静脉之间一定有一种血管,把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液连通起来”的猜想。图乙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像。回答下列小题。(1)下列有关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选择尾鳍色素多的小鱼 B.必须用高倍镜进行观察C.可观察血流方向判断①和③的血管类型 D.①②③血管内血流速度是一样的(2)实验证明哈维的猜想是正确的。图乙中连通动脉和静脉的血管是( )A.不断分支变细的血管① B.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②C.逐级汇集汇入的血管③ D.以上都不对C课堂练习B2.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诸血皆归于心”的论述,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对血液循环已有一定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心脏的四个腔中,心壁最厚的是D右心室B.心脏内血液流动的方向:心房→心室→静脉C.图中④是肺静脉,其内流动的是静脉血D.肺循环的起点是C,终点是B课堂练习D第6单元 人体的生理活动第14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新教材THANKS感谢观看/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第14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3节 血液循环(第1课时)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课题 第3节 血液循环(第1课时)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血液循环系统的核心,承接血管和心脏的结构知识,通过科学史(哈维的研究)、实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和示意图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路径及血液成分变化。教材强调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注重通过科学探究和逻辑推理构建知识,为后续学习血液功能、疾病防治奠定基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简述哈维对血液循环的研究及实验,理解血液单向流动的特点。 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实验,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血流特点。 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说明两者同时进行且通过心脏连通。 解释血液循环中动脉血与静脉血的转化(体循环中动脉血变静脉血,肺循环中静脉血变动脉血)。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理解血液循环的整体性,认识心脏和血管协同工作维持生命活动。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哈维实验和血液循环路径,培养归纳推理和模型构建能力。 科学探究: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习通过实验验证猜想的方法。 社会责任:认识血液循环对健康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变化;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血流区分。 【教学难点】 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路径细节;血液在肺部和组织处的气体交换原理;哈维实验现象与血液循环理论的关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新课导入 1. 展示《黄帝内经》中 “诸血皆归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的记载,提问:“古人认为血液是如何流动的?” 2. 介绍威廉 哈维的贡献:“哈维通过计算发现,心脏每小时泵血量远超人体体重,从而推测血液是循环流动的。” 3. 引入课题:“血液究竟如何循环?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和分析揭开谜底。” 1. 阅读古籍记载,结合已有知识猜测血液流动方式(如 “在血管中循环”“从心脏出发再返回”)。 2. 倾听哈维的研究,思考:“为什么泵血量能证明血液循环?”新知探究 活动1:血液循环的发现 1. 模拟哈维实验: 指导学生用绷带轻扎上臂(注意时间不宜过长),观察:“前臂的‘青筋’(静脉)是否鼓起?腕部的动脉搏动是否消失?” 提问:“这一现象说明血液流动有什么特点?”(引导得出:血液从动脉流向静脉,单向流动)。 2. 总结哈维的结论:“血液从心脏经动脉流向静脉,再流回心脏,动脉和静脉之间通过毛细血管连通。” 1. 分组进行实验,记录现象:“绷带下方静脉鼓起,动脉搏动消失。” 2. 小组讨论:“现象说明血液无法反向流动,支持单向循环的猜想。” 3. 理解哈维的推理:“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连接。”活动2: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 1. 实验指导: 材料准备: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湿纱布、显微镜等(强调用湿纱布保持小鱼湿润,实验后放回水中)。 操作步骤:“将小鱼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用低倍镜观察血管内血流方向和速度。” 2. 观察要点: 提问:“哪些血管中血液从主干流向分支?哪些从分支汇向主干?哪些血管最细,红细胞单行通过?” 3. 归纳三种血管的血流特征: 动脉:血流快,从主干→分支; 静脉:血流慢,从分支→主干; 毛细血管:血流最慢,红细胞单行通过。 1. 分组实验,调节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 识别 “血流快、分支状” 的动脉和 “血流慢、汇集状” 的静脉。 找到 “最细、红细胞逐个通过” 的毛细血管。 2. 填写观察记录表,对比三种血管的差异。 3. 得出结论:“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血管,适于物质交换。”活动3: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1. 自主学习与绘图: 展示 “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P49-50,分组完成: ① 用不同颜色笔绘制体循环和肺循环路径(红色标动脉血,蓝色标静脉血); ② 标注起点、终点及血液成分变化。 2. 讲解体循环: 路径: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全身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含氧多,鲜红)→静脉血(含氧少,暗红)(因组织细胞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 3. 讲解肺循环: 路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动脉血(因肺泡提供氧,带走二氧化碳)。 4. 对比总结: 强调:“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通过心脏连通,共同构成完整循环。” 1. 小组合作绘图,讨论路径细节: 体循环起点为左心室,终点为右心房; 肺循环起点为右心室,终点为左心房。 2. 分析血液变化原因: 体循环中,血液与组织细胞交换物质; 肺循环中,血液与肺泡交换气体。 3. 对比表格,强化记忆:【习题巩固】 1.英国生理学家哈维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绷带将人的上臂扎紧时,前臂有血管鼓胀起来,该血管是 ( )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不能确定 【答案】B 【分析】血管有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其中静脉血管是将血液由全身收集回心脏的血管,比较大的静脉血管内有静脉瓣,保证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用绷带将上臂扎紧,静脉里的血液不能流回心脏,又不能倒流,所以静脉部分膨胀起来。 【详解】A.动脉主要分布在身体比较深的位置,且管壁较厚,无瓣膜,不易被外力影响而鼓胀,A错误。 B.静脉主要位于较浅的位置,管壁较薄,用绷带将上臂扎紧,回流路径被阻断,静脉内的血液会积聚起来,导致血管鼓胀,B正确。 C.毛细血管非常细微,即使血液积聚也难以形成明显的鼓胀,C错误。 D.根据题目描述和血管的特点,我们可以确定鼓胀的血管是静脉,D错误。 故选B。 2.“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实验可验证哈维“在动脉和静脉之间一定有一种血管,把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液连通起来”的猜想。图乙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像。回答下列小题。 (1)下列有关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选择尾鳍色素多的小鱼 B.必须用高倍镜进行观察 C.可观察血流方向判断①和③的血管类型 D.①②③血管内血流速度是一样的 (2)实验证明哈维的猜想是正确的。图乙中连通动脉和静脉的血管是( ) A.不断分支变细的血管① B.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② C.逐级汇集汇入的血管③ D.以上都不对 【答案】(1)C (2)B 【分析】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血液从较粗的主干流向较细的分支的血管是动脉,血液由较细的分支汇集而成的较粗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 图乙中,①动脉,②毛细血管,③静脉。 【详解】(1)A.小鱼尾鳍内含色素,颜色深,视野较暗,不利于观察,因此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应该选择小鱼尾鳍含色素少的,A错误。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倍数越小,视野越亮,小鱼尾鳍内的毛细血管中有血液,颜色较重,因此我们要用低倍镜观察,视野较亮,B错误。 C.血液从较粗的主干流向较细的分支的血管是动脉,血液由较细的分支汇集而成的较粗的血管是静脉,因此,可根据血流方向判断①是动脉,③是静脉,C正确。 D.动脉血管内血流速度最快,静脉血管内血流速度较慢,毛细血管内血流速度最慢。图乙中①是动脉,②是毛细血管,③是静脉,它们的血流速度是不一样的,D错误。 故选C。 (2)A.不断分支变细的血管①是动脉,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它不是连通动脉和静脉的血管,A不符合题意。 BD.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其特点是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很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图乙中②血管内红细胞单行通过,是毛细血管,它连通了动脉和静脉,B符合题意,D 不符合题意。 C.③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它不是连通动脉和静脉的血管,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下列关于人体心脏和血液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心脏壁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 B.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是心脏 C.先进行体循环,再进行肺循环 D.肺循环时,血液从左心室出发 【答案】B 【分析】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由心肌构成,分为四个腔;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者同时进行。 【详解】A.心脏壁主要由肌肉组织(心肌)构成,而非结缔组织,故A错误。 B.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流动,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故B正确。 C.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不存在先后顺序,故C错误。 D.肺循环的起点是右心室,血液从右心室经肺动脉到达肺部,而非左心室,故D错误。 故选B。 4.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诸血皆归于心”的论述,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对血液循环已有一定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心脏的四个腔中,心壁最厚的是D右心室 B.心脏内血液流动的方向:心房→心室→静脉 C.图中④是肺静脉,其内流动的是静脉血 D.肺循环的起点是C,终点是B 【答案】D 【分析】(1)图中:①是上腔静脉、②是下腔静脉、③是主动脉、④肺动脉;A是右心房、B是左心房、C右心室、D是左心室。 (2)心脏内血液流动规律:心脏内有房室瓣和动脉瓣,房室瓣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动脉瓣保证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因此血液流动方向为心房→心室→动脉。 (3)心脏相连血管及血液性质:与心脏相连的血管中,主动脉和肺静脉内流动的是动脉血,肺动脉和上下腔静脉内流动的是静脉血。 (4)血液循环途径: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进入肺部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后,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过程;体循环是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流向全身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后,再经各级静脉流回右心房的过程。 【详解】A.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其中D左心室(不是右心室)的壁最厚,这是与左心室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输送血液的距离最长相适应的,A错误。 B.结合题图可知,心脏内血液流动方向是心房→心室→动脉,而不是“心房→心室→静脉”,B错误。 C.图中④是肺动脉,肺动脉内流动的是静脉血;肺静脉内流动的是动脉血,C错误。 D.肺循环的途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可见,肺循环的起点是C右心室,终点是B左心房,D正确。 故选D。 在习题巩固环节,学生将完成以下活动: 1. 独立完成习题,同桌互查答案。 2. 针对错误题目,小组内讨论原因,强化理解。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第 14 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 3 节 血液循环(第 1 课时)课后作业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模拟哈维实验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让学生直观感受血液循环特点,结合绘图梳理体循环和肺循环路径,强化了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观念。但部分学生对循环路径细节记忆混淆,对血液成分变化原理理解不深。需增加路径模拟游戏和微观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对血液循环整体性的认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4.3 血液循环 第1课时(教学课件)生物苏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pptx 6.14.3《血液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x 哈维手臂绑扎实验.mp4 血液循环课堂小结视频.mp4